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越会说话的人,越容易用你的言语去伤人。越会说话的人,越会用你的话语形成一种暴力。我第一次发现,我自己有可能是一个家暴者。”
有些话,从亲密的人嘴里说出来,就像米饭里吃到咯牙的沙砾,伤害来了,防不胜防。一时的口无遮拦固然解气,却也会像钉子一样,扎到爱人心里,成为我们内心最深的伤口。枪响之后没有赢家,婚姻中亦是如此,无论吵赢的是哪一方,结局都只会是两败俱伤。我相信每段婚姻最初,都是因为爱,那又何必让彼此成为对方的“差评师”呢?要知道,婚姻里最忌讳的,就是一味的指责与埋怨。那些真正走得长远而幸福的婚姻,都懂得互相尊重、鼓励和体谅。如钱钟书与杨绛。钱钟书是个大才子,但生活技能可谓一窍不通,甚至时常弄坏家里的东西,每次都是杨绛来收拾残局:台灯坏了,修;墨水染了桌布,洗。钱钟书每次都会像犯了错的孩子一样惴惴不安,而杨绛则总是回答:“不要紧。”她知道,事情既然都已经发生了,生气也无济于事,还不如好好说话让他安心。钱钟书也从不吝于称赞,他称杨绛为“最才的女,最贤的妻”。还在《围城》的序言中写道:“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由于杨绛女士不断地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哪怕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心里最念叨的,也是杨绛——年12月19日,因病重早已骨瘦如柴的钱钟书,用尽全身力气道出了一句:“绛,好好里(好生过)”,便永远闭上了眼睛。钱钟书与杨绛,让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婚姻最好的模样。婚姻,本质上就是一种动态的社交,会随着彼此间的交流而变化。好言好语,婚姻也便往好的方向发展;恶言恶语,便只会让婚姻日渐崩坏。好的婚姻,需要你好好说话。02好的教育从拒绝“打击”开始说完夫妻之间的问题,我们再把视线转到孩子身上。大部分中国家庭里,都缺少表达情感和需求的习惯,尤其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时常会陷入“我养你我说了算”的逻辑之中,缺少积极的倾听与沟通。在这种环境之下,父母很容易将自己的压力与烦恼,转化为对孩子的讽刺与羞辱。知乎上一位网友的话,很让人动容:我知道我的自卑和怯懦,想改变却无能为力,因为我父母从小的那一句句“没出息”“丢脸”已经在我的人生烙下印记了……我本来可以不是这样的,只要他们说一句:“你很棒。”肉体的伤痕是看得见的,而语言打击所带来的伤口,则无迹可寻,且难以治愈。而那些把打击当做教育的父母,往往不会明白:语言暴力,是比身体暴力更长久的伤害,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和人格的养成。也许有些父母们会认为,孩子多受几次打击,才能学会抗压、才禁得起挫折和考验。但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母经常性的打击,只会让孩子变得自卑,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之中,严重时还会患上心理疾病,导致许多极端行为。沈阳市心理研究所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很多青少年犯罪者,都曾在童年时经常遭遇父母的语言打击。“猪脑子”、“废物”、“就知道吃”、“丢人”、“是人都比你强”……也许父母只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一个评价,对于孩子来说就是紧紧贴在身上的标签,即使你忘了,孩子也会记得清清楚楚。就像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里写道:“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于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所以,别再把打击当教育,你的孩子,远比你想象的更在乎你。曾经有一个身材矮小的女孩,喜欢上了乒乓球,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她没有天赋,嘲笑她,让她放弃。但是她的父亲坚持对她说:“你很优秀,真的。”●这个女孩就是邓亚萍。还有一个女青年,考了两次研究生都落榜了,而当时她已经28岁。当她正挣扎于要不要放弃时,她的妈妈告诉她:“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下一年,她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的研究生。●这个女青年就是著名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你看,鼓励才是孩子前行的阶梯。父母,也应当是孩子的后盾与支持,而非恐惧的来源。好的言语,就是父母给孩子打开的一扇窗,让他看到外面广阔的天地;而坏的言语,就是一把刀,只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浅不一的伤口。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好好说话。点击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