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鸡眼不,你可能得的是跖疣

常常有患者怀疑自己长了“鸡眼”,跑到药店买了鸡眼膏,或者到街边修脚店修脚,没想到“鸡眼”不仅没治好,反而越来越多,甚至损伤周围皮肤,医院,却被诊断为“跖疣”!满满的后悔与痛苦。“鸡眼”和“跖疣”到底该如何区分?治疗又有何区别?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了解它们。

跖疣(zhíyóu)是什么?

跖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和鸡眼发病原因不同,因形状有一些相似会令人混淆。是病毒疣的一种,因此可通过微小的皮肤破损自身接种传染,这也正是“跖疣”患者误抹鸡眼膏不见好转反而加重的重要原因。既往文章讨论过该疾病,在此就不在赘述。

鸡眼又是什么?

鸡眼是因为脚部外层皮肤频繁受到摩擦并长时间承受压力导致的,为物理性皮肤病,形状像鸡的眼睛才得这个名字。本身不具有传染性。

鸡眼有两种类型:

硬鸡眼:干燥、尖刺型鸡眼。较小、质地较硬,好发于脚趾关节处、与鞋子经常发生摩擦的部位。其尖端可以到达皮肤的乳头层,行走时疼痛感明显。

软鸡眼:质地较软,略高于皮肤表面,好发于经常相互挤压的相邻两个脚趾趾间。

什么人易得鸡眼?

①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的人,增加了鞋子对脚的摩擦与压迫。

②长久站立、行走、运动的人,约1/4的军人会受到鸡眼的困扰,尤其是刚入伍的新兵战士,越野行军等长距离徒步训练都会给脚部带来摩擦和压力。还有篮球、足球等运动员容易得此疾病。

③神经系统失调、糖尿病、超重也跟得鸡眼有一定关系。

那应该如何区别它们?

1、看大小:鸡眼一般如米粒、黄豆粒般大,而跖疣可由小的疣体融合成大的斑块(刺激后可增大至整个足根)。

2、看数量:鸡眼因摩擦引起,数量很少超过三个,而跖疣有传染性,常多发。

3、看部位:鸡眼发生于易受挤压和摩擦的部位(脚趾内外侧),以及足背和足跟,偶见于手部,而跖疣在足部的任何部位都可以出现。

4、看长相:跖疣表面粗糙,皮纹消失;鸡眼则表面光滑,可以看到皮纹。

5、看黑点:跖疣表面常见由于出血引起的小黑点,而鸡眼则没有。

6、看疼痛感:一般鸡眼疼痛感较跖疣疼痛感明显,且多为按压痛,而跖疣疼痛可以不显著,且为挤压痛。(此所谓皮肤科口诀:压痛眼、捏痛疣)

7、看生长速度:鸡眼的形成的至少的三五个月,而跖疣十天半个月就可以长大。

关于跖疣的治疗?

虽然跖疣有可能自己消退,但具体消退时间不定且有传染性,最好及时治疗。

治疗方式可以采用冷冻、激光、手术或光动力等治疗,或外用药物咪喹莫特、水杨酸、5氟尿嘧啶等。

鸡眼又该如何治疗?

首先需解决形成鸡眼的外部因素,避免再次复发。可以换上舒适宽松的鞋袜,并且不能自行剪去鸡眼,避免伤口感染,不要自行涂抹具有腐蚀性的药膏。

药物治疗:冷冻治疗,角质剥脱剂:40%水杨酸,40%尿素乳膏、12%乳酸乳膏,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题外话:鸡眼贴靠谱么?

上网搜索鸡眼治疗方案的途中,不难见到“鸡眼贴”这一治疗“药物”。但网上相关产品百花齐放,大部分产品甚至看不到具体的成份,患者购买时也会产生困惑。

常见的鸡眼贴主要成分为水杨酸,通过软化角质,使鸡眼脱落,在治疗上的确拥有一定效果。但有人使用时感觉没有好转,甚至发现越长越多。医院就诊,因为可能是自诊出错,将跖疣误认为鸡眼,两者治疗方法不同,需采取针对性治疗。除此之外,使用鸡眼贴应注意范围,避免伤害鸡眼周围的正常皮肤,并且皮肤有破溃处的话不建议使用。

此图为:鸡眼贴所致皮肤损伤

往期回顾

●对于“灰指甲”,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系列科普三)

●对于“灰指甲”,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系列科普二)

●对于“灰指甲”,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系列科普一)

●皮肤科各种“疣”详细讲解,不要再傻傻分不清啦

供稿|皮肤科沈敬川

编辑

品牌发展部

便民服务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zjjy/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