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线ldquo一代宗师rdquo

继打工人之后,最近网络上又蹦出了两个现象级热词:不讲武德和耗子尾汁,出处来自一个被武术耽误的相声演员马保国大师,自封为混元形意太极拳创始人。

要是没有太极拳这三个字,我还以为马老师是新东方毕业,自创混元菜系,搞出了一个叫耗子尾汁的究极恶魔果实…

感兴趣你可以看看马大师鼻青脸肿的短视频,2分47秒,说了短短不足字,信息量极大。

有戏剧冲突,又有画面感。一开场就制造了悬念,结尾还不忘升华主题,比《演员请就位》还好看,值得给一张S卡。

看完,我都生气:究竟是哪个年轻人不讲武德,偷袭老师傅?!

所以说我们普通人行走江湖,绝对不能小瞧任何一个姓马的男人。作为武林中讲究说学逗唱的大师,我严重怀疑马老师的文案可能是从欧·亨利那里偷师来的。

这就让我想到每次跟老外聊天,他们总要反复问我一个灵魂问题:你们中国人是不是都会功夫?还是哼哼哈嘿那种?

我说那是使用双截棍的时候,每次把人打趴下,我们还会扶你再起来,然后谦逊地问一句:从今天这个事件中你学到了什么?

歪果仁之所以有这样的认知,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1.武术在中国产生、发展和演变历史久,既有实战应用,又有理论基础,还有哲学高度,具有独特吸引力;

2.功夫片在好莱坞的流行,尤其是李小龙的几部经典之作,让功夫走向全世界。

今天就详细讲讲武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史。

武术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史可以简单概括为:早期打野,后期打架

早期武术和军事混为一谈,后期文武分途,武术向庞杂化发展,形成了诸多流派和花式技巧。

毕竟新旧石器时代人类发展水平较为原始,天天要用棍棒跟野兽搏斗以求生存,这时的狩猎行为勉强可以称为武术,所以当时猛男捡树枝都是被迫积累打野经验。

随着私有制产生,人与兽的搏斗逐渐减少,部落冲突成为常态,早期的打野经验转化为人与人战斗的攻防技艺。

到了西周晚期,拿武术作为生计的职业武者开始出现,原来是只有贵族才能练习,这也就标志着武术脱离了原来的贵族特权教育。进入春秋战国,武术发展迎来了第一波波峰,有几个原因:

1.铸铁柔化技术在这时期产生。像宛城(河南南阳)、邯郸都是著名的冶铁城市。技术进步带来了两个影响,一是铁农具大规模应用,耕地效率高了,人们能吃饱穿暖,可以发展点其他爱好,比如没事打个架;二是兵器革新,比如剑的兴起,带来新的使用方法,这时候有很多剑士和侠客,比如我们都知道荆轲刺秦的故事。

2.礼崩乐坏,诸侯争霸,高频率、大规模战争需要大量人,尤其习武之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说:

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筋骨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则不告,谓之蔽才,其罪五

有勇不荐是要治罪的,这就激发了民间习武的风气,也给平民武士带来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秦汉大一统之后,统治者担心百姓以武犯禁,像秦始皇就把天下兵器收缴起来,统一销毁了,并且限制民间武艺活动,习武只能选择月黑风高的时候,但没有兵器耍反而促使了拳术的兴起,人人都练练接化发。

隋唐之后,禁武有所松动,当时少林寺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且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少林武术成为一时代表。说到少林武术很有意思的一点,我们看后来影视作品,少林武僧都用棍,武当派都用剑,倚天屠龙记里张三丰使的是太极剑法。

为什么会有这种印象呢?其实这体现了武术兵器和宗教文化的融合。道教本来就是用剑作为驱鬼除妖的法器,讲究诛邪,要斩干净,所以要以剑施法。而少林作为佛教圣地,要普渡众生,慈悲为怀,讲究降魔,打而不杀,所以持棍。

到宋元时期,武术发展迎来了第二波高峰。日本学者内藤湖南认为,富有商业气息与市民生活情趣的城市精神于宋代兴起,我们从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就能看出宋代的城市繁华。

得益于里坊制度被打破、宵禁制度消失,宋代城市提供的自由氛围,培育起了勾栏瓦舍等新的城市世俗文化空间,从而促进了武术社团、武术游戏、武术表演等身体活动的发展。武术逐渐艺术化、表演化,并且与戏剧、体育融合,成为市民娱乐生活的一种形式,《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对这种表演的记载。

另外要多说一点,宋戏是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节点,武打场面的武戏开始成为戏剧表演最核心的部分,影响了后来戏剧发展。

除此之外,宋代冶金技术也有突破,以煤炼铁、灌钢和钢铁冷锻技术的推广,也让兵器的种类丰富了起来,就开始有了我们常说的“十八般兵器”的说法,比较早的文献是年(嘉定元年)南宋人华岳写的一本《翠微先生北征录》:

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

他就认为峡谷里ADC最重要。元代之后,十八般兵器或者十八般武艺的说法广泛流传在戏曲和小说之中。那你知道这十八般兵器都是指哪些嘛?

《水浒传》第一回就写道:

史进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zhua),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一一学得精熟

你要知道施耐庵不仅是元末明初有名的文学家,可能也是隐藏的习武高手,当时他可是跟着张士诚一起起兵反元,他的徒弟罗贯中(《三国演义》作者)也在张士诚的军队里作幕僚。所以,施耐庵对武艺的了解应当很深,《水浒传》小说有一定参考价值。对十八般武艺还有很多不同说法,感兴趣可以翻《中国武术大辞典》。

最后在明清时期,武术发展到达第三波高峰,这一时期的特殊背景在于白银本位化。随着年明代隆庆开关,一直到晚清,沿海贸易港口解除海禁,商路开辟出来,白银大量涌入,毫不夸张的说,那时候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货币都流向了中国。

大规模商贸伴生而来的是劫匪和海盗横行,也就催生了保镖行业的兴起。对于东南沿海倭寇海盗的盛行,很多抗倭的军人回到各自故里,创编拳术,并且在宗族间快速传播,鼓励宗族中的青壮年习武,保卫宗族产业。

在内陆经常有盗匪在重要商路劫财勒索,这也就催生了最早的一批镖局,连朝廷有时都要从镖局招募兵源。

顾秉谦《明神宗实录》:

万历四十四年二月丙寅(公元年2月11日),河南道监察御史卢谦上书建议朝廷在临清招募民间练武好汉补充兵源,曰:“职谓山东之中尚遗东昌之临清。盖临清以护送标客为生业,其习于武事,无人不然。职素游齐、鲁,闻之有日。旧秋询之抚臣李长庚,亦言招兵无如临清,则临清亦当多募也

魏禧《兵迹》:

善骑射,用骏马、小箭。箭曰鸡眼,马曰游龙。往来飞驰,分毫命中。巨商大贾,常募以护重赀

这就是说临清有职业镖客,而且武功高强,善于骑射,箭有名字叫鸡眼,马叫游龙。射鸡眼,骑游龙,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是充钱买了皮肤。

再加上明清出版业兴盛,大量专业拳谱、兵法秘籍出版面世,武侠文学兴起,比如《三侠五义》《七侠五义》《唐钟馗全传》,让人们对武术有了更多的认知,江湖不仅存在于真实世界,也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小说人物的勇猛果敢、重情重义也感染了无数不会功夫但心向往之的人们,这就是马保国大师挂在嘴边的武德呀。

最后让我们再谈谈武德。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上面说武术诞生之初讲求“打”,但最终武术又追求“不打“,就矛盾了呀?但这才是中国武术最独特的文化内核。

“打“代表了武术实用性的一面,打的目的在于克敌制胜,影视作品里武林高手常常是不轻易出手,而一旦出手必然非死即伤。马保国大师录视频时,不就鼻青脸肿,符合行家出手规矩。

而”不打“是中国中庸之道,讲求整体和谐的体现,超脱打杀才是中国武术更高层次的追求,是武术之道最高境界,同时也是刻在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内敛、尚合、寻天道、养品性的文化DNA。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才是中国武术最独特的魅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jyyy/63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