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多数患者分不清长得是鸡眼(俗称“脚钉”)还是跖疣(俗称“刺瘊或瘊子”),患者常常把三者都误认为“鸡眼”,而随着人类进步,逐渐脱离体力劳动和长时间步行后,临床上,真的鸡眼已十分少见,所以今天抽时间带大家全面认识一下这两者,以免张冠李戴,导致误诊、误治。
1.鸡眼
是由慢性摩擦或压力引起的一种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物,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皮肤表面,呈圆形似鸡眼故得其名,颜色为淡或深黄色,表面光滑有皮纹,稍微透明,界限清晰,按压顶部因尖端压迫皮下神经而产生疼痛,多数患者因疼痛影响走路和工作前来就诊,好发于手足等易摩擦部位,指或趾间也好发,多单个出现,很少超过3个,没有传染性,个别患者不治疗,在去除外力后会自愈消退。
2.跖疣
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型引起,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发病与外伤导致的皮肤创面以及个体的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免疫功能异常或者低下者,更易感染。早期为肤色小丘疹,逐渐发展成表面粗糙不平的类圆形灰黄色斑(因受足底压力,一般不会变为“菜花样”),皮纹不明显或被破坏,界限清楚,周围围绕稍高增厚的角质环,削去疣体表面或疣体破损后有小黑点和或出血点,一般不痛,个别患者有轻微疼痛感;有传染性,数量多,很少单发,足部各个部位都可以出现,而且多是一个脚先发或者仅有一个脚发病。
如何预防:
1、预防鸡眼发生,应减少摩擦和压迫,不穿太硬的鞋子,鞋子内衬较厚的棉垫或海绵垫。不穿太紧的鞋子,同时矫正足畸形,如有足部外生骨疣等应予治疗。
2、跖疣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与其他人最好避免直接接触,建议家人与朋友都与病人做好必要的隔离工作。跖疣病人及周围人群还要要做好个人及环境的卫生,以免因为太差的卫生环境导致病毒泛滥,从而加重病情。
如果患有这类脚部疾病问题,一定要去医院去做康复,切勿自己私自用药,以免使问题更加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