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汗腺汗孔瘤1例

患者:女,55岁,左足底皮肤肿物1年余,渐增大。

1年前左足底无明显诱因下突然出现淡红色米粒大丘疹,无自觉症状,未予重视。

皮疹渐增大至黄豆大小,自用鸡眼膏外贴,效果不佳。

病程中:无其他不适。

既往史、个人史和家族史:无特殊。

体检:系统检查未见异常。

皮肤科情况::淡粉红色黄豆大丘疹,表面较平滑,顶端有痂屑,无蒂,基底无红肿、浸润。

实验室和辅助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均正常。

病理示::真皮内有成片向真皮延展境界清楚的瘤细胞团,瘤细胞较小,立方形或圆形,其间可见管腔样结构,考虑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汗孔瘤。

讨论

外泌汗腺汗孔瘤是一种起源于末端的外层细胞和真皮上部的小汗腺导管,少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在皮肤肿瘤中发生率为0.%~0.01%,年由Pinkus等首报。

本病病因不明,国外有多例因放射性治疗或妊娠后出现汗孔瘤或原有皮损迅速增大的报道,提示本病可能与放射治疗或妊娠有关。临床上,男女发病率相等,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

皮损一般为单发,典型皮损为圆顶状隆起性结节,受压迫部位可发生破溃,通常表面光滑或稍呈分叶状,有结痂或糜烂,呈正常肤色或红色。有报道皮损可发于胸部、颈部,甚至发生于头皮和耳廓,但以足底、足侧缘及手掌多见,可能与这些部位富含小汗腺有关。

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需与化脓性肉芽肿、组织细胞瘤、脂溢性角化症、寻常疣和皮肤纤维瘤无色素性黑素瘤、基底细胞癌、外泌汗腺汗孔癌等相鉴别。

病程长的汗孔瘤可能发生癌变并发生多处皮肤转移。本病例为老年女性,发病前局部无外伤史及放射治疗史,病程1年,皮损单发,发病部位为左足底,表现为淡粉红色黄豆大丘疹,表面较平滑,顶端有痂屑,无蒂,基底无红肿、浸润。

完全切除皮损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典型的外泌汗腺汗孔瘤的病理特征。术后切口愈合良好,随访半年未见皮损复发。

周琼艳医生简介

王剑医师简介: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从事皮肤性病学专业十余年,对本专业常见病及疑难危重病的诊治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可熟练操作激光、冷冻、局部注射等治疗相关皮肤科疾病。

相关链接:

宁波医院皮肤科介绍

宁波皮肤

编辑:王慧、陈宁刚

投稿邮箱:nbpf

.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jyzl/6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