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带你重新认识紫砂

紫砂三种——紫、红、段。俗称紫砂泥,或者称为泥料;其实这种说法不恰切,只是大家都这么叫的,也就被普遍接受了。紫砂是砂、不是泥。砂质,不管颗粒大小,它就是砂,即使象朱泥的砂,现代朱泥研磨后,颗粒可以细到目、目以上,可那还是砂,不是泥。这个砂性,是很重要的。紫砂的质感、肌理、色泽,都要由这个“砂”才能体现出来。紫砂如果是泥的话,紫砂壶肯定不好玩了。砂,有粗细,必须粗细搭配好,才能烧制出好看的紫砂壶。只用细砂、或者只有粗砂,可能烧不成器物、或者效果不理想。紫砂是通过高温,矿料内的各种成分发生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后凝固成紫砂器。

紫砂的矿料,炼泥后,打成泥条——一条条泥巴,外观象泥,其性状不是泥。粘结力好,又不沾手。是很像泥,也可能是丁山方言习惯使然,紫砂泥,后面这个泥,是重复。称紫砂就够了,再带上一个泥字,也蛮生动。但一定要明确紫砂是砂。辨别紫砂的好坏,标准很多,其中重要的一条是砂感。即使是最细密的朱泥壶,也要有砂感,如果是“浆”感,不管它是否原矿,有无加氧化铁,都不是太好的感觉。

紫泥,段泥,红泥:

调砂的紫,拼配的段,朱:

个中变化,也是基于这三类紫砂原料。其变化不是很容易说清楚。因为每一种,比如紫泥本身,就有很多变化,名字也很繁杂,最常听到的,如底皂清,清水泥,等,有的是按产区命名,有的是根据炼泥方法命名,等等。蛮复杂的事情,但是只要玩久了,体会多了,就会觉得,不管名字如何,紫砂的分类大致就是紫、段、红,三种。当然,三种之间,也可以人为地加以调配,比如,小红泥加段泥,可以调出一种橙黄色的泥。在调配过程中,也有可能加入一定比例的金属氧化物。这些金属氧化物的加入,在适度的情况下,使成品“更漂亮”,至于氧化铁、氧化钴、氧化锰,这些东西加入紫砂原料,老早就有这样的做法了,目前未观察到现代科学能够检测到的对人体的明显的损害——当然,这个也不是最后定论,最好不用——因为“绿色”、自然的东西更加让我们健康。单一矿料的紫泥无添加物,这样练就的泥,一般就叫清水泥。所谓清水泥,一般也是指浅色的紫泥,红褐色的那种,如果深紫色,可能又要叫做紫泥、或者老紫泥了。段泥和红泥,即使是单一矿料不添加任何东西,一般也不会叫做清水泥;清水泥好像是一类紫泥的称呼。其实市面上的壶,绝大多数泥料都是由专门准备泥料的人炼制和出售的,做壶的只是买来用,自己一般不会亲手去从事这份工作。紫砂业者的分工很明显。为了好看、或者为了使泥料性状变得更好,一般所谓的清水泥,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没有任何添加。少量的氧化锰,氧化铁,等等,可能使成品更好看,“水色”更好。这并不是必须回避的事情。当然,对于紫砂原料的辨识,远远没有这样简单,因为,一把壶到你跟前,有很多环节——采矿料(你怎么能够肯定地知道那是*号矿的?);炼泥(你怎能肯定那泥中一定没有添加东西?);制壶(你如何肯定,出于成本和条件考虑,作者一定选用最纯粹的、最好的紫砂原料?);流通(壶商的介绍,你相信多少?)。因此,作为终端消费者,你要弄明白这里头的奥妙,是很难的,说绝对了——几乎是不可能的。办法:1、实地看,从矿料、炼泥、制壶,整个过程。这个,绝大多数壶友做不到;2、相信壶商的介绍。壶店老板懂壶的不足1/4,而伙计懂壶的,凤毛麟角;其多数的信息,是以讹传讹、讲故事。一把壶如何稀有,做工如何难,泥料如何金贵。其实他们不懂。其中的确有很懂壶的壶商,要小心鉴别。除了懂壶以外,壶商一定也要爱壶,找一家懂壶并且爱壶的壶商,去买壶,一般不错;3、从陶手家里直接进货,要选择信誉好的;4、炼泥和矿源问题,除非你痴迷很深,亦有很好的玩壶基础,愿意在丁山泡上一段时间,壶友们基本不具备这样的选择。所以,要搞懂紫砂是很难的,只涉及原料这一环节,就已经这样复杂,何况,还有壶形和工法——这里头的故事就更多了。现在只说“泥”或者“砂”的问题。如果为泡茶,用盖碗很好的;泡绿茶用玻璃杯更好,只是为泡茶的话,不要用紫砂。用紫砂,就是为了好玩,玩味的过程中,体会用紫砂壶泡茶的妙处。这个妙处是综合性的。但是,作为壶友,要具备初步识别紫砂原料的好坏的能力,并不容易。似乎也没有必要——这么“玄”,干嘛要去弄懂。如果是这样的话,找懂壶的人陪着买壶,或者找信誉好的商家或者陶手买壶,就可以了——但是,这样做,或许少了很多乐趣,在学习、体会、使用紫砂过程中的乐趣。

下面五张图片,上面的三张图片,是一种;下面的两张,又是另一种。这两料泥,都可以称为“清水泥”。请看一下图片,是否有差异。看实物的差异更明显,图片有局限,尤其是局部的微距拍摄,特写,看不到整体的效果。这也没有办法,网络论壶,尤其是谈泥料,图片的色彩还原很难做到准确。但是,各位可以根据这两组图片,大致判断泥料的优劣。

前面三张,显示的是一种手工炼制的清水泥;原矿料比较好,由于是石磨粉碎,颗粒大小参差不齐,相互交结,也显得温润一点。下面两张图片是一个笔海,普通的清水泥,所谓“普泥”,由机械大批量炼制。前者好于后者。所谓好,要显示温润,内敛,含蓄,沉着。所谓不好,往往比较糙,干涩,光泽太外露,或者黯然无光,比较“哑”,但是太“亮”也不好。两种朱泥。前者,颗粒均匀,色泽外露,红得比较“艳”;后者,颗粒大小不一,也调入少量段砂,显得朴素一点,色调也沉着一点。前者是一个名家陶坊作品,后者是民工的小壶。前者是机器炼制的;后者是石磨粉碎的。前者炼泥的批量比较大;后者是加工一点泥料做几把壶、用完了再备料,更像“作坊”。前者“漂亮”,后者更有个性。前者致密,后者显得略“松”。前者轻划壶盖,音频高;后者就像一般的紫泥料那样,没有“铿锵之声”。前者是典型的现代朱泥的表现;后者是传统炼泥方法的再现——当然也不等同于所谓“老”朱泥。

再看下面这样的红泥,其中夹杂着段泥和少量紫泥颗粒。从拖尾的情况看,这些颗粒不是人为加入的熟砂。与前面的两种泥的图片对应看,可以分别比作绸缎、棉布、以及这个“麻布”。正是由于“砂”,才赋予了这种“麻布”般的粗粝而质朴的感觉,这种表现力是丰富而有内涵的。

下面两种都是段泥,上面的好;下面的太普通、感觉要差一些,尽管看起来也还可以,这是目前市场上较为普遍的段泥,不管色泽、质感有何变化,一般的都是这种“新”的味道。有一句老话很管用: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泥,纯净有纯净的美;混杂则有混杂的丰富意蕴。

段泥,其实很复杂。纯的本山绿较少见,也很难独立成陶,不容易烧制。本山绿泥和紫泥混合,就是段泥。可以是人为地调制,也可以由大自然本身调制——天然地紫泥和本山绿泥“共生”。其实,大家所说底槽清,其中的“鸡眼”就是共生的本绿——只不过比例太少。市面上号称的本山绿泥,一定不要轻易相信——纯粹的本绿,量少、烧制不易。好的段泥料,还是看成品的质感、色泽、肌理。质感,与矿料的优劣有关;肌理,与炼泥、配泥的方法有关;色泽,也会受到窑温和窑烧气氛的影响。以下的图片,是不同的段泥,由上,本绿的成分多;而下,紫泥的成分多。

有壶友问:既然同为段泥,为什么颜色差别那么大?原因主要为:原矿料不同——来自不同矿井或产区,其矿物中各种成分的含量有差异;炼泥方法有别,颗粒大小、基质配比有不同,绿泥和紫泥的比例存在差异,本山绿泥比例越高,色越淡,呈黄绿色,而紫泥比例越高,色越深,越接近紫泥的表现;制壶手法各有特点,比如明针的多少,可以影响壶的表面结构的致密程度,对光线的折射和散射产生影响;最后,很重要的一点,窑烧温度和气氛很重要,段泥在氧化焰中,烧成后一般偏黄色,但是在还原焰中,又会呈现青灰色,温度的差异,也会导致色泽的改变。总之,原因是很复杂的。这些原因,大致了解就可以了,就算是专业人员,也未必能对每一个环节了解透彻。我们作为壶友,还是看“效果”,不要去深究,不然很容易转牛角尖。好看、好玩、有味道,我们就要这样的紫砂。

朱泥的名目最多,也最说不清楚。最简便的办法,要找到合适的购买渠道。但是,好的朱泥的量并不多,也不易得。赵庄的,小煤窑的,壶友一般没有本事鉴别。这个碗,据说是黄龙山的朱泥,可是也有人说黄龙山不产朱泥。作为壶友来讲,这方面,没有必要深究;我们要的是效果,要的是好玩的紫砂器。

紫砂的好坏,根本上不在“纯”与不“纯”;色泽深浅、颗粒粗细、层次对比,都是要考虑的,但根本点还在于“润”不“润”——甚至可以描述为“油润”,似乎表面有“油”一样,其实没有油、很干净,另外,要看起来沉着,有质感,不漂薄。

同样的段泥,不是同一窑烧,色泽表现也不一样。

采矿、炼泥、制壶,是具有高度分工的。这种分工在解放后更明显。适合大规模的生产,易于质量管理,减少产品的批间差异。但是所带来的损失也是很惨重的:紫砂的异质性、多样性,无疑被极大的扼杀了。砂壶好玩,在于形的千变万化,泥的色泽、质感、肌理的多姿多彩。同样一把壶,不同的人做、或者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泥料,能够作出不同的“味道”。早期的紫砂制壶大家,都是从原料开始,掌握矿脉信息、炼泥和配泥方法、然后才是制壶的技巧——这是一个整体的、连贯的过程。但是,随着分工的明确、时代的变迁、审美趣味的转移,这几个部分的从业人员,分工越来越明显了,相互的交融就有阻隔了。虽然这样做也有很多优点——术业有专攻,每个领域的发展更加深入;但是缺点也明显——一把壶用什么样的泥来做?作者如果对炼泥和制壶这两者都很精通、而且亲历亲为,肯定能做得更好;专业化的炼泥,也有追求极致、精纯、明艳、幼细、让人“惊艳”的趋向,比如酸洗去除铁质——留一些铁质、小的瑕疵在壶上有何不可?比如加入碳酸钡——成品即使有一些“花泥”、泥色不够匀净,为什么不能接受?比如加入氧化铁或氧化锰——为什么一定要让产品保持千遍一律的色泽、为何非得要那个“水色”?紫砂器——本质上是“瓦器”,砂土做的,你要与瓷器比匀净、与金银器比光泽、与玉器比纯粹,那根本就是舍本求末、是缘木求鱼;紫砂就是要保持那份质朴、含蓄、博雅。好的矿料,用传统的最质朴单纯的粉碎炼泥方法,最能够保持紫砂的原汁原味,保持质朴和清新,保持紫砂所特有的丰富的、独特的“表现力”——这种表现力,不是在新壶上能够看得到的,需要经过一个时期的使用,人与壶、壶与茶,相互交融,你才能够体会到。新壶未下水前泥色就很“漂亮”的,可能并不好玩;相反地,原矿清水泥、没有任何添加的,一般来说,新壶并不好看、灰头土脸的——大多数人不会喜欢。这也是导致在原矿中加入氧化物的做法——这是市场导向的行为。紫泥调砂:

真伪的对比。上面一张图片,是劣质陶土加大量金属氧化物,完全没有“砂感”,致密、少变化、无层次,色漂浮、浅薄、所谓“贼亮”——也有的是“黯然无光”。下面一张图片,是紫泥调入生的段砂;由于紫泥的烧成温度高,调入其中的段砂有点“受不了”这样高的温度,因此有小的空泡化、烧过头了、呈现小的黑点;但是温度不到的话,紫泥就不会显得那样沉着;这里就有泥料配置的奥妙,往往要试片——先烧一下看看烧成率和成品的样子、何种窑温比较适宜。

紫砂的内涵丰富。一些称谓也是具有多义性,需要慢慢体会,真要解释起来,也蛮难说清楚的。比如段泥,又称团泥、团山泥、缎泥等等。其中的差别,就是丁山的老法师也不一定能够讲清楚。各取所需、而有不失法度,都是可以的,所以紫砂好玩,每个人都可以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对紫砂加以不同的理解,说得玄妙一点——不同的解读。比如,下面的称“老紫泥”,实物颜色比照片深一些,看起来显得“老气”。何谓老?矿料老?陈腐时间长?大概是指感觉吧,感觉这个泥做成壶以后,显得沉着、老气横秋、老辣、耐看、不轻浮。

总体上,传统的炼泥制壶工艺,在文革前后延续至七八十年代,“革新太多”,有好处,也必然同时带来坏处。比如炼泥,紫砂厂的泥料都由原料厂供应,机器粉碎、真空炼泥——这是进步,但也是退步。有人认为借助现代机械炼泥和模具准形的制壶工艺,是一种进步。有人不喜欢强调全手工,我们只是要求在紫砂壶这样一种实用工艺美术作品中,尽可能多地注入制壶者的精力和技能,如果说要求复古、恢复严格的手工程序,也是对紫砂这种实用工艺美术品而言,但是,要说美学价值和工艺水平、后者远远高于前者。要恢复古制、要忠实传承宜兴紫砂的全手工成型技法。但是,看起来手工炼泥,这个工序恢复起来蛮难的,只是小范围内的事情——现在还有人在做。大规模做壶的泥料,是泥户机械炼制的,太“普”了,赏玩性方面一定受到影响,有的是“硬伤”——有人说,一把好壶有多方面的决定因素,不宜过度强调泥料,那么强调什么?既然号称紫砂壶,那么这个“紫砂”原料就是根本,原料变种了,壶会好玩吗?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实玩壶的角度是多方面的。只要壶友用心,从紫砂壶、从喝茶、得到开心、感悟或者平静,都是可以的,也不一定要去追根问底、“钻牛角尖”。现在大家热议化料,其实,加入化料的做法,在民国时就不是秘密;也有深谙老壶的人觉得,在清中以前就有可能在紫砂中加入“化料”(是其它种类的矿料,因为那时候没有现在的化工合成技术),因为有一些老壶的呈色,似乎用紫砂原矿料是做不出来的——这个问题考证起来也很复杂的。当然也可能是以前的某一种矿脉现在没有了,比如盛传的“天青泥”。其实瓷器的釉、色,少不了要用各种金属氧化物,这方面我们的先民,很早就有丰富的经验,也有可能在紫砂工艺中加以借鉴。根本的一点,一定要用宜兴本地的紫砂料、不粗制滥造,我们买了放心、用着顺心。由于段泥是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天然共生,那么就不用太多的调制,原矿粉碎,炼泥适当陈腐,就可制壶。好的泥料要精选,它的量必然不可能很大。调制的目的很多,其中的原委很复杂;调制的也有好泥,那要看用什么样的原矿“底泥”去调。颗粒是要通过选砂、造砂达到、与基质的比例,烧成率如何,表现怎样,也很复杂——各有心法、互不相授。感性认识,是通过观察比较壶的泡养过程中的变化,而得来。具体的原委真是说不清楚。普品,也不是不能用,只是趣味少一点。你可以试试看,当然,壶型差、综合起来坏了你的心绪,则不用也罢。价格的高低,也有很多影响因素,有时便宜也有好货、但是便宜不可能有精品。段泥中加入氧化铬,可以显得更“黄”,象所谓的“芒果泥”。比较一下前面的两张图片,单一矿料粉碎的段泥,有莹莹的“水色”;下面两张图片,是一个新的茶叶罐,不到两百元,这段泥也不难看,但是感觉上差一些,“胶结”感比较明显。

古朴的质感,来自于:纯真的紫砂原料,砂浆合适的比例,适度的明针,手工痕迹的恰当的保留,这样的紫砂就“活”了,在使用过程中,与手、茶巾不断接触,空气的风化、经过若干年的使用,越发古朴、内敛,温文尔雅、含蓄而沉着。

一把朱泥文旦。尚未泡养(用过几次),刚出窑的新壶,比较难看;陶手有时会自己泡上几泡茶,或者用茶汤在壶表面淋上几次,才有一点“好看”。这个上方的子旁的白色可能是灰尘;也可能是茶渍,是擦得掉的;至于其中隐含的细小颗粒,淡黄色,是段砂。

用过几天后前后比较对照看。

上面那把是调了一些砂的。砂可以采用红泥、段泥,又可以分别是生砂或者熟砂。也有以朱泥矿料烧过一遍以后粉碎成适当大小的砂粒,再调入。这里头的讲究很多。我们是搞不明白的,而且,这也是人家的看家本领,不会随便讲出来的。我们要的只是效果,就是:色泽、质感、肌理,就是所谓的表现力。下面这把显得“纯”一点,用的时间比较长,温润、光泽迷人,含而不露。

下面这把,显得“粗”一点,这个要看肌理。做西施,泥细致、单纯一点好,文旦、或者其它壶型,也可以配合其它的砂料的质感。这把壶的色调更加沉着。

下面的这个龙蛋,又是另外一种调砂方法。颗粒隐现,也好玩。

好的料,还要好的形和工,朱泥特别强调窑烧,温度要到,才能有好的质感。上面那个颗粒,一层层下去,表面似乎是半透明一样。窑温高,成品率就低;窑温低,则烧不透,养起来也比较难。这是两种对比明显的紫泥,不同的表现。

第一张图片是小的鱼化龙,只泡过两三次茶,泥料的光洁、漂亮就显露无疑。后面一张,是手工炼制的泥,质朴,内敛,都好玩。现在的主流趋向是,第一张图显示的泥料,市场上绝大多数壶,都要追求这样的效果。没有什么不好,其实一切都是发展的,在发展中有新的趣味和审美取向,没有什么好批评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后面那把扁石,那样的泥料经过大半年的使用,变得沉着、含蓄、有层次,显露出来的是“雅光”。从本义上讲,壶不过泡茶的工具。紫砂有适茶性,也很耐赏玩,这是紫砂作为茶具的长处。三组照片,都是清水泥。莲蕊是九十年代的(泥是机制,目数较细,颗粒均匀,借助模具成型,较“致密”。),牛盖莲子是今年的新壶(石磨粉碎,不是很“纯”,胎体较“松”。),神灯扁壶是两年前的(颗粒大小不一,微距照片看起来略显“粗糙”。色泽深一点,一般也就叫做“紫泥”了,其中细小段泥沙砾,是与紫泥矿料共生的。)

照片细看,有铁质析出,空泡化。窑温吃足,泥色才漂亮,才养得好看。现在有偷工减料,矿源、炼泥方法,成型手段,烧制。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偷懒,不能马虎。比如窑烧,一定要达到临界温度,合适的气氛,还有要烧足烧透的话,窑烧时间上也不能缩短。

本山绿泥:市面上号称本山绿泥的壶很多。表现各不相同,一个制壶者,他也自己手工炼泥,做一把纯的本山绿泥的壶,可以作为本山绿泥标本的。

只泡了几泡茶。壶型简洁,胎体较薄。泥确实漂亮,作者说这是纯的本绿,虽然泥不能说很珍贵(他也是比较谦虚)但是,这种本绿的泥,很容易烧坏掉。因此,他说,不能多试,不然,烧坏了,泥也费了,就可惜了。这把壶用了两三个月,泥料的表现也是蛮突出的。

朱泥的说法最多,也是最难鉴别的。一把壶,整体看色泽红中带一些橙黄,表面有特殊的肌理。微距照片看,沙砾也是很丰富的。而且这料是用石磨手工粉碎的,颗粒的粗细不一致。

所谓老段泥,人工配置的,颗粒较粗。一位老画家的刻。一般书画家在壶上作画写字,再由陶刻者刻。画家自己捉刀,则更能体现画家的笔意和韵味。李白的醉态,生动。颜梅华先生,以人物画著称。海上老画家,已八十三,尚能如此细致入微。一般来说,壶上字画,宜拙、不宜精。然而画面的生动传神,作为书画家的玩票之作,确有陶刻家无法比拟之处。

三块紫砂矿料,依次是:紫泥,本山绿泥,红泥。矿料,分成三种,其中的每一种也一定是一个“集合”的概念,紫泥并非专指某一种特定的烧成后呈“紫色的”矿料。紫泥中间,又分很多种,难以尽述。本山绿泥几乎很少单独成陶,因为烧成率低。往往要和其它泥料调配。天然形成的、或者人为调配的含本山绿和紫泥矿脉成分的,就成为段泥。红泥的这块矿料,是黄色的。只不过放置时间久了,表面有一些陈旧感。就是那样简单,人为地搞复杂了,万变不离其宗。由这样的基本原料,按照合适的比例,合适的颗粒大小,进行配比。有些是人为配制,有些是由大自然本身在进行“配比”——共生矿。因此,紫砂是很丰富的,具有很明显的“异质性”,它不单纯,任何一种泥,也都是由很多矿物组成的复合体。烧成后,情况又更加复杂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要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不求甚解”,那么就体会不到紫砂带给我们的乐趣;另一种是“追根问底”,那么会容易钻入牛角尖、有些问题没有最终答案——要“意会”。

朱泥,烧成后可以有铁质析出。不止朱泥,紫泥也有。段泥的溶蚀点,则往往是黄褐色。红泥类,含铁量丰富,更易有铁质析出,表现为壶体表面的黑点,稍隆起,一般不会超过小米粒大小。炼泥的时候,用吸铁石除铁。有一种说法,是用强酸洗,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弄。总之,原矿的东西,烧成后,不一定会显得“很纯”。老壶上也往往有火疵、跳砂、手工刮痕,等等。看壶,是要看整体的味道,细节的处理固然重要,但是局部也总是从属于整体。

真的降坡泥少,市场上大量的是调配的、略呈蟹黄色的颗粒较明显的一种泥。都说降坡泥好,量少,有人去追寻,那么就有人千方百计提供给你。其实,真相是相对的。据说这是降坡泥。这把壶的来源渠道,可信度为7。所以,不能肯定一定是降坡泥。

再上一个红泥的小茶碗。色,很诱人。

这个紫泥也不错。旧一点,没有火气了。

只要是纯真紫砂原料,做出来的壶,都不会比这些壶表现差。这把紫泥,新得时候显得更红,可能叫做红清水泥一类的称呼。用了几年,现在成紫红色。微距的照片看出来,是不错的。买壶,一定要用好料子,才越玩越有味道。

“化料”,化工原料,是指一些陶瓷工业常用的金属氧化物,作为添加剂,使成品色泽更丰富,更“好看”。因此,现代陶瓷业,离不开“化料”。即便是在古代,青花瓷用氧化钴作为着色剂,绘制精美图案,只不过那钴蓝是用的矿物原料。现在氧化钴是用人工纯化的所谓化工原料。所以,不用“谈化色变”。按照合理的配方在紫砂原料中添加一定量的“化料”,历来就有这样的做法。

其实,绿泥是用上好的段泥加入适量的氧化钴,氧化钴与段泥中的铝的氧化物,高温下起固相反应,形成钴蓝的发色,是稳定无毒的。有说氧化钴有放射性,这是一种误解,只有同位素钴-60才有放射性,氧化钴没有;随意乱说氧化钴是从核废料中提取,这是完全没有依据的。即便微量摄入,也没有毒理学上会导致中毒的依据。在某些国家,因为草场中缺乏钴元素,会导致牛羊体内微量元素钴的缺乏而得病,因此在饲料中也会少量添加氧化钴。基于以上认识,改变一下紫砂的色调的沉闷,有一种别样的意趣,想来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绿泥,也是紫砂,加氧化钴是为了丰富固有泥料的色泽。要与劣质陶土加金属化合物的“假”紫砂分开来。大家都在骂紫砂,其实紫砂没有错,是卖的人作伪、买的人没法辨伪,而造成的,因此,这笔账不应该算在紫砂身上,应该算在人身上。不能因为有李鬼,大家都来讨伐李逵。大家不喜欢用的,害怕的,不确定的,那么就不要用绿泥壶。

原矿料,还要采用明清以来传统的炼泥和配泥方法,才有纯真的紫砂味。虽说,“玩壶不是玩泥,好壶一般也不用烂泥”。但是,原矿料只是讲究了原料的来源,只是原料“真”还不够;原矿料在露天日晒雨淋,可溶性盐和一些矿物就会“洗掉”。矿石的自然崩解,随着冰霜雨露、四时变迁,那种自然力的缓慢的作用,不是用迅捷的机械粉碎所能够模拟的。泥料的“陈腐”,不仅是指泥料炼成后的“泥条”要囤积陈腐,也应该包括这种原矿料在露天的数个寒暑的晾摊。室内保存或者袋装的成堆的矿料,未经上述处理,直接机器粉碎调和成泥,也难以得到紫砂的原有的质朴和烧成后如玉般的内敛。传统的陶手,熟知炼泥和配泥的方法,其准备泥料和制坯、成壶,是一个完整的连贯的过程。后来逐渐有分工,有泥户炼泥出售、做壶的买泥做壶。那么,如果炼泥者也能尊崇古法,这泥还是能够体现传统紫砂的风韵。如果大量地、成批地机械制泥,“省略”必要的耗时、耗力的工序,甚而加入金属氧化物使成品更加“漂亮”,这样的泥,即使是用上好的原矿料制备,其味道也完全变了。因此,经过自然崩解成小颗粒的原矿泥料,要由陶手本人或者炼泥者,根据壶的表达的需要,以合适的颗粒级比、简单粉碎,或者几种原料相配,乃至调砂、造砂、抽砂,等等手段综合应用,以使泥料达到美好的表现力。这个过程,就不是大批量机械制备泥料所能够达到的了。泥料的粉碎,要用传统的石磨粉碎,颗粒大小不一、极其丰富。粉碎完成,如果讲究一点,还要用水进行反复澄练。这样出来的泥,烧成的壶,有“土”味,质朴,大方,从从容容。现在,我们更注重的往往是外在的东西,壶,一定要光艳、漂亮、规矩、平整、无任何“瑕疵”。因而,传统的味道,正在逐步丢失。泥料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环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丁山制壶者万千,其中必有人也注重上述这些问题。然而,时势使然,经济、效益、市场趋向,种种因素导致现今的这种状态。你要恢复那种繁琐的古法,能养活几个人?螳臂岂能挡车?现在的壶,解放后、工业化、工厂化以后大批量“生产”的壶,也是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效益的驱使。不能说它们不好。时势使然,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就像昆曲京剧,再优雅、再耐人寻味,这样的好东西,也会逐步消亡的。很多人喜欢老壶,尽管工粗、不“漂亮”,但是有“味”,或者说有“老味”。现在铺天盖地的壶,新的时候很使人惊艳、明针一流,光洁异常。可是,用过多少年,它还是这样光整、机械、少变化,它会变得旧一些、火气少一些,但是不大可能,在多年以后呈现出我们在明清乃至民国的砂壶上看到的那种“老味”。谁说玩“壶”不是玩“泥”呢?好的原料,合适的工法,良好的窑烧,才有好玩的紫砂壶。三者缺一不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zjjy/6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