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两项目入选
耒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
入选传统技艺中的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类
南岳庙会
入选民俗中的庙会类
01
耒阳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技艺
耒阳坛下铜锣制作技艺起源于三国时期,时刘备南下入蜀,派张飞驻守坛下,随军工匠将北方金属冶炼技术传入,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据《耒阳市志》载:“(坛下圩)清代即以加工铜器而出名。”坛下铜锣为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严谨复杂,要依循选料、配料、熔水、制坯、锻打、剪边、成型、淬火、冷作、抛光、一锤定音等十多道工序进行,火候和技艺手法要求十分精准,且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其中尤以配料和定音最为重要,其配比的精准度关系到铜锣音质的好坏;“一锤定音”技术性最强,其手感力度的掌握,眼力、听力的配合,全凭悟性和经验,三者完美统一,需长期实践方可掌握,这是现代机械所无法替代的。坛下铜锣音质清脆纯净,宏亮悠远,音准好,品种多,经久耐用,有一锤定音的神奇。现产品主要销往湘、鄂、贛、皖、渝、川、滇等近20个省份,乃至香港、台湾、东南亚等地华人社区。02
南岳庙会
南岳庙会,源于祖先崇拜、山神崇拜、阴阳五行和星象学,不晚于南宋成形,鼎盛于明清,式微于二十世纪中叶,九十年代后繁荣兴盛,在衡阳市南岳区衡山南岳大庙、祝融殿、天符庙及周边寺庙宫观和集镇举办,以春节庙会、“赶八月”庙会和天符庙会为主要载体,是楚人作为火神、衡山山神祝融的后代而在祝融受封地衡山自发组织、自然传承的,以酬神谢恩、驱邪消灾、祈福求寿、社火狂欢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活动。南岳庙会由春节庙会、“赶八月”庙会和天符庙会组成。春节庙会在腊月初八至次年元宵举行,是南岳群众感念楚人先祖、南岳圣帝祝融庇佑而组织的新年祈福活动,含腊八施粥、除夕抢头香、传灯供灯、火灯游街、舞龙舞狮等。“赶八月”庙会在农历七至九月,南方有火神崇拜习俗的各民族信众向南岳进香,感恩先祖保佑,祈愿父母长寿,并在八月初一达到高潮。香客以烧行香、烧拜香为主。天符庙会是当地群众为驱瘟辟邪而在农历五月初十至十七日举行的民俗活动,以十七日天符大帝生日为高潮,有道教醮会、抬故事、文武判官游街、悬艾草、配香囊等。年至今,衡阳非遗保护工作历经15个春秋。目前,全市建档记录非遗项目多项,其中列入各级保护名录有项,涉及十二个县市区10大类。有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名录1项(衡山影子戏)、国家级7项、省级19项、市级73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6人、省级20人、市级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是衡阳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特有的精神文化财富,也是我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多举措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及合理利用工作,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为衡阳建设文化强市提供了坚实的文化保障。来源
衡阳非遗
6月10日上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邵阳两项目入选,分别为岩鹰拳、传统中医药文化(龙山药王医药文化)。至此,邵阳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已达16项。
邵阳国家级非遗项目前四批邵阳市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分别为:竹刻(宝庆竹刻)、滩头木版年画、挑花(花瑶挑花)、木偶戏(邵阳布袋戏)、祁剧、花鼓戏(邵阳花鼓戏)、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竹纸制作技艺(滩头手工抄纸技艺)、瑶族民歌(花瑶呜哇山歌)、龙舞(城步吊龙)、棕包脑、丝弦(武冈丝弦)、中医正骨疗法(新邵孙氏正骨术)、苗族四月八姑娘节。
岩鹰拳纳入第五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10日,国务院发布了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岩鹰拳”被成功纳入该名录中的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项目。
“岩鹰拳”为湘西南地区独有的武术拳种,从祖师爷杜心五的鹰爪擒拿术发展而来,至今已历经万籁声、蒋兆鸿、刘烈红先生一百余年5代的传承发展。“岩鹰拳”全套分四段82式,包括习、按、点穴等手法,步型以马、弓、仆、虚、丁、探、跪、骑龙步为主。此拳功架低,动作幅度大,要求习者必先练眼力,达到形似传劲、眼似传神的佳境。拳法不仅传神地摹拟了山区岩鹰的爪、抓、勾、捕、闪、拿等灵活多变的岩鹰动作,还揉进了蛇拳的镖手、猴拳的爪抓、擒拿,形意拳的劈、崩、钻、炮,并把八卦的游龙趟步及太极的柔劲身法融为一体,使“岩鹰拳”在劲力上能“五功合劲”蓄而后发,刚柔相济,既能防身御敌,又能强身健体。“岩鹰拳”以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为分布核心,辐射全国乃至国外。该拳沿袭师徒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直到二十世纪年,由岩鹰拳传承人刘烈红在新宁创办了“武术培训班”,并于年成立了“新宁县武术馆”,通过广收门徒、广泛传播,现已培养岩鹰拳弟子上万名。
据了解,刘烈红于年被湖南省文化厅认定为“岩鹰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新宁县武术馆的创始人、“岩鹰拳”拳术套路和“岩鹰中小学广播操”的创编人,曾多次参与电影拍摄,将“岩鹰拳”搬上银幕,使“岩鹰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刘烈红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武术比赛和观摩大会,凭借“岩鹰拳”获国内外多项金、银大奖,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同道们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的“活岩鹰”和“岩鹰王”,为“岩鹰拳”的研究、整理、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邵阳除了岩鹰拳,还有传统中医药文化(龙山药王医药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龙山药王医药文化)传统中医药文化(龙山药王医药文化)诞生于唐末,产生于湖南省新邵县(古属梅山地区)龙山地区。据《孙氏族谱》载:“始祖孙思邈于公元年从京兆耀郡孙家塬千里跋涉到长沙昭陵,龙山孙家桥村采药治病,救苦救难。”并留下孙氏一支嫡传后裔,至今已有30余传。在龙山顶上尚有不少古迹遗踪,如岳坪顶上的晒书石、洗药池、和孙家桥、孙水河、医龙滩、治虎坪等,都是与孙思邈有关的胜迹。龙山药王医药文化包括孙思邈医学、养生学、道学及崇医风俗、药王传说等一直影响龙山地区人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形成了十民九医的风俗,历千年不衰,龙山地区先后诞生了有史可查的名医近余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