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自然缺失的孩子越来越多。作家三毛将热爱电子设备超过自然的孩子们称为“塑料儿童”。
现在的大部分孩子被电视、可乐、动漫包围,对室外游戏、夏夜星空、月光下的山峦却毫无兴趣。对于大自然中的美景,除了敷衍就只剩“怕”,怕泥巴脏,怕草丛中有蛇,怕花园里有蜜蜂……对植物的认知,更是仅限于“小草”“大树”和“红花”了。
三毛感叹道:“这些城里长大的孩子已经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已经习惯用物质代言欢乐,无法与自然和谐共存。”
难道这就是我们希望培养出的孩子吗?
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名人大家,都愿置身于自然与植物为友。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道;亚里士多德在林荫道上与弟子们探讨学问;孔子在老杏树下设坛,读书、论道、弦歌、鼓琴。
而古代的文人墨客,更爱寄情于植物,经典佳作中更是不乏植物的身影:有《诗经》中的“参差荇菜,左右流之”,有贺知章的“万条垂下绿丝绦”,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很希望孩子们能在阳光的照耀下、在雨露的滋润下、在各种植物的陪伴下快乐地成长,也能在这些经典的文字中,感受植物与自然,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世界。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套《写给孩子的古典文学植物图鉴》(全三册),将古典文学与植物科普巧妙结合,带着孩子一起探索藏在古诗词里的植物园。
植物学者、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顾有容
植物科普达人、植物科学绘画作者余天一
果壳物种日历、植物科普达人江南蝶衣
植物科普达人、中科院西双版纳植物园莫海波
联名推荐!
▼
原价88元的3册彩印丛书
本次开团仅需66元!
限时3天
售完即止哦~
购买链接:
01这套书好在哪?《写给孩子的古典文学植物图鉴》共有三册,分为《诗经篇》《唐诗篇》《宋词篇》,每册分别介绍35种植物。不同于市面上常见的自然科普书,它一书多用,既是一套充满灵气的植物图鉴,又是唯美的植物百科,还可以作为诗词书来读。种古老而又常见的植物,余张高清植物细节图贯彻全书,与首诗词意境相得益彰,描绘着古诗词中的草木世界。个植物相关故事,延伸阅读,扩大孩子的知识面,每篇的最后都会有植物相关问题练习,巩固所学,引发孩子思考。书中语言生动平实又不失趣味,让科普不枯燥,更添诗意。这样一套可赏图、可读诗的植物百科图鉴,在增加孩子文学素养的同时,也兼具开启科学探索之路的价值,是让孩子爱上植物的科普启蒙读物,尤其适合5-12岁孩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植物,孩子们可以从古诗里发现,去探索,是不是很神奇!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一边朗读古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律、节奏和语境,一边学习植物的科普知识,阅读植物的趣味故事,开启孩子对于自然百科的启蒙之路,而书中植物实拍图的构图也是对孩子审美能力的培养。读完这套书,孩子们不仅会背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还认识了“蒹葭”;学会了“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还知道了樱桃和车厘子的区别;熟读唐诗里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还了解了“红豆”背后的美丽传说……其实很多孩子之所以不懂诗词、不想深入了解诗词,是因为他们觉得这是古人的生活,离自己太过遥远,孩子们感受不到诗词的氛围,因此以为诗词只是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的东西。没有场景,没有温度,理解起来自然不容易。这套书以植物作为媒介,连接孩子所生活的世界与古人的世界,让孩子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倍感亲切。孩子们还可以从书中感受到大自然中的寻常细微之物。一花一草、一枝一叶,在诗人的笔下,皆可信手拈来进入诗中,诗人们借草木之名来表达他们炽热的情感,哪怕时光已流转千年,面对同样的草木时,这些经典诗句依然能够让孩子们体会到诗人们那一颗颗或浪漫、或豪放、或愤怒、或悸动的心。书中选取的种植物,可以说十分古老,最早的可追溯到诗经作品中,但它们并不神秘,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它们的名字有的历经千年,沿用至今。比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这首被传唱了数千年的动人情诗,至今依然让人心驰神往。这句诗词里的荇菜,今天依然生长在中国的江河湖泊之中。再如枸杞——《小雅·杕杜》:“陟彼北山,言采其杞。”柿——《寄内》·白居易:“条桑初绿即为别,柿叶半红犹未归。”杜鹃——《宣城见杜鹃花》·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这些植物都是庭院里、公园中,甚至路边绿化带里常见的,阅读这本书时,结合身边的实物,理解起来更直观,孩子们还可以学以致用,变身“植物小达人”。植物选择涉及面也很广,丰富孩子们的认知:▼有姹紫嫣红的花▼鲜嫩水灵的果▼生机勃勃的草▼高大挺拔的树了解了生长在大自然中的植物之后,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会更加生动、丰富,当他们面对满目的风景时,会更容易敞开身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02科普内容编排清晰合理图文结合简单易懂植物小档案版块,用简洁的文字对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学名、别称、科属、花果期展示,一目了然。书中对植物的科普解说科学系统,语言生动又不失趣味,不像单纯的科普文字晦涩难懂,孩子读起来不枯燥,更能激发阅读兴趣。对于枯燥的科普内容,这套书尽可能地采用形象化的语言讲解。比如在介绍凤仙花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其果实和种子的特点,巧妙的提到了它对应的英文名的解释:“凤仙花的果实成熟时会弹裂,种子会从肉质果荚裂片中猛地弹出。路过的动物或人如果不小心碰上,一触即炸,种子会喷到好几米远的地方。在西方,它的英文名是Touch-me-not(别碰我)。”形象化的表达,既便于爸爸妈妈导读,也有助于提升孩子们的记忆、联想和表达能力。书中多张高清植物摄影图,清晰展现植物的样貌特征,每一张都美到可以当壁纸。为了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书中还采用了植物“小特写”的形式,对植物的样貌特征进行更细致地呈现,比如介绍“艾”的时候,孩子们不仅可以从图片中直观地看到艾“羽状多裂”的叶片形状,还能清晰地看到它叶片背面的茸毛的这一特征。文字所说的“艾生命力旺盛,在乡野极为常见”“一丛丛簇拥在一起,生机勃勃”都能通过图片很好地呈现,让知识“可视化”,孩子一下子就能理解。唐代诗人王维最唯美的一首诗《红豆》,短短四句,句句经典。他笔下的红豆,又称相思子,种子“平滑有光泽,上部约三分之二为鲜红色,下部三分之一为黑褐色,红黑分明”,书中图文结合的编排,使得这些特性在视觉上得到了生动的传达。而且“看上去就像眼睛一样,所以民间也叫它们为‘鸡眼子’或‘鸳鸯豆’。”的生动描述,怎能不让人印象深刻?“小特写”部分不仅是对文字内容的形象展现,还“近距离”地展示了植物的特性,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03丰富的内容拓展版块让科普趣味十足书中不仅还原了文人笔下的植物原貌,还挖掘出与植物相关的历史典故。比如:科普到葫芦时,就讲到了关于“合卺之礼”的知识;讲到柿子时,介绍了“柿叶临书”的故事;讲到枳时,提到了“南橘北枳”的出处,以及晏子舌战楚王的机智趣事;我们也是读了这套书才知道,原来“橘”和“枳”其实根本不是同一种植物啊!书中还有延伸阅读的内容版块,包含与植物相关的另外一首诗词,以及2个植物相关的练习题。牡丹花有花蜜吗?葡萄为什么能成为全世界最适合酿酒的水果?杜甫为什么想要在草堂附近栽种桤木?茜草的果实是什么颜色的?练习题的答案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孩子只要仔细阅读过,便能轻松回答。设置这个版块内容,不仅是为了引导孩子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它还可以作为亲子阅读的小互动,家长提问,孩子回答,记忆更深刻。除去书中内容部分,每本书的目录都标注了植物和诗词名称,让每一首诗都能找到其创作时对应的出处,更方便孩子反向查阅。开篇还附有引言导读,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诗经、唐诗、宋词的相关内容,以及对诗人们所产生的创作影响,更深一步解读诗文背后所具有的含义。书中对诗词生僻字、多音字进行了注音与注解,方便孩子阅读与理解。比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其中“雨”字的读音为“yù”,这里的“雨”为动词,意为“降下”。04知名植物科普作家撰写数十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本书的作者是微博百万粉丝科普作家孙海、植物学博士肖月娥,在选诗和编写植物科普的过程中,两位学者本着适合孩子植物启蒙、孩子喜欢读的原则,经过严谨的筛选和细致的推敲考据而写成。书中余张高清植物细节图,均由专业植物摄影师拍摄,更大程度呈现植物本身特点的同时,构图也会对孩子的审美有所启发。严谨专业的作者团队▼孙海,植物科普作家,用时光与草木温柔相待的文字作者。新浪微博ID
喵喵植物控,拥粉丝多万,在科普中国、果壳网等媒体和报刊上发表了众多植物科普作品。著有《你好!植物》《街巷里的四季——成都草木寻踪》等植物科普图书。肖月娥,博士,上海植物园科研中心高级工程师,一位植物科学界的文艺工作者。钟情于有趣而美好的事物,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