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就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学术,它写在我们丰富无比的典籍里,表现在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存在我们的生活里,甚至融入了我们的血液当中。国学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既有精微玄妙的学术思想,也有很多常识,我们要学习国学也应该从常识入手。天文地理、教育科举、法制军事、哲学宗教、语言文字、琴棋书画、建筑园林、体育医药、戏曲娱乐、民生礼俗……这些都包含了我们人人必知的国学常识。
七政:日、月加上金、木、水、火、土,又叫七曜。
五纬:金、木、水、火、土。
金星:启明星,又叫太白,之所以这样称呼,是因为它亮度很强、银白耀眼的缘故。金星黎明时出现在东方,叫启明星,到黄昏时出现在西方,叫长庚星。《诗经》中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这里的启明和长庚,指的都是金星。
木星:岁星,简称为岁。古人认为每十二年,岁星就要绕天运行一圈,每一年里,都要经过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古人根据岁星的这个规律进行纪年。
水星:水星又叫做辰星。
火星:火星在古代叫荧惑。
土星:土星在古代叫镇星,又叫填星。
二十八星宿: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北斗七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和摇光,因为这七星连在一起的形状,像是一个舀酒的斗形,所以古人就形象地称它为北斗。
年:《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年的本义,是指谷熟,所以年的概念的形成,可能最初和谷物成熟的物候有关。
农历十二月: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
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
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元旦:阴历正月初一。这是新年开始的第一日。
人日:正月初七。古人传说,正月一日是鸡日,二日是狗日,三日是猪日,四日是羊日,五日是牛日,六日是马日,七日是人日。
上元:正月十五。上元即元月元宵。
社日:是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分成春社、秋社。春社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寒食:清明前一日。寒食节的另一个计算时间,是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或一百零六日,所以人们也把“一百五”或“一百六”,当成寒食节的代称。
清明:阴历在三月上旬,阳历在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间。清明即清明节。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风俗。
花朝:二月十二。花朝日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三月三。三月三日是曹魏以后才固定下来的日期,起初是定在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时人在上巳日这天走出户外,来到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修禊。后来上巳日变成了水边饮宴、游春踏青的节日。
浴佛节:四月初八。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日。
端午: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节,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举行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船被做成龙形,就发展成龙舟竞渡。
伏日:有三个。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做初伏,第四个庚日叫做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做终伏或末伏,总称三伏。伏是隐伏避暑的意思。
七夕:七月初七。古代传说,七月初七夜,是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一年一度的相会之夜。
中元:七月十五。人们把中元看成是鬼节。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一吃进嘴巴,就化成了烈火,于是目连向佛求救。佛为他讲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这天,作盂兰盆来救度他的母亲。由于中元与鬼有关,后来就发展成了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月亮,人们以为是一年中最圆的,而且秋天气候凉爽,也适合外出赏月。月圆象征团圆,所以中秋这天,游子的怀乡情绪往往最浓。古典诗歌中有许多表现。
重阳:九月初九。重阳又叫重九、九日。古人把九看做阳数,九月九日,日月都是九,所以叫做重阳。据说重阳这天,带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洒,就可以避祸,所以古人在这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
冬至:阴历在十一月下旬,阳历在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之间。冬至即冬至节。古人们认为冬至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就开始一天天地长起来了。冬至的前一日叫做小至。
腊日:十二月初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汉代的腊日是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腊日有吃“腊八粥”的风俗。
小年:十二月二十四。文天祥《二十四日》说:“江乡正小年。”可知旧时以二十四日为小年,现在农村以二十三日为小年。小年夜晚有祭灶的习俗。
除夕:一年里最后一日的晚上。除有除旧布新的含义。一年的最后一日叫“岁除”,晚上叫“夕”,所以一年的最后一日叫“除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