延川权威发布丨服务百姓生活
I?Yanchuan
出延川城,沿西北方向的永延线行八公里就到了双芽岔。双芽岔其名有岔道之意,从岔路口西拐,便进入百里青平川。
大山脚下有人家
从地形看,青平川活像一条细长的口袋,双芽岔是口,张家河村连同现在已是废村的杨家洼就是口袋的底了。延川土话一般把底或尽头说成“掌”,比如把窑洞的最里面说成“窑掌”,沟的尽头说成“沟掌。”如此,张家河与杨家洼也常被称作“川掌里的”。其实这两个村子不光是青平川的尽头,也是延川县的西界,与宝塔区的五羊川接壤。
后弯里,是村子的中心
这个张家河就是我的老家。老家虽然是窄沟旮旯里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小时候却觉得它就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世界。那是因为贫穷闭塞——像我,在十五岁之前都没有去过县城。村里的同龄人,一般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到三十多里外的永坪赶过集。许多老辈人,一生没到过县城。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仅延川县就有四个叫张家河的村子。在中国有数不清的村庄,名字的来历同张家河一样,由最早居住者的姓氏和地理地貌组合而成:李家山、王家峁、周家湾、刘家渠、高家畔……都是一个模式。有年去青木川玩,途中竟然发现一个也叫张家河的村镇。同游者说,看人家这个张家河,山青水秀的,比你那个灰土扑尘的老家好太多了,干脆就留在这里过后半生吧。知道是句玩笑话,可心里不由地想:这个张家河再好怎么能和我们的张家河比呢!一个人与故乡的情感,实际上远远超越了“儿不嫌母丑,子不嫌家穷”这样简单的因果关系。
说是川,其实青平川更像一条沟,一条深沟。沟两侧有侧沟,侧沟里有更小的毛沟。如果把深沟看成是一棵树的主干,侧沟、毛沟就是枝干和小分支,而那些村庄就是枝丫上的果子了。我们村这颗果子结在最高的树梢上,枝条自然细,沟道也更窄,窄到居住在沟两侧的人家出门面对的就是山,站在自家的硷畔上也能和沟对面的人拉话。沟窄也显得山高,不过那山也真高,在《延川县志》的高山名录中,我们村的猩猴峁以海拔米的高度名列前茅。整个延川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像我们村随便哪座山海拔都在千米之上。山高沟窄,也意味着平地少,坡地多;土地的贫瘠则预示着种庄稼投入大,收成小。不说别的,单说到距村四五里远的山上干活,光给地里走就要耽误不少功夫。听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来村里插队的北京知青给家人写信说,每天早上要挑着七八十斤重的土粪,送到海拔一千多米高的山上,才能回来吃早饭。这样的家书肯定使父母难过和不安,也会感叹陕北人生存的艰难。
后弯里的这棵杜梨树有几百岁了
这样的山对我和小伙伴们来说却一点也不觉异样,我们从小爬山上洼、钻沟溜崖,寻猪草、挖药材。学校放了寒暑假,不是要给山上干活的大人送饭,就是放牛放羊。我们的生活处处和这些山有关系,甚至我们的学校也建在半山坡上。因此,爬山对于我们不能说是健步如飞,也差不多称得上如履平地了。村周围没有一座山,我们没爬过。哪座山上有几个坡,有几道弯,闭上眼睛也数得见。哪座山的崖畔上有木瓜,哪座山上有蛇莓子,哪座山峁有棵杜梨树,那也是一清二楚。
和尚峁山
这些山是那么的亲切,山地里的庄稼养活了我们,山上有我们一家人、一村人的光景,有我们的牵挂,也有许多吸引我们童年的东西。现在让我说说那些山的名字吧,就像给你介绍村里当年亲密的伙伴:脑畔山、寨子山、和尚峁、小鏊山、田家山、鲁家湾山、米淘山、灰条山……时隔多年,每一座山的名字依然那么的熟悉,每一座山都能勾起一堆回忆来。先说脑畔山。脑畔山底下的前庄里,一片枣林掩映的圪崂里住着一个姓鲍的老婆,一生无儿无女,抱养了一个男孩。那男孩叫来生,十五六岁时在脑畔山砍柴,没操心就从崖畔上掉下去摔殁了。来生刚走的那段日子,过去在山里不知惧怕的我,一个人再爬上脑畔山时,不由的慌乱起来。望着那些熟悉的崖畔,脑子里蓦地闪现出来生被人抬下山的场景来,联想到人的脆弱,联想到灾祸的可怕和生命的无常,联想到我爷爷常说黄土吃人不眨眼的话,感觉心被一只无形的手给攥住了,越攥越紧。山上四处无人,寂静中只能听见自己的心跳和紧张的呼吸。就这样越想越怕,我不由得撒开双腿往山下跑去。
村里人爬的最多的山,要数鲁家湾山了。因为不光要到山上干活,这山还是通往外界的一条近道,翻过这座十里路的山,就到了过去的国道,是去延安或去更远的西安的必经之路。虽然走的人不少,路依旧是羊肠小道,一段贴着崖畔,一段又穿过庄稼地,一段在山梁,一段又在崾崄,山路就是这么潦草随意。有个笑话发生在这山上,说邻村鲁家湾村在山上种了几亩西瓜,我们村的人在山上收割麦子,酷暑难耐饥渴,几个后生歇息时直奔瓜棚,好一顿狂吃猛啃。毕,打着饱嗝儿记账——那年月人都穷,说穷就真连分文也拿不出。去瓜地、果园的时候,布袋子里装一半升玉米或者豆子,用最原始的交易方式——以物易物。也有吃了记账,到秋天打下粮再还。话说我们村的那几个后生,见看瓜的老汉不识字,自己记帐曰:×年×月,好人吃西瓜××斤。老汉到秋天收账时,怎么也想不起来这好人是何方神圣。这当真是个笑话,邻村的人即使叫不出吃瓜人的名字,也大概知道是谁家的儿子,或谁家的女婿。所谓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张家河山上的地还和鲁家湾的紧挨着哩,给哪跑?
鲁家湾山是连接外界的通道,给我印象深刻的事好像都和命运有关。比如,十三岁那年,我考上了永坪镇的重点中学,周末回家,在山上碰上已经辍学的小学同学。一个多月前我俩还在一起念书,现在他已经像大人一样背着干粮袋扛着拦羊铲在山上放羊了。那个年月,学习不好只能受苦是很正常的事,但是那天,同学羞臊和落寞的神情还是深深刺痛了我年少的心!我为山里孩子的命运难过,为我们所处的现实难过。还有我到市里读书的那年,不知怎么搞的,第二天要开学了才收到通知。头天晚上匆匆准备了行李,第二天天气突变,倾盆大雨下个不停。怕耽搁了学校报名,我怀揣着父母东借西凑的学费,挽起裤管,打着雨伞出发了。一个人在茫茫大雨中翻山下洼,竟然没摔跤,但肯定是一身泥泞地走进延安城的。还记得带着老婆第一次回老家,在小镇长大的老婆有点娇嗔地说,长这么大还没走过这么难走的路。我有些不高兴地怼了句:嫁到这村里,以后迟早会走习惯的,把老婆气得半天没说话。现在想想,这恼羞的背后其实是山里人的自卑,不愿意让人家说不好。
沟门
我们村的山上种的庄稼一般是小麦、豆类和荞麦。春种、秋收、夏除草,在那么高的山上干活没一样苦轻的。春天大风裹挟着细土,黄尘扑面。夏天无论是除草还是收割麦子,六月的日头似乎能把人烤焦,咽口唾沫都是苦的。你想找个阴凉处舒服一下,这样的愿望一般难以实现。一是农活紧,歇大劲了,本来一天能干完的活完不了,再来一趟,划不来。二是那时候树木太少了,干活的附近正好一棵树也没有。举目远眺,对面的山峁峁上倒是有棵树,孤零零地杵在那里。你要过去,先要下山,出沟,再爬上另一座山,翻上一架梁,转上两三个崾崄,才能到了树跟前。这样的成本与出发点简直是背道而驰了。其实真正的受苦人想都不会那样想,他们知道享福不叫受苦人,唯有像牛像马一样出苦下力气,才能填饱肚子。他们有时候也会哀叹说这就是受苦人的命,然后不再往下延伸,其实延伸也没有多少意义。
在山上帮父母干活时,常常胡思乱想,有时候觉得村里的大山就像围墙,为我们遮风挡雨的同时,也把一代一代的人圈在里面。有时候又觉得它像肩膀像梯子,不光能让我们站得高看得远,有志者顺着这梯子攀爬出去,说不准就改变了一生。
大滩沟
接下来我要给你说的是沟。我们村的世界就是由山、沟和住在其间的人组成的。山基本上以峁、梁为主,少有塬地;沟有川地,间或有点河地(水浇地),加之山脚下的坡面容易打土窑洞、有水源,人自然就都住在沟里。这样沟的意义就凸显出来了,比方临近的家族或村庄发生冲突,劝和的人就会讲:大家都是前后里沟的人,何必呢。沟在这里不仅是地缘,也成为划分或命名区域的主体。比如在我们村,以村中心的塌崖弯为界,村子分为前后两部分:农业合作化时代的一、二生产队位于后庄,被称为后沟的;三、四生产队自然是前沟里的。沟有大小,有分岔,俗称沟套沟。四队有条侧沟叫小豆沟,三、四队之间有条侧沟叫清明沟。过了住着二队大部分人家的后弯,再往后分岔成两条沟,一条叫正沟,住着二队剩余的人家。另一条叫鹿山沟,整个一队的人都住在里面。正沟又有南沟、杜家峁沟、挖儿子沟、灰条沟等几条侧沟。鹿山沟里面有条侧沟,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桃花艳沟。鹿山沟沟口另分岔出一条沟,叫大滩沟。大滩沟是我们村最深的一条沟,大概有七八里长,里面还有合作化时代打下的一座大坝,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夏天放牛时,就能捎带着在里面玩水。我絮絮叨叨地说了半天的沟,实质上是因为假如绕开这些沟,将无法完整地叙述我们村的状况。我一直强调这些山和沟的名字,是因为担心——我们这代人以后,没有谁还会记得这些山这些沟的名字。它们尽管是那样的朴素,在后人眼里甚至什么都不是,但过去,它们千真万确都是有名头的,我们要给予它们应有的尊严。
清明沟
沟在冬天,秋庄稼收割之后就显得很荒凉,荒凉到一览无余,荒凉到让人觉得可怜,像瘦骨嶙峋的老人裸露着干瘪的肋骨。但是,到了夏天、秋天就不一样了。尤其是盛夏到初秋季节,走进沟里,那就是一个绿茂茂的世界:两边川地里的玉米、高粱挺着一人多高的身子,雨水和肥料足时,叶子绿油油地泛着光亮;很多年后,我看到靳之林先生画笔下的玉米地,深深地被震撼了——那玉米林,像一股旋转的绿风,像一团一团燃烧着的墨绿色火焰,像汹涌的水波。不由地感慨,大家就是不一样,一般人画形,二般人画象,靳先生画出了魂。万物有灵,庄稼遇到风调雨顺的好年头,像人一样活的恣意畅快,靳先生画出了玉米酣畅淋漓的快意。说到玉米,总是和一种菜蔬有着扯不清的关系,那就是豆角。好像豆角蔓儿只有攀在玉米杆上,才有了生气才生育能力特别的旺盛,才浑身上下丝丝蔓蔓到处缀着豆角儿;再看看地畔上南瓜、葫芦:花蕊吐香,引得蜂蝶飞舞;卷须如翼,似乎要腾空而起。沟里这样的丰收景象,让人心情好的都想唱两句什么。村里人一年来起早贪黑、吃苦流汗盼得就是这样的生活,盼得就是这样的景致。
小豆沟
在这个绿的世界里,还有路畔和夹杂在路上的草。野草横生的小路实际只有路的痕迹。没办法,那些蒲公英、打碗花、苦菜、水扁担、猪耳朵、艾草、蒿草,无论牛车的车轮,还是骡马的蹄子、人的脚,怎么踩踏,它们永远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充满了蓬勃的野性。
窄沟里的水流一般较细,细到没有声音,细到在草丛里或隐或现。这些涓涓细流从一条条小沟渠汇入更大的沟,沟在变宽变大,河也跟着变宽变大,最终沿着青平川汇入秀延河,再汇入黄河。沟里的水清澈,清澈到在阳光下通透明亮。夏天正午,在坡洼底下的小河洗澡,那河水亮到刺人的眼。那时候,我们村的地下水源和水质特别好。你在河边用镢头随便刨个坑,坑里渗出来的水,清冽爽口,堪比矿泉水。尤其是和尚峁庵下有一股山泉,水质通透,口感甜润。可惜后来被疯狂的石油开采污染了,这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快速发展带来的通病。贫穷往往让人无所顾忌无所畏惧,可是,有些东西破坏了能恢复,有些恐怕只能存活在记忆里。而子孙后代怎么办,没人能回答得了这样久远的问题,也没有多少人这样想。
正沟里的水坝
在没动笔之前,我就告诫自己:如果出于对故乡的怀念,就一味地把它描绘成想象中的诗和远方,那我就是一个不诚实的人,所以我也想让你看到沟的另一面。就说沟里的路吧。由于河水绕着山脚自然地弯转,路要赶捷径,就要跨越弯道。打个比方,河流是弓,路就是弦。这样就意味着遇到一个弯,就要过两次河,我们村的沟道就像歌里唱的“山路十八弯”一样,一弯连着一弯,造就了每走几步路就要过趟河的奇观。好在那河,实际也就是小溪水,正常季节踩着置在水里的列石就过去了。遇到五黄六月,突降暴雨发了山洪,那就非要等洪水退了后,才能走。过去,常有赶集上会的人,遇到大山洪赶天黑退不了,只能就近投亲靠友了。一场山洪有时把河道给改了位置,相对应的路也跟着移位了。这也算不了什么,要命的是农历的正二月,天气渐暖,河道里冰和冻泥开始融化,那个泥泞难行,不光是人犯愁,就连手扶拖拉机这样的钢铁家伙也时不时陷到泥滩冻窟窿里,这时候的场景是:驾驶员急的呲牙咧嘴手忙脚乱,拖拉机的发动机歇斯底里吼叫着,排气筒黑烟端冒,一只轮胎眼看着出来了又陷进去,如此反复就是无法出脱。这个时节,你要骑自行车出门,也够呛。遇到过河先挽起裤腿,然后把自行车扛在肩膀上,还得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试探着走。秋天下了连阴雨,也是这副样子。不过那时候,可以把鞋一脱,挽起裤管赤着脚片子走,倒也利索。所以像我们沟里人,过去到永坪这样有柏油路的川道去,脚上总是沾泥带土的,人家一看就晓得是沟里来的。有年,刚下了雨,我去永坪,路遇村里的几个婆姨也去赶集。翻过山,出了沟,要上到柏油路时,见一个婆姨从布包里掏出双干净的鞋来,换下脚上的泥鞋,顺手把泥鞋塞进路边的石头缝里。我那时大概十三四岁,被这爱好婆姨的智慧给惊呆了。尽管我没问她,也明白她返回时,顺便把鞋再一换,那泥鞋还是泥鞋,干净鞋还是干净鞋。所谓劳动人民的智慧,大概就是这样来的。
四队里的人家
不知是哪位文人骚客说,陕北深浅不一的沟就是黄土高原的褶皱。这个比喻怪形象的。我们村的老老小小、男男女女和全村的鸡狗猪羊、牛马驴骡就在这褶皱里上演着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花开花落、天道轮回。本来荒凉的山沟沟,被这鸡鸣狗咬、人喊马叫、炊烟袅袅、谷物飘香给闹腾的生气勃勃、热气腾腾。
炊烟袅袅,谁家开始做饭了
村里人祖祖辈辈被称作受苦人,受苦是他们的命,单从这点看,他们和牛马驴的命运似乎差不多。他们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皮肤枯暗、表情木讷、蓬头乍须、衣衫不整。你以为他们的生命就是这么干瘪和乏味,那么我要告诉你,你被自己的肤浅给骗了。其实,我小时候也曾这么无知。后来,我在村里长大的岁月里重新认识了乡亲们,也包括我的亲人们。先说我爷吧,这个一生先后娶过四个老婆,五十岁之前还是做了鳏夫的人,不光命太硬,土改还戴了顶富农的帽子,从此沉默寡言、愁眉苦脸成为他老人家永恒的表情。这样的表情给幼年的我传递的就是无趣和无能。到后来,才听父亲讲,我爷年轻的时候也是个能人,不光受苦是个好把式,还经常赶着牲灵走州过县做买卖,才挣下一份好家业。还说他民国年间当过兵打过仗。父亲的话让幼年的我半信半疑,我无法把电影上英勇的革命战士和眼前的我爷联系在一起。及到爷爷去世好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不仅真当过兵,而且是在中条山与日军血战到底的三万陕军之一。在这样血性的祖父面前,轮到我为自己羞愧了。
前沟的老贺,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个爱说爱笑性格爽快的老头,年轻时竟然和另外一个人拿锄头砍死过持枪的胡宗南的逃兵。还有一个老汉原来竟做过土匪。陕北男人有汉性、女人贤惠,这似乎是共性特征,在我们村里的人身上我还看到了许多超脱平凡的光亮:鹿山沟的老白,是方圆有名的好石匠;我家对面的郭叔,是个手巧的木匠;后沟里的大妈会裁剪会缝纫,世平的奶奶会放血会艾灸会治病;完锤的爸是道情班子里吹管子的高手;老王没念过几天书,却能说会道,知天文,通地理,好像他那圆鼓鼓的脑袋里装满了智慧;三队的张凯叔会唱秧歌会唱戏;军红的大会杀猪会粉刷。前沟里的党生是打窑的好手,兵青是漏粉的行家,侯清是修机械的能人,黑皮是务果树的专家。老徐会烧砖,老任能编席,炭贵会擀毡,宁义会画像……就是这些看起来灰头土脑的人,你了解他们了就会发现他们生命的外在形态像朴素的黄土地一样,但是,就是这朴素里生长着坚韧顽强,生长着厚重洒脱。
鹿山沟沟口落雪了
我们村的人普遍勤劳,用土话说就是勤俭,有苦。尤其是住在鹿山沟里一队的人,一个比一个苦水好。秋庄稼一般锄两次草,鹿山沟的人锄三次四次。路遥说过“人可以亏人,土地不会亏人”。这话千真万确,谁出的苦水多,谁打的粮食就多。我长大后发现,同样在青平川,那些比较穷的村子,村里的先天条件差是一方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受苦人和我们村的比真是差远了。正是因为勤劳,有粮食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都有永坪川的女子嫁到我们村。
我们村的人个性强是强,但一般都仁义,长幼有序,对待本家老人自然不用说,村路上碰上个外姓老人必以叔婶称呼问候。再穷的家户,有要饭的上门来,必以米面或饭食施舍。谁家有个急事,不用开口,三邻四舍都来了。我小时候玩弹火柴,不小心把院子里的柴禾给点燃了,火势越来越大,差点燃着窑洞的门窗。当村里有家正在办喜事,赶事情的人全跑来扑火。火扑灭了,我看见这些本来穿着新衣服赶喜事的人烟熏火燎的像电影《上甘岭》的 战士,他们有的头发眉毛都被火燎了,有的把手都弄破了。我被自己弄下的乱子吓哭了,那些帮忙的好心人走时却一再嘱托我父亲说,娃娃小不懂事,他们走了不敢打娃娃。过去村里谁家箍窑盖房这样的事都靠众人帮忙,不要花钱雇人。
我们村的人说话嗓门大,但都说理,吵架的头一句话,一般是质问对方:你讲不讲理?万一碰上不讲理的那就一个字:做!用拳头较量高低了。当时厮打的头破血流,过了没几天就没事了,山里人性子直,再加上一庄一院的,躲也躲不开,有什么也藏不了多长时间。
我们村人口最鼎盛的时候应该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末。我凭记忆大概估算了一遍,那时村里大概有二百多户人家,八百多口人。加上五十多名来插队的北京知青和本地知青,那真是一副火热年代的沸腾景象。这景象和北京知青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知青来后不久,有的就到学校当了老师,不仅改变师资力量不足的现状,这些以清华附中为主的优秀学生,还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的规模也大了,有一度时期,都有了初中。北京知青不光提倡科学种田,还搞农业机械化,他们通过各种渠道给村里争取来手扶拖拉机、柴油发电机、打麦机,后来还弄来推土机、电影放映机。我们村成了全县为数不多的自己放映电影的村子。听说有的川道里的女子嫁到我们村,看电影方便也是一个由头。
村里走的人越来越多,碾子也空闲了
从八十年代开始,村里人和全国农民一样外出打工、供孩子上学,先是男人打工,女人种地,接着举家离村。就这样一家一家越走越多,留守在村里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了。现在偶尔回趟村,感觉山没原来高了,沟没原来深了,仿佛村子在逝去的岁月里被风干了,像那些逐渐衰老的人再也没有活力和生气了,心里难免隐隐作痛。但是我知道这世上肯定存在着根深蒂固的情感,不为任何肤浅的感官所动,也不像后来越来越多的节日刻意而为之。它就像你揣在心里的一个人,或者你偶尔忘了的过去。但是,它时不时像梦一样就突然浮现出来了,让你知道:无论你在这尘世里活的多么的风光或者艰难,在它的面前,你不敢轻狂,也不该自弃,它是我们的本来。
(图片由在张家河村插队的北京知青王子敏夫人张萍拍摄。)
总编:杨美蓉
责编:杨婷丨编辑:刘小艺
申明:延川快讯系县委宣传部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