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键词:开端;电子失恋;镜像理论;准社会关系;使用与满足
“ta们的故事结束了,我却走不出来。”
“导演给我快点拍续集!”
“我好空虚啊,跟失恋了一样。”
“我感觉看什么新的电视剧都看不进去,后劲好大!”
“我都反复看五遍了,台词背的比演员还熟!”
“重金求一双没有看过《开端》的眼睛~”
随着前段时间《开端》的播出和爆火,越来越多的人被这部无限流题材的电视剧深深吸引。可是这些人之前有多快乐,完结后就有多空虚。
现在小编的感觉就是:我好空虚啊~没有人能抚平我的伤痕了~开端就是我的精神支柱,现在支柱没了┭┮﹏┭┮
图
Pixabay
网络上,有人把这个现象总结为“电子失恋”
“电子失恋”是一个非学术性的网络流行词,它最早出现在年热门影视剧《想见你》和《爱的迫降》结局之后。当所有的影视剧在同一时间迎来大结局后,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无论结局是喜是悲都会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表的空虚和难过。现实中人们不断地经历着电子失恋。
图|海报新闻
还有人形容,这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落幕,烟花散去,内心空落落的,做什么事情都没有欲望,如同失恋一般。
我究竟为什么会“电子失恋”呢?
1.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了。
拉康提出的“镜像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这种现象。
图|Pixabay
一切把现实与想象混淆了的情况就是镜像体验,镜像理论的核心是一种无意识的自欺关系,它的内在逻辑是由形象、意象、想象为基础的先行性。
“先行性”指一个除“我”以外的TA抢先占领了“我”的位置,同时“我”也无意识地屈服于TA。简单来说就是当我看一部电视剧或者小说的时候,我认同并把我自己投射到主角身上。随着剧情的展开,主角们经历各种事物的同时,在我看来就和亲身经历一样。
图|Pixabay
这种现象其实并不罕见,比如说最近播出的《开端》。相信有不少人在前几集对暴躁的小江警官恨的牙痒痒,每当坦白的时候都希望张警官可以相信他们,再看一次还是会觉得锅姨很吓人……事实上我们就是把自己带入了男女主角,以他们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这种强烈的带入感,或者说以人物的视角看待事物的方式导致故事结束之后,观众很难从中走出来。拉康还把这种现象称为“侵凌性投射”。
2.除了镜像理论,准社会关系也和电子失恋有着很大的关系。
准社会关系其实就是媒体用户与媒体角色建立的一种片面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观众与电视剧或者小说里的人物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人们会通过媒体与角色互动,并且在心理产生类似于现实中的面对面互动。
图|Pixabay
还是以《开端》为例,我相信一定有人在看的时候把自己带入到了里面的某个角色,也一定有人在看完正片后像主角一样推测着凶手,更甚者可能在现实中看到公交车或者和锅姨长的像的人就会害怕。这就是形成了准社会关系。
再比如说在小编看完柯南之后,在现实中总会留下一些后遗症。独自走在夜里会疑神疑鬼,担心走着走着后面会窜出来个小黑;遇到和案发地长的像的地方会格外小心;再比如说我明明对钓鱼一无所知,但是我却知道它的各种用法。
所以说在看完视频或小说之后,即使ta们的故事结束了,但是ta们留下的“后遗症”还在,这需要我们花时间去摆脱。
3.感到空虚是因为没有熟悉的事情干了
“使用和满足理论”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电子失恋”,它解释了人们如何使用媒体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其中人们的“情感需求”解释了“电子失恋”。
“情感需求”包括人们的各种情感、快乐和心情。人们使用媒体,比如说电视,以满足他们的这种情感需求。简单来说就是我花钱了,花时间了,因为我想从中得到快乐、开心、放松等等体验。比如说人们会在看电视的时候情绪激动,有的时候甚至会悲伤到哭泣。
图|Pixabay
所以在小说或者影视剧完结后,人们没有办法从熟悉的消费方式中得到满足,感到空虚很有可能是因为失去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娱乐方式。
参考文献(Reference)
1.A.(,December11).usesandgratificationtheory.CommunicationTheory.RetrievedFebruary5,,fr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