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计量方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年有24个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是中国古代的历法,是根据古代的一些相关的算法来进行计算所得出来的,也是根据一些气候现象所得出来的。一年中的24个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东周,中国人就有了南至和北至的概念,并设定了节气,如仲春、仲夏、中秋和仲冬。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建立的一种辅助农历,用于指导农业生产。它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每年24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气候规律。例如,立春是指太阳到达黄经°时开始进入春季的第一个节气;雨水是指太阳到达黄经°时开始进入春季的第二个节气;惊蛰是指太阳到达黄经°时开始进入春季的第三个节气;以此类推。
立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立春代表着风和日暖,鸟语花香,万物生长,农家播种。古籍《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每年的公历2月18-20日交节。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雨水节气的含义是降雨开始,降雨量极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也是仲春时节的开始,时间点在每年公历3月5日-7日之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云:“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指太阳位于黄经0°(春分点)时,于公历3月20日或3月21日交节。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春分的“分”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分之日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几乎全球昼夜等长,即白天和夜间的时间相等,都是12小时。此时北极点在经历了半年的黑夜后,在这一天初见阳光,而相对应的南极点则将在此日告别阳光。春分以后,阳光直射点位码巧置便向北移,北半球白天时间就开始变长,夜间时间变短了,所不同的是南半球则变得昼短夜长。二是指“季节平分”。若以立春至立夏这段时间作为春季,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正好平分了春季。从立春到立夏正好九十天,春分将其一分为二,因此而得名春分。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公历4月4日或5日交节。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在清明节气期间,人们会有一些特别的活动,如扫墓、祭祖、踏青等。此外,还有一些地方会举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打马球等。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降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指的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宴亩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芒种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农民间也称其为忙着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达到最长。据陈希龄《恪遵宪度》解释[夏至]:“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在夏至这天正午时分太阳呈绝对(接近)直射状,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短暂的“立竿无影”奇景,“立竿无影”现象只发生在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小暑即为“小热”,意思是此时虽然已经能够感受到天气的炎热,但是并未达到一年内最热,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开始。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每年的公历7月22日、23日之间,太阳到达黄历°,是大暑节气。与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液埋季迹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也是秋季的起始。立秋这天,太阳到达黄经°,斗指西南,天气开始转凉,气温逐渐降低,早晚温差增大。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重要节令。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之间。秋分这天太阳到达黄经°(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寒露这天太阳到达黄经°,在每年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太阳位于黄经°时为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此时气温降至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在地面凝结成白色结晶体,称为霜。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过渡。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当太阳达到黄经度的时候,便是小雪节气了。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每年的12月6日或7日,当太阳达到黄经度时,便是大雪节气了。大雪是反映气温与降雪变化趋势的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渐增多。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12月21日或22日,当太阳到达黄经度时,便是冬至节气了。冬至是反映太阳光直射运动的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阳光最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三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5个节气。公历1月5—7日交节。小寒标志着季冬时节的正式开始。冷气积久而寒,小寒是天气寒冷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它与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有“大寒迎年”的说法。斗指丑;太阳黄经达°;于每年公历1月20日左右交节。大寒同小寒一样,都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大寒节气处在三九、四九时段,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一年中的最寒冷时节。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及实践,体现着顺天应时的思想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标识。二十四节气以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月份的标准,称为斗建(月建)。每个节气都表示着气候、物候、时候,这“三候”的不同变化。例如,立春表示春天开始了,雨水表示降雨量增多,惊蛰表示春雷开始响起等等。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