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茶人小谈
01
闰二月十四是清明节,这个节日最早源自帝王将相的“祭祀”之礼,而且和寒食节关系很紧密,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清明节逐渐变成了一个盛大的祭祖节日,其包含了上巳节,也包含了寒食节,在习俗方面,也进行了融合,比如扫墓、踏青等。
以前寒食节是民间的第一大祭祀节日,如今这个位置已经被清明节替代,每到清明节,荒野郊外,人群密集,外出踏青、上坟祭祖者络绎不绝。清明扫墓,从秦开始,到唐朝盛行,一直流传至今。《清通礼》记载:“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提到清明节扫墓祭祖,我们就不得提到供品,这个是祭祀的时候不可缺少的,那关于祭祀的供品有啥说法呢?
02
“饿死不吃坟前供”是什么意思?
供,指的是供品,坟前供,就是上坟的时候祭祀的时候留下来的供品。
在我国不同的地方,这个上坟之后,供品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带回家中去,一种则是留在坟头,不能带回家,任由虫蚁吃掉。不同地方,关于坟前供的处理方法也不太一样,不过主要围绕两点,是吃还是扔?
“饿死不吃坟前供”,显然就是告诉我们,祭祀完之后的供品,要给他扔掉,不能去吃,理由是,祭祀之后,容易沾上晦气,同时也不太干净,容易受到污染,成为不洁的食物。
笔者认为,饿死不吃坟前供的说法有失偏颇,在以前,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很多人就是靠着吃坟上的供品才侥幸活了下来,说句实在话,在饥荒的年代,只要有的吃,就可以了,还会在乎是不是坟前供吗?只不过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也多了起来。
03
“坟前供”能不能带回家吃?
先说答案:能。不过也有一些前提条件。
记得从我记事起,清明节祭祀的供品,都会带回家来,而且说是家里的小孩子吃的话更好,先人会保佑孩子健康的成长,无病无灾。当然我知道,这个肯定是老一辈的一个期望,但是这也告诉我们,坟前供,从坟上带回家的食物,是可以吃的。
什么样的坟前供不能吃呢?
(1)去野外祭祀,难免供品会受到一些污染,比如说由于操作不当,一些荤食,沾上了尘土之类的,像这样的就只好把它给扔掉,以免吃坏肚子。
(2)上坟祭祀完之后,一些生冷的食物,不能够直接吃,必须要完全加热才行,春天本身气候多变,一些不干净,甚至说一些比较生冷的食物,如果直接吃的话,是很容易导致肠胃不适的,甚至还容易出现拉肚子的情况。
(3)上坟的时候不能吃,这里说的坟前供,必须是完全祭祀完之后的供品,而并非是在上坟的时候,如果是上坟的时候,也就是在祭祀的过程中,像这样的坟前供是不能吃的,也是对先人的一个不尊重。
04
如何处理“坟前供”更妥当?
坟前供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没祭祀之前的供品,一种是祭祀完之后的供品。这里主要是讲的后者,如何去处理,祭祀完之后的供品?
有的人是直接放在坟头,有的则是带走,我是支持后者的,单从节约的角度来讲,后者更符合我们勤俭节约的一个精神,虽然这些不值几个钱,但是教育意义更大。
现在的生活条件是好了,但是人不能忘本,我们祭祀的目的,除了孝之外,也希望自己的祖先可以庇佑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越来越旺,勤俭持家,就是最先要做的事情之一,扔掉坟前供是小事,但是和这个理念却是背道而驰的。
—Theend—
原创/茶人小谈
从传统文化中,学习新的知识,欢迎大家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