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大诗人谢脁出任宣城太守,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宣城,在这里,谢脁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他的许多诗歌都是在这个时期写的,后来的人也称谢脁为“谢宣城”。对于我个人我来,一开始对“宣城”和“谢脁”最印象的深刻是来自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在宣城遇到他叔叔李云,然后一起登顶“谢脁楼”,并作了一首《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宣城有许多的人文古迹,像李白、谢脁、杜牧都曾到过宣城,留下了许多诗词,因此宣城有“宣城自古诗人地”的美誉,到我们现代,宣城就有多处文物点。图片来源于网络今天,我们要来欣赏的诗歌也与宣城有关,当时黄庭坚的舅父李莘要去宣城任职,于是黄庭坚为他送行,并写下了这组《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籍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宣城美名流传四方,因为它那里出产了许多进贡的物品。秋天霜降的时候,它收获了可作为贡品的银杏;春天河水渐涨时,举网捕鱼,所得的琴高鱼也是贡品。皇帝治理好天下需要好的郡守,而你,正是那良守的人选,所以才会被停止了省曹的职务而去守宣城。你是治理天下,从而为君分忧的良守,前去治理宣州城,只不过是试一试你的才能。我来说一说宣城,你先停杯莫饮,细细听我道来。晚霞映照之下,水面金光闪闪,与谢脁楼交相辉映;春暖花开的时候,部将簇拥着你行经昭亭山。宣城农作物丰收,农民家中稻谷满仓;你的治理清明,地方安定,连刑具也闲置在衙门之中没有用处。你可以像谢脁一样,逍遥宴游,也可以看看王羲之写的《道德经》。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一首是在赞美宣城的物产丰饶。第一句中的“风流数贡毛”,“风流”是说宣城美名流传四方。“贡毛”指紫毫笔,是非常珍贵的贡品。第二联继续写宣城的物产,“鸭脚”是银杏的别称,因为银杏的叶子像鸭子的蹼脚。“琴高”是一种鱼,因此出产的地方是琴高隐居的地方,故称为琴高(琴高是先秦传说中的人物,能鼓琴,后来乘鲤鱼归仙)。之后两句则表明李莘出任宣州这件事,黄庭坚认为他是可以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良守。“共理”即与皇帝共同治理天下,出自《汉书》。“今年辍省曹”,李莘原来是屯田郎中,后出任宣州知州,因此称辍省曹。“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xing)刀”,这是对李莘能力的肯定,他是治理天下的良守,派去宣城,不过是牛刀小试。第二首称赞宣城的秀丽山水,第一联“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告诉我们这是在宴席上,黄庭坚可能借着酒劲,让人们不要喝酒,停下来听他说宣城的好。之后开始说宣城的好,“晚楼明宛水”,晚楼指的就是谢脁楼,谢脁楼被明丽的宛溪河环绕着。“春骑簇昭亭”,春天的风光好像骑着马的仪仗队簇拥着昭亭山。这个“昭亭山”在唐代以后就改名敬亭山了,也就是李白著名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中的敬亭山。图片来源于网络第三联“稏(baya)丰圩户,桁(heng)杨卧讼庭”,这两句是黄庭坚对李莘为政对希望,希望宣城在他的治理下,人乐丰年,地方安定。“稏”是一种水稻的名字。“桁杨”指刑具,“卧讼庭”指刑具放置于衙门而不用。最后“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谢脁在宣城时,经常以歌舞招待客人,“换鹅经”出自《晋书》,王羲之外出见一个道士养了许多白鹅,王羲之非常喜欢,道士就请王羲之为他书写《道德经》,然后就将白鹅送给他了。这一联承接上联,在李莘的治理下,宣城百姓安居乐业,这样李莘就可以逍遥宴游,去观赏书圣遗留下来的《道德经》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jybd/10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