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内学习要点

单元首页

足下万里,移步换景,寰宇纷呈万花筒。本单元共编排三篇课文,分别是《威尼斯的小艇》《牧场之国》《金字塔》。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学生在五上已经初步学会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判断,本单元是从课文表达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的表达效果。语文园地中提供了例句,让学生学会选择一个情境表现出景物的动、静之美。本单元首次出现了非连续性文本形式的课文《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让学生学会从文字、数字、图画等文本形式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并进行整合、概括、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我是小小讲解员

列提纲,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作调整。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学会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撰写文章,培养清楚地介绍事物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运用资料的能力。

18.威尼斯的小艇

18.《威尼斯的小艇》

?字音:

小艇(tǐng) 船艄(shāo) 

翘(qiào)起 祷(dǎo)告

?字形:

“艇”:右部是“廷”,不要写成“延”。

“祷”:左部是“礻”,不要写成“衤”。

“翘”:左上部是

不要写成“戈”。

?多字音:

哗(huā)啦啦哗(huá)笑

散(sàn)步散(sǎn)文

纵横交叉:横的和竖的交错在一起。形容事物或情况复杂,交叉错杂的样子。

耸立:高高地直立。

操纵自如:控制或驾驶时能灵活自如,完全如意。

手忙脚乱:形容做事慌张而没有条理,也形容惊慌失措。

簇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沉寂:十分寂静。

《威尼斯的小艇》主要介绍了小艇是威尼斯重要的交通工具,分别描写了(小艇的外观)、(船夫高超的驾驶技术)和(小艇的重要作用),展示了这座水上城市特有的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威尼斯美丽风光的热爱)之情。

?关键能力:

五年级上册我们已经学过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本学期的的学习重点是赏析动态描写或者静态描写的妙处。我们可以借助一下表格来判断句子属于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

?语段赏析:

(1)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做急转弯。

(这是动态描写,“拐、挤、穿”这几个动词刻画出船夫驾驶技术的高超。)

(2)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静寂笼罩着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这是静态描写,写出了威尼斯夜景的静谧,与白天的喧闹形成对比,突出了小艇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小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参考答案:这篇课文从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小艇的外形和坐在船舱里的感觉、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威尼斯人的生活离不开小艇等几方面,介绍了威尼斯独特的交通状况和风土人情。

2.读下面这段话,说说小艇有哪些特点,再体会加点部分的好处。

参考答案:加点的部分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新月”这一喻体形象地写出了小艇的样子,“水蛇”这一喻体写出了小艇的轻巧灵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既抓住了小艇的特点,又突出了威尼斯小艇的外形特殊、美观实用的特点。

3.读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想想在介绍威尼斯时,三位作家在表达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

19.牧场之国

一、多音字

畜chù(牲畜)xù(畜牧)

圈quān(圆圈)juàn(羊圈)

载zài(满载而归)zǎi(记载)

模mó(模式)mú(模样)

二、近义词

专注——专心仪态——仪表端庄——庄重

无垠——无边安闲——悠闲欣赏——观赏

悠悠自得——怡然自然

三、反义词

端庄——随便微弱——强烈恢复——继续

四、理解词语

镶嵌:将一物体嵌在另一物体中。本课指运河和低地交错排列着。

遮掩:掩蔽;覆盖。本课指深草覆盖住了运河。

舒缓:缓慢。本课指船只行驶得很缓慢。

仪态端庄:指神情举止、姿态风度端正庄重。本课用来形容牛犊。

膘肥体壮:形容牲畜肥壮结实。本课形容马的身体肥壮结实。

绵延:连续不断。本课指天山的野花很多,像织不完的锦缎连续不断。

五彩斑斓:形容颜色非常好看,色彩相当丰富,多种颜色错杂、繁多、耀眼。

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五彩,各种颜色。缤纷,繁多交错的样子。本课形容野花颜色繁多。

斑斑点点:形容物体的表面颜色杂乱或凹凸不平。

成群结队:一群群人或动物集合在一起。本课指成群的长毛山羊集合在一起。

默默无言:不声不响,闭口无言。本课指挤奶的人保持安静不说话。

五、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述荷兰是牧场之国。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白天牧场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写夜晚牧场的景象。

六、句子解析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这是一个总起句,句子紧扣课题,开门见山,点明了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后,强调了本文重点要描写的是荷兰独特的地形特点──“牧场之国”,因为荷兰三分之一的地区为牧场,所以这句话总领全文,下面就具体地描写了荷兰广阔无际的牧场和生活在牧场上的无忧无虑的家畜家禽。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

“专注”指专心注意,这一拟人写法让人感到牛无论吃草还是站立时都像一个人那样深沉含蓄,不时地琢磨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回味着草原的无边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个低地是何等的安静祥和,外界对牛没有一点干扰。

3、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这一句是对前面具体地描写了牛群活动的场面总括,句中“全是”让人想象到如同丝绒般柔软而细密的碧绿草原上,活动着的全是黑白两色的花牛,景致壮观,色彩明丽,于是作者发出了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4、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它们所有,它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没有牧人的吆喝,没有食物的纷争,没有强敌的进攻,马儿是这无边草原尊贵的主人,作者面对骏马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们在草原上无拘无束的自在和任意驰骋的英姿,感叹这草场与骏马和谐。

5、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晚霞消逝,夜幕降临,牲畜沉睡,一切都显得无声无息,只有远出的灯塔像瞌睡人的眼闪着昏黄暗淡的光,这是多么安然与宁静的境界,作者由衷地发出赞叹“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夜晚的宁静也是荷兰的一大特点。

七、问题归纳

1.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课文主要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描绘了荷兰独特的田园风光。课文是按照从白天到夜晚的时间顺序写的。

2.荷兰牧场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荷兰牧场白日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夜晚祥和寂静、神秘含蓄。白日里,牧场是动物们的天堂,无论是花色多样的牛,还是骏马或羊、猪、鸡,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是那样的悠然自得、惬意舒畅,广阔无垠的草原无疑就是它们的自由王国。傍晚,挤奶的人也没有打破草原的寂静,奶牛仍是“严肃沉默”,挤奶人更是“默默无言”,连船只行驶也是舒缓平稳的,车船的到来与离去也反衬出了草原的寂静。直到夜幕降临,荷兰更是一片静谧。

3.作者是怎样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现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的?

在文中,作用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荷兰牧场的美丽风光。比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牛群像人那样深沉含蓄,表现了草原的安静祥和;而“丝绒般的碧绿草原”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碧绿草原的柔软细密。

4.作者为什么四次写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被捕前”“被捕时”两部分内容,均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例如,父亲整理书籍、文件时对“我”的提问所表现出的含糊、敷衍的态度与平时的耐心形成对比;敌人的虚张声势、凶狠残暴与父亲的沉着、从容形成对比;面对敌人,“我”的恐惧与父亲的沉着、平和形成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了李大钊作为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八、课文主题

本文从“牧场之国”的角度描绘了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神秘含蓄,表达了作者对荷兰如画的田园风光的由衷赞美。

20.金字塔

?字音:

精湛(zhàn)熠(yì)熠发光

黏(nián)着(zhuó)物

?多音字:

澄:黄澄(dèng)澄—澄(chéng)澈

着:开着(zhe)—黏着(zhuó)物—着(zháo)急

雄浑:雄健浑厚、雄壮浑厚。

激荡:因受冲击而动荡。

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熠熠:形容闪光发亮。

豪迈:气魄大、勇往直前。

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

精湛:精深。

黏着物:把物体固定在一起的胶质。

本课是教材中首次出现非连续性文本,本课由两篇组成:《金字塔夕照》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围绕“金”字,先概述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再分述三座金山、对金字塔名字的理解、怀古幽思三个部分。作者用有感染力的文字描绘了金字塔所带给人的内在感受,在引人遐想的同时也让大家对金字塔有了一睹芳容的期待。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分别介绍了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和建造金字塔时期的古埃及。本文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在结构和语言方面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性,本文分别出现了三种图示:①地标指示图——点明金字塔的位置在开罗郊外。②胡夫金字塔立体图——直观地说明塔底边长和塔高。③示意图——直观地表现石头之间的结合非常紧密。图示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和提取相关信息:金字塔建造在尼罗河畔除了傍水而居,更重要的是因为造船——采石——运石——建造都依靠尼罗河。

学习非连续性文本联系整篇文本,可以借助地标指示图、立体图、文字、数据共同来理解这些提示所提供的信息,并从中发现文本中出现六个批注,前四个都是从“不可思议”引发而来,后两个批注可以把所有的信息都整合起来,归类为“尼罗河的基本情况”和“古埃及人的文明成就”两类。可以观察教材页的地图——中间那条是尼罗河,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等在河的西岸。回答批注的问题可以从文字描述和地图中获取信息。

1.为什么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出现比它更高的建筑呢?

在年巴黎埃菲尔铁塔建成以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而胡夫金字塔建于公元前年,这几千年的时间更增加了我们对当时古埃及人的建筑工艺叹为观止。

2.当时的人们是怎么修建金字塔的呢?

这部分文字运用具体数据说明金字塔的高度、体积等,让我们真正感受到它的高大宏伟。批注引起了我们作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了解古埃及人的文明成就。

3.如此精湛的工艺,几千年前的工匠们是怎么实现的呢?

这里可以采用推测的方法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工匠的手艺让人难以置信。

4.这难道是巧合?

胡夫金字塔的建造年代、具体建筑的数据、塔身石块以及神秘的数字,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金字塔被称为世界奇迹,是当之无愧的。

5.金字塔为什么要建在尼罗河附近?

尼罗河的泛滥给两岸带来了肥沃的淤泥。金字塔建在尼罗河的西岸,尼罗河上有的采石场就是用来开采建造金字塔的石料的。古埃及人几千年前已经掌握了天文、数学、几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为设计金字塔提供了条件。

6.这些船可能会有哪些用途呢?

古埃及人掌握了精湛的造船技术,这些船能在尼罗河上航行,船能运输石块。为建造金字塔提供了便利。

①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

②相传在公元前年,力学先驱斐罗周游世界,写下《世界七大奇迹》一书,列举了当时存在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迹",它们分别是古埃及金字塔、奥林匹亚宙斯巨像、罗德岛太阳神巨像、巴比伦空中花园、阿尔忒弥斯神庙、摩索拉斯王墓和亚历山大灯塔。而今现存的只剩下古埃及金字塔了。

语文园地七

一、交流平台

本单元的课文呈现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美丽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阅读中,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能使我们更好地感受景物独特的魅力。

如:

到了傍晚,才看见有人驾着小船过来,坐上小板凳,给严肃沉默的奶牛挤奶。

——《牧场之国》

这是动态描写,描写人物的一系列活动,体现了牧场的动态美,同时人们的活动融入祥和、静寂的景象中,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

有的牛背上盖着防潮的毛毡。

在这里谁都不敢吆喝,牛脖子上的铃铛也没有响声,挤奶的人更是默默无言。

——《威尼斯的小艇》

这是静态描写,这些景象都是人的行为产生的结果,因此通过这些景象能感受到人们的活动。

我拓展,我积累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这段话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荷叶、荷花是静态描写,荷香、荷波是动态描写,这样写有动有静,充满生机。

二、词句段运用

1、下面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的动、静之美,选择一个情景,照样子写一写。。

(1)两边的建筑非一般地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处好。

这句话运用了动态描写,写出小艇在水中的移动速度之快,侧面表现了船夫的驾驶技术的高超。

(2)车船过后,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最后一抹晚霞也渐渐消失了,整个天地都暗了下来。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

这句话运用了静态描写,写出了车船过后,荷兰静谧、安详的情景。

仿写示例:

放学后的校园

叮铃铃……教室的音响中放出欢快的音乐,同学们随之手舞足蹈起来,老师见状,也不好拖堂,匆匆布置下作业便离开了教室。只见同学们飞快地收拾书包,拉链声、欢笑声、说话声,不绝于耳。灯一盏盏地灭了,门一扇扇地关了,嘈杂的校园顿时安静了,在暮色中沉静下来。

群鸟飞过湖面

那些鸟儿不知道从哪儿跑出来,像音符一样在天空或树枝上排列。它们对于阳光的和声和回音渐渐响彻天空。一群接着一群鸟掠过湖面,溅起层层涟漪。许久,湖水不再骚动,在夕阳下一片静好。

火车进站

“呜——”火车进站了,车身沿月台缓缓停下。车厢门打开以后,熙熙攘攘的旅客在上上下下着。旅客们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欢笑声、说话声、皮鞋声、行李箱的声音,不绝于耳,让我印象最深的算是一位中年妇女了,行李箱很多,她抱着孩子拿着奶瓶,昂起脸,探着头,艰难地走着,嘴里还念叨着:“10车厢……”工作人员看到,微笑着帮助妇女上车。最后,车厢门关闭,火车又要离开站台远行了。拓展积累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2、读一读,说说下面的语句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它们在表达上的特点。

(1)在金色的タ阳下,金色的田野,全色的沙漠,连尼罗河的河水也泛着金光,而那古老的金字塔啊,简直像是用纯金铸成的。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种很美的意境——夕阳、田野、沙漠都是金色的,尼罗河的河水泛着金光,金字塔像是用纯金铸成的。用这样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塑造一种特别瑰丽的、宏阔的画卷。句子注重色彩的描写,突出了金色,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2)站在白色大理石铺的地上,眼里看到的是纯白的大理石脚下踩的是纯白的大理石;陵墓是纯白的大理石,栏杆是纯白的大理石,四个高塔也是纯白的大理石。你被裹在一片纯白的光辉中,仿佛给这个白色的奇迹压住了,给这纯白的光辉网牢了。

这个句子“白”这个字的反复使用,充分地把大理石的“白”这个特点体现出来,给人以震撼,令人陶醉!让读者对此景象的印象非常深刻,不由得感叹、不由得倾倒!形象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感受。

三、日积月累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乐清(今属浙江)人,南宋诗人。工诗,为“永嘉四灵”之一。生平未仕。以诗游士大夫间。有《四岩集》《苇碧轩集》。清光绪《乐清县志》卷八有传。

注释: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

③子规:鸟名,杜鹃鸟。

④才了:刚刚结束。

⑤蚕桑:种桑养蚕。

⑥插田:插秧。

诗意: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

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

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yfjy/82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