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思念故乡,霜降时节写下一诗,蕴含哲

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王安石之所以流连林塘月色,皆是因为时节向晚,秋天将过,一年的时光就要过去了。

王安石诗中的“岁晚”并非年终岁尾,而是晚秋九月,这个月里有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它是秋天到冬天的过度。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水返涧壑,叶落归根,要相见,隔年期,周而复始,而霜降,则是一个回归的时节。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可是,彼时身在忠州的白居易,离开京城亦有五载时光,还是形单影只难以回归故里。

于是,在这个无边落木萧萧下的霜降时节,白居易写下了五古《岁晚》,除了感慨,还有对自己在忠州一年的情感总结。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

命迍分已定,日久心弥安。

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唐白居易《岁晚》

简译:

霜降时节,水位下降,都流到了低洼处,西风渐紧,山林里落叶纷飞。

时节如流,不知不觉间又到了秋冬时节,万物都恢复到了本源的状态。

可是,为什么我这个南迁的过客,已经五年时间了,还不能回到故乡?

被朝廷命令驻扎此地是注定的事情,时间久了,我心也就安定下来了。

也曾经在嘴上念着,心里想着,私下里,也自言自语静静地安慰自己。

远离长安,虽然这里并非乐土,可是,如果真回到故乡也未必能快乐。

所以,又何必舍去眼前简单的生活,去自寻烦恼,让自己陷入困境呢。

赏析:

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70岁致仕东都,41载宦海沉浮,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封冯翊县侯。

可是,不论是身着紫色朝服任刑部侍郎,还是转任主客郎中知制诰,日子过得都没有他做刺史时称心。

“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所以他在晚年时在写给刘禹锡的诗作中,如此评价自己的为官生涯。

白居易共有四次作刺史的机会,而真正赴任的只有三次,64岁那年被任命的同州刺史,他并未赴任。

而忠州是他出任刺史的第一站,此地虽然地处蛮荒,远离京城,但也算得是他贬官后一次仕途的升迁。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彼时,他亦对前途充满期待,怀拳拳之心,希望早日回京报效朝廷。

“路远谁能念乡曲,年深兼欲忘京华。”,可他却等不到回朝的诏令,而其自己也渐渐地安心于此地。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岁晚》作于元和十四年的霜降时节,抒发了他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

“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冉冉岁将宴,物皆复本源。”,此诗的前两句交代时节,三四句写回归。

霜降时节,水要返壑,木要归山,岁月不居,周而复始,一切都要返回到它的本源,这是大自然的规律。

“何此南迁客,五年独未还。”,可自己从贬江州司马到忠州刺史,离开京城已有五载,还是没有归期。

天涯孤旅,望眼欲穿,空有济世之心,却无报国之门,白居易也曾忧愁苦闷心有戚戚,可这于事无补。

“命迍分已定,日久心弥安。亦尝心与口,静念私自言。”,七到十句写诗人的内心感悟,即随越而安。

既来之则安之,怨天尤人毫无意义,既然朝廷任命自己为官于此,那就静下心来,坦然接受既定的事实。

“去国固非乐,归乡未必欢。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结尾四句诗全诗的主旨,即内心的感悟。

彼时的朝堂党争激烈,而远离是非,去国离乡,在地方为官也是幸事一件,回归京城并不一定顺心如意。

所以,何必自寻烦恼,若舍弃忠州的平静,岂知不会再陷困境?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即是最好的选择。

后记:

“三登甲乙第,一入承明庐”,白居易前期的仕途一帆风顺,他的出世思想,源自贬谪江州司马。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由江州司马到忠州刺史,海角天涯,只要心安,便不再有孤寂。

“忠州且作三年计,种杏栽桃拟待花。”,白居易做好三年为官忠州的打算,岂料次年即被召回。

唐武宗会昌二年(年),70岁的白居易以刑部尚书致仕,住洛阳履道里,与刘禹锡卜邻而居。

“今日过我庐,三日三会面。前日君家饮,昨日王家宴。”,携手同游,诗酒唱和,过得悠闲惬意。

“分司胜刺史,致仕胜分司。”,不迷恋仕途,只求身心俱闲,而这就是白居易晚年的豁然开朗。

“何须自生苦,舍易求其难。”,随越而安,顺其自然,这就是白居易在那个霜降时节的豁然开朗。

参考资料:

《白居易传》

往期精彩文章导读:

白居易花甲之年重阳赏菊,酒醉后写下一诗,生动有趣,活力满满唐朝名相遥望庐山瀑布,写下一首寄托情怀的山水诗,尽显名士风度陈与义赴京待选,途中写下一诗,蕴含哲理,读来令人心潮澎湃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jybd/1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