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年少时,经常会对父亲有诸多的不满和埋怨,等到年岁渐长,经历了诸多的世事无奈后,才知道该如何与父亲理解、谅解、和解。
我的父亲年青时出远门谋生,长期在外地工作,我母亲独自带着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在老家生活。那时交通不便,父亲一年大概能回来一两次,所以我们和父亲之间彼此是有点陌生的。
我父亲刚退休回来时,我还在上小学,那时他对我们还是很有耐心的。有一段时间,我脚上得了鸡眼,他曾经背我去看医生,回来给我用热水烫脚,挖鸡眼敷药。
记得有一次我和对面走过来的人同时左躲右闪,结果撞到了一起,父亲就给我讲:当你判断不清对面来人的走向时,你就先站住,停下来,慢一点就不会撞到一起。他讲这个经验我记了好多年。
后来就不行了,我觉得他那段时间变得越来越“不友好”。
我记得当时我喜欢看小说,而他认为这都是“闲书”,与学习无关,严禁我看,甚至我什么都不干的时候他也并不太管我,他也知道小孩子需要休息,不可能一直在学习。但只要看到我在看小说,他就会很生气。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当时农村小伙伴们都没有什么书,有次弄到一本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正看的津津有味,被他发现了,他暴怒地责问我:“你看这书干啥?这有什么用什么好?”我试着给他解释:“这个书结构很好,材料组织地也好……”结果我越解释他越生气:“你少给我胡拉乱扯,看这种闲书对你学习有啥帮助,不耽误学习时间啊?!”这我就没法解释了。
有一件与此有关的趣事。有年暑假,我在屋里偷偷地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突然进来了,我赶紧想藏起来,还是被他抓住了,本来他很生气,但是他看了书名后,只皱了皱眉头说:“你看这种技术性的书干啥?以后也不要看了!”然后走了。咩,听着像段子一样,但确实是真事,我意外地逃过一劫。
现在的小朋友们其实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现在的父母们对小孩玩手机的看法,就有点像我父亲当时对我看小说的看法,都是一看见就烦,就斥责。
其实在漫长的暑假里,如果你不想让小孩沉迷手机,那么你就给他安排一些更重要或者更有意义的活动,如果你没有安排,那么闲暇的时候他玩下手机,刷下短视频玩个游戏,总比闷睡、发呆或出去学坏好一点吧。
顺便说一句,很多大人手机不离手,却一看见小孩玩手机就生气,自己又抽烟又喝酒,却斥责小孩吃零食。小朋友们也是秀才遇见兵,只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跟你玩猫捉老鼠打游击。
言归正传,继续说我的父亲。我感觉他退休回来以后,一直都不太适应新环境,不开心,也很难有心情对孩子好。
最恼人的一次是,初三毕业的时候,我没有考上本地最好的高中,把他恨得要打我,张口就是“你怎么不去死?”真的是惊到我了,我发现自己完全是背水一战,没有退路,不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连家都不让回了。
好在经过几年努力,最后终于成功考上大学,参加工作实现自立。
有时候我想,如果没有他花钱供我上学,我是上不了大学的。如果不是他给我一种“成绩不好就不要回家来”的刺激,我是不是可能就考不上大学?但我还是不能接受这么一种“考不上好学校你就提头来见”的亲子关系。
随着年岁渐长,经事渐多,感受了更多世事无奈的我,逐渐与父亲实现了谅解与和解。
一年多前,父亲故去。当我弯腰鞠躬时,我感觉我的整个前半生也都故去了。
一般来说,大多数父亲都是想对孩子好的。但社会确实是有它现实或残酷的一面的,竞争无处不在,很多时候人都是在背水一战,一步输则步步输。父亲作为家庭的顶梁柱,可能是最先会感受到这一点的。如果他压力山大之时,孩子们沉迷游戏不求上进,他能不发飙吗?
但家庭关系毕竟不能等同于社会关系,父母对年幼的孩子也好,儿女对年老的父母也好,总之,家庭里强势的一方对弱势的一方要有宽容,多换位思考一下。想让小孩做到的,父母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孩子像禾苗,不到成熟的时间,你再拔它也不可能成熟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