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水痕收,
浅碧鳞鳞露远洲。
黄州天高气清、明丽壮阔的秋景被贬谪的苏东坡勾勒在世人眼前。
苏东坡最为人熟知就是随遇而安的豁达,同时他也是一位爱香之人,尤爱沉香,曾作:“沉香作庭燎,甲煎纷相和。岂若炷微火,萦烟弱清歌。”的描写。
其父苏洵也有“捣麝筛檀入范模,润分薇露合鸡苏。一丝吐出青烟细,半柱烧成玉筋粗。”的熏香描写。
由此可见,宋代已经有了和香的用法。且宋代是香文化繁盛与普及的时代,香成为了民间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已不仅限于宫廷贵族用香。
这一时期,和香的配方种类不断增加,制作工艺也更加精良,更是流行起了“隔火熏香”的用法。
不仅各类节气、民俗事宜相应的用香,更有“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主烟。”的寄情。
霜降已至,草木黄落,露水凝结成霜,暮秋的香事须与节气相符。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秋燥明显,用香应以甘润清幽为宜,在渐冷的气候清心静气,养元和,以御初寒。
天然花香中,以桂花最为甜润、沁人心脾。霜降暮秋是晚桂盛开的季节,桂花又称岩桂,古时称木犀,可以清香提神。而霜降最具代表性的木犀香,单用桂花与蜂蜜即可合成一味香方。
《陈氏香谱》卷三记载木犀香方的具体和香方法为:“采木犀未开者,以生蜜拌匀,不可蜜多,实捺入瓷器中,地坑埋窨,愈久愈奇。取出于乳钵内研匀成饼子,油单纸裹收,逐旋取烧。采花时不得犯手,剪取为妙。”
清甜的木犀香,熏于室内温润静心,伴着窗外凝露降霜,景色反差不禁让人感受到:“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缈随风还。”恍惚之感,仿佛烟气飘摇,静暖霜寒。
据宋代官方香谱《武冈公库香谱》记载:“冬青树子、桂花香即木犀。右以冬青树子绞汁与桂花同蒸,阴干,炉内蒸之。”
这类木犀香仅用了桂花与冬青子两味香料,同方在《香乘》中的记载为:“用桂蕊将放者,捣烂去汁,加冬青子,亦捣烂去汁。存渣和桂花合一处做剂,当风处阴干,用玉片蒸,俨是桂香,甚有幽致。”
冬青子味窜而气劲,极清烈,和香可以发香,增加木犀香的扩散力。将和成的香泥捏成小饼,存放于玻璃瓶内,使用时以隔火熏香法,将香饼置隔火上即可。
在中国传统赏花的文化中,桂花被视为传统名花。香气柔和,闻之令人神清气爽;品性清雅高洁,象征崇高、荣誉,因而凡仕途得志、飞黄腾达者谓之“折桂”。
清可绝尘,浓能远溢。燃一支木犀香,深秋至整个冬季,都能享受甜润清新的桂花香气。
苏东坡《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中言:“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世间的纷纷扰扰,不必耿耿于怀,如有机会一展抱负,就努力为之。
哪怕冬日再冷,不若与我一起熏香静思安心,坐观凝露成霜。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
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