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董先生来自河南周口,在西安做防水活儿已经十多年,如今家也安在了西安。事发前,他在一家工地打工。两个多月前,他的左脚小脚趾上长了个“鸡眼”。
“当时没当回事,觉得这再普遍不过。”因为身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较多,很多人也都有“鸡眼”这个小患,而他自己在五六年前,也曾长过鸡眼,并在老家一家诊所简单处理掉了。“当时也就花了百十块钱,事后几天也就好了,所以想着这和感冒发烧一样,不叫个事。”
小病小痛小患,随便处理下就好。这是多数普通人的直观反应。然而,董松林摊上事了。6月3日动的刀,就在路边露天小摊上,刀下“鸡眼”除。两天后伤口开始发黑且疼痛难当。“其实当时她给我做的时候,一上那个药,就感觉烧得疼。她还跟我说,正常的,别乱动,回去后也别因为疼自己乱弄,两天后再自己换药就行。”
这和当年在老家诊所听到的差不多,董松林也就这么信了。四天后,那根小脚趾越来越黑,痛感反而减弱,他才慌了。跑到医院、医院分别一检查,他更慌了。“医院都说我小脚趾已坏死,需要截趾。”仍抱着一丝“误诊”幻想的董松林,医院,得到了同样的诊断。“肌肉组织已坏死,得尽快截肢,再耽误,后果无法预料。”
6月9日,董松林又一次动刀,医院骨科手术台上,刀下脚趾无。
误区
董先生的案例不是个案,类似案例很多。鸡眼,虽是种常见的小患,但很多人为了图钱省事,选择路边摊、私人小诊所或者无行医资质的修脚师,岂不知,这种小患,也极易被误诊,治疗不当的话,甚至有感染截肢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