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翔华讲汉味童谣60哪来这多ldq

白癜风学术高峰论坛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426/5333177.html

唱汉味童谣,讲武汉文化

在中国童谣的大家族中,以“张打铁”为题者恐怕是一个最大的集合体。“张打铁”是个母题,朱自清《中国歌谣》:“有许多歌谣是大同小异的。大同的地方是他们的本旨,在文学的术语上叫做‘母题’(Motif);小异的地方是随时添上的枝叶细节。”童谣的母题为数不少,如“月亮走、看见她、小白菜、天上星、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张打铁”无疑是其中的巨无霸。

上世纪三十年代,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曾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张打铁”,《歌谣》第三卷第5号将征集的结果进行过统计:湖北9首,江苏、安徽各7首,四川、云南各6首,江西、湖南各4首,广西、河南各2首,河北1首,地域不明1首,共49首。这只是当年的征集,事实上,由于传唱时间长,流行地域广,“张打铁”的版本数量远不止于此。虽没有人进行过全面的搜集和统计,但笔者估计总量当是49首的十倍,甚至更多。

仅武汉一地,就有多种不同,拙著《武汉民间童谣辑注》选录了八首。上讲的那一首,主要流传于汉口,下面这两首的流传地分别为武昌、汉阳。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姐姐杀个鸡我吃,我不吃;

杀个鸭我吃,吃半边,留半边,留到姐姐床头边,

猫子拖到踏板上,老鼠拖到树桠里,

爹爹去赶,丢了一把伞,妈妈去赶,丢了鞋板。

选自朱介凡《中国儿歌》页,武昌流传的“张打铁”,朱先生幼时习唱。

鞋板:鞋子。

最后几句亦有唱作“爹爹去赶,掉脚板,婆婆去赶,掉手板,放牛伢去赶,掉鞭杆,学生伢去赶,掉笔杆”。

童谣画《张打铁》萧继石绘画

年5月1日出版的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歌谣》第三卷第5号为“张打铁”歌谣汇录专辑,共辑录各地有代表性的“张打铁”22首。其中第6版载有周仲敏在汉阳搜集的一首“张打铁”:

张打铁,李打铁,打把花剪送姐姐;

姐姐留我歇,我不歇,姐姐杀个鸡我吃,我不吃;

杀个鸭我吃,吃半边,留半边,留到幺姑床头间,

猫子拖到踏板上,狗子啣到粪塘里,老鸦夹到树桠里,

爹爹赶,蹩倒爹爹的脚板,婆婆赶,蹩倒婆婆的鸡眼。

放牛伢,捡回来,喂牛吃,爹爹一碗,婆婆一碗,

媳妇伢,刮缽碗;放牛伢,跳脚板。

与前首武昌传唱的有歧异,特别是后半部分,岔出描写更细致一些。

蹩:biē,音从敝,形从足。敝,向下歪斜;蹩,扭伤了脚腕子后身体向受伤一侧歪斜。后面“蹩倒婆婆的鸡眼”,是承前顺用,不必细究。鸡眼:眼,读ǎn。刮缽碗;剩下不多,需一点点地刮,缽,bó。跳脚板:一点都没有吃到,气得直跳,脚板跳得响响神。

朱介凡《中国儿歌》第页亦有刊载。

童谣的每一个传唱者,都有可能是一个改编者,有的因记不完全而重编,有的因另有心得而添加,有的欲锦上添花而完善,不一一而足。童谣之魅力,或许正在于此。

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张打铁”?这应该与明末清初的社会历史有关。

“张打铁”最早见于明代李介立的《天香阁随笔》卷二:“天启时,南直有童谣曰:‘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姐姐,姐姐留我歇,我不歇,还要家去学打铁’,皆连臂而歌,手作打铁势。”南直,即明朝行政区划南直隶,地域与今苏、皖、沪相当。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公元-年),也就是说,此谣最早的版本距今快四百年了。

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迷信五·湘中童谣》中也提到这首童谣,并介绍有人讲过此谣具有谶纬性。“湘有童谣,传自明季,其辞曰:‘张打铁,李打铁,打把翦刀送姊姊……或曰,张、李者,即献忠、自成之谶。其打铁一以下,均暗兆顺治以后年号,然乎?”

徐珂《湘中童谣》(张胜林提供)

年出版的朱天民编撰《各省童谣集(第一集)》中也说“张打铁是指张献忠而言,李打铁是指李闯而言。”

旧有童谣荧惑说,此为一证。天启后,崇祯继位,李自成、张献忠造反,并建立了各自政权。人们依据旧说将童谣“张打铁、李打铁”与此事联系起来,认为是天命的预言,这当然是无稽之谈。

每逢乱世,人心惶惶,谣言四起,朱介凡《中国儿歌》第页有这样一段记载:这首歌,存在着极盛的传说,以为指的张献忠、李自成。四川甚至有附会说,张献忠幼年学过铁匠,要造反时,他姐姐对他说:“你造起反来,我们还能活吗?”张献忠说:“姐姐不用着急。唱《张打铁》歌,自可免难”,于是这首歌便传散开来了。唱“张打铁”可免遭屠戮,这与“插杨柳枝”、“吐甘蔗渣”为标记而避灾的传说如出一辙,也只能是听听而已,不足为据。

巴蜀《打铁歌》(资料图片)

但是,说“张打铁”之流传完全与张献忠无关,也不尽然。张献忠三次入川,最后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其后官修史志多有“张献忠屠蜀”之记载。明末清初,四川人口骤减,百余年间,减少了30多倍。据嘉庆《四川通志》卷十七载,至康熙二十四年,整个四川仅有“一万八千零九十丁”、“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这惨烈状况的造成,虽不能全部归咎于张献忠,但千里无鸡鸣,若论罪过,作为曾经的大西王,他逃不掉首当其冲。

其后的朝廷不得不对四川进行大规模的强制性移民,魏源《湖广水利论》载:“当明之际,张贼屠蜀,民殆尽;楚次之,而江西少受其害。事定之后,江西人入楚,楚人入蜀。故当时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之谣”,(引自魏源《魏源集》第页,中华书局,年3月第1版)。光绪《巫山县志》记载:“以上各村自明季兵燹后,村舍邱墟,土著寥寥,人民多自他省迁来,地名随时变易”,(引自光绪《巫山县志》,卷三,《疆域》)。

年,《歌谣》周刊刊登了张为纲的《“张打铁”的研究》,文章梳理的25种不同版本的“张打铁”,其流传遍布长江流域。张认为,“张打铁”应源起自安徽安庆望江一带,一支往东,流传到江苏江宁溧水溧阳宜兴等地;一支往南,流传到江西南昌临川丰城等地,再由江西往西,流传到湖南长沙凤凰等地,再由湖南往南,又流传到广西兴安桂林等地;一支往西,流传到湖北罗田汉阳等地,再由湖北往西,流传到四川梁山重庆南充等地,再由四川往南,又流传到云南昆明蒙化腾冲等地。

“张打铁”之发源地尚可讨论,但笔者发现,张为纲先生列举的流传线路图,似乎和清前期的南方移民路线有某些关联。它主要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但东南沿海的浙、闽、粤则较少,这正说明有移民的地方,才会有“张打铁”。笔者认为,是移民将“张打铁”的童谣带到了新的居住地,在融入当地特色的同时,并有所改动或添加删减。

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路线图,(蓝勇主编《长江三峡历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年9月第1版,第页、黄权生提供)

童谣是一条四方流动的河,流动是需要动力的,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里,移民无疑是文化的,风俗的积极传播者,其间,也包括童谣。

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想法,并无学术上的严密论证,也不是结论,但这个问题的确值得深入探讨。

彭翔华,男,年生于汉口六渡桥与铜人像之间的古三皇。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非遗项目“武汉童谣”武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多年来,致力于武汉童谣的收集、整理、考订、研究、传承工作,出版专著有《武汉民间童谣辑注》《武汉歌谣故事》《武汉童谣纵横谈》《武汉民众乐园故事》《大城小巷》等,《武汉民间童谣辑注》荣获湖北省第十届“屈原文艺奖”。

“彭翔华讲汉味童谣”,为你解读,趣说武汉老童谣,以及与之相关的武汉老儿童游戏、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轶闻故事、方言俗语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zljy/7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