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澳大利亚人不怎么注意穿鞋。鞋子的做工很粗糙,样子也显得笨拙。消费者似乎也不在乎这些,只要能穿上脚就行了。然而鞋子并不因消费者的豁达大度而变得柔和一些,它照样以自己的方式与脚相处。结果还是脚吃了苦头,鸡眼和脚癣总是伴随着它。澳大利亚人虽然也因此常感不舒服,但却并不因此而怀疑鞋子,也因此而不怎么注意改进鞋子的做工提高鞋子的质量。相反却是“鸡眼膏”、“脚气灵”之类的药物层出不穷,花样极其翻新。在澳大利亚人看来,脚有病怎么能怪到鞋子头上呢?于是鞋子照样的粗糙,鸡眼照样的长,而脚医药却异常的发达。此可谓典型的脚疼医脚了。
然而,中国人似乎并不比澳大利亚人聪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事同样地干。就拿价格改革来说吧,到了今天已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其主要障碍不外两个方面,一为通货膨胀,一为市场混乱。显然,通货膨胀虽然用物价指数来表示,但它本质上是个货币问题。治理通货膨胀的关键在于控制货币,保证货币供给有一个稳定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增长率。可我们一直只是在控制价格上作文章,其结果就好比是锅要溢时不是去釜底抽薪,而是拼命去压住锅盖一样徒劳无功。同样,市场混乱是因为市场规则不健全,没有建立起平等竞争机制所致,并非由于价格放开引起。在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即使不放开价格,照样存在各种各样的倒买倒卖和投机行为。可见,整顿市场秩序的关键并不在于管不管价格,而在于建立市场规则,完善竞争机制。若只看到市场混乱,却看不到市场混乱的原因所在,一味强调要管住价格,显然只能起“鸡眼膏”的作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当前物价的较大幅度上涨,显然是通货膨胀的表现,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致。价值规律告诉我们,在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下,物价必然上涨。抑制需求才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治本之法。但就目前所见,我们在抑制总需求方面的努力似乎很不够,倒是在如何控制和管住价格上出了不少的新点子。虽然愿望是良好的,效果却不怎么明显。
至于价格本身存在的问题,显然是旧的价格管理体制使然。要理顺价格,解决价格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打破旧的价格体制,建立起新的价格运行机制。也就是扔掉旧鞋子,换上新的更好更合脚的鞋子。如果我们只是对旧体制修修补补,只是在价格是该由中央管还是由地方管,或该由物价部门管还是由主管部门管上扯皮,就永远也不能取得新的突破,价格改革也就不会成功。就象澳大利亚人永远也离不开鸡眼膏一样。
年9月26日
张光远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