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多数患者分不清长得是鸡眼(俗称“脚钉”)还是跖疣(俗称“刺瘊或瘊子”)和胼胝(俗称“老茧”),有甚者有的皮肤科医生也云里雾里,患者常常把三者都误认为“鸡眼”,而随着人类进步,逐渐脱离体力劳动和长时间步行后,临床上,真的鸡眼已十分少见,所以今天抽时间带大家全面认识一下这三者,以免张冠李戴,导致误诊、误治。
1鸡眼是由慢性摩擦或压力引起的一种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物,尖端深入皮内,基底露于皮肤表面,呈圆形似鸡眼故得其名,颜色为淡或深黄色,表面光滑有皮纹,稍微透明,界限清晰,按压顶部因尖端压迫皮下神经而产生疼痛,多数患者因疼痛影响走路和工作前来就诊,好发于手足等易摩擦部位,指或趾间也好发,多单个出现,很少超过3个,没有传染性,个别患者不治疗,在去除外力后会自愈消退。
系足部皮肤局部长期受压和摩擦引起的局限性、圆锥状角质增生。俗称“肉刺”。长久站立和行走的人较易发生,摩擦和压迫是主要诱因。
2跖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1型引起,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发病与外伤导致的皮肤创面以及个体的机体免疫状态有关,免疫功能异常或者低下者,更易感染。足跟、跖骨头或跖间损害可互相融合为一角质片块皮疹,早期为肤色小丘疹,逐渐发展成表面粗糙不平的类圆形灰黄色斑(因受足底压力,一般不会变为“菜花样”),皮纹不明显或被破坏,界限清楚,周围围绕稍高增厚的角质环,削去疣体表面或疣体破损后有小黑点和或出血点,一般不痛,个别患者有轻微疼痛感;有传染性,数量多,很少单发,足部各个部位都可以出现,而且多是一个脚先发或者仅有一个脚发病。
特点:细小发亮丘疹,绿豆大小,表面角化粗糙,灰黄或污灰色,周围境界清楚,绕以增厚的角质环,如用小刀刮表面角质,表面可见出血点。有时疣表面有微量血液外渗,凝固后呈小黑点。
3胼胝是由于长期受压或摩擦刺激形成的淡黄色扁平角质增生性斑块,皮疹为一局限性的角质板,呈蜡黄色,中央较厚,边缘较薄,境界不清,触之较硬。表面皮纹清晰可见,局部汗液分泌减少,感觉迟钝。发病较缓,多无自觉症状。个别患者伴有皲裂,疼痛和或触痛,严重者有压痛。不明显,好发于骨突起的摩擦部位,多见于足畸形、长期运动摩擦或者鞋子不合适以及爱穿高跟鞋的患者。不传染。
鸡眼多单发、疼痛、修剪无黑点、不传染即可,相反跖疣常多发、无痛、修剪有黑点、易传染。
治疗有妙招
1
鸡眼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用鸡眼膏外贴、鸡眼软膏外敷,也可用30%水杨酸火棉胶及水晶膏等腐蚀患处,注意保护周围皮肤。
[手术治疗]可以用电烙,二氧化碳激光烧灼,接触X线照射患处,另外也可手术切除。
[饮食调理]宜吃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的食物,如胡萝卜、鱼油、西红柿、弥猴桃、橙子等,另外忌辛辣烟酒。
2
胼胝
[药物治疗]外用药物,如高浓度的尿素霜、水杨酸、维A酸霜或其他的角质剥脱剂治疗。
[其他治疗]1.液氮冷冻治疗。2.皮疹较厚者可先用热水将其浸软后,用刀削去表面角质层,但不要损伤正常皮肤,以免引起感染。
[日常护理]1.尽量减少外界对手足的挤压与摩擦,平日宜穿宽松、底软、适足的鞋靴。2.从事手工操作者,工作时应戴手套。3.患者不可自行随意剔割,以免感染。
[饮食调理]正常饮食,营养均衡。
3
跖疣
目前的治疗方法包括全身治疗、局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针灸治疗等。医院进行诊治。
1.全身治疗
(1)中医中药以养血平肝、活血通络、调和气血,活血解毒,软坚为治疗法则。
1)外治法①千金散局部外敷;②乌梅肉置盐水中浸泡一昼夜,捣为泥状,每次少许敷患处;③木贼、香附、板蓝根、乌梅、威灵仙、大青叶,煎水浸泡患部。每日1剂,可复渣再煎,每剂浸泡2~3次,每次30分钟。
2)点涂疣体,再用胶布封包。
建议:跖疣是由人体病毒感染引起的,不建议使用创伤性的治疗方法。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