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故概况年12月14日时,XX海事局接局通航处通知:利比里亚籍集装箱船Conti Brisbane轮与X港轮1号在XX锚地15号浮附近(38°56′.35N/°04′.E)发生碰撞事故,事故造成ContiBrisbane轮左舷1号燃油沉淀柜破损,并造成水域污染,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人民币,达到小事故等级,通航处指定XX海事局负责事故的调查处理工作。二、事故双方概况(一)Conti Brisbane轮船籍:利比里亚 船舶种类:集装箱船船体材料:钢质船长:.64米船宽:32.25米型深:17.38米总吨:净吨:载重吨:吨主机功率:千瓦吃水:7.5(艏)/9.6米(艉)建造日期:年9月船舶所有人:ContiCarraraSchiffahrts船舶经营人:GmbHCo.Ltd.,ContiBrisbane事故发生时,ContiBrisbane轮所有航行、通讯、机器设备均处于适航状态,所有证书有效。该轮共有21名船员,均持有相应的适任证书,符合船舶的最低安全配员证书要求。(二)XX轮1号船籍:中国 船舶种类:拖轮 船体材料:钢质船长:40.3米船宽:9.5米型深:4.1米总吨:净吨:载重吨:---主机功率:千瓦吃水:2.8米(艏)/3.9米(艉)建造日期:年9月1日船舶所有人:XX港轮驳有限公司事故发生时,XX轮1号的航行、通讯、机器设备均处于适航状态,所有证书有效。该轮当时在船船员6人,均持有有效的适任证书。三、气象及海况事故发生时,海面东北风5-6级,阴,有雾,能见距离小于1海里,退潮,浪高1.5米四、事故经过根据双方当事船员陈述:时,Conti Bisbane(以下简称CB轮)起锚进港,分别于、时与引水员联系,确定在15号浮左右接引水上船;时,XX轮1号靠近CB轮,此时CB轮航向,航速5节,停车,保向航行;时,XX轮1号从CB轮对面驶来,从左舷中后部并靠;此时引水梯已经放好;时,XX轮1号首部右侧顶推CB轮,引水员登上CB轮;时,XX轮1号驶离CB轮;时,CB轮铜匠发现船舶破损发生漏油,立即通知船长;时,CB轮船长通知机舱进行检查和核实漏油舱室;并通过引水员呼叫XX轮1号返回;时,经检测,发现CB轮左舷1号燃油沉淀柜破损泄漏;采取驳油措施,将破损油柜中的燃油驳向右舷3号边柜,并打开1号燃油沉淀柜溢油阀。CB轮船长与引水员协商,将船舶远离航道;时,CB轮到达17号浮北侧,在38°56′.5N,°2′.6E处抛锚,进行应急处置,试图放下轻型围油栏,没有成功;时,CB轮船长命令大副调整压载水,使船舶右倾5度,以减少燃油泄漏;在此期间,XX轮1号开始用吸油毡回收污油;时,泄漏基本停止,CB轮继续驳油;时,XX轮24到达,开始协助清除油污;时,CB轮用木塞和破布将破损口临时封闭;时,CB轮扶正,确认再无泄漏,破损点在水面1.5米以上,没有进水危险;时,CB轮起锚进港;时,CB轮靠好G32泊位。五、损失情况CB轮左舷破损,破损点位于31号至32号肋骨之间,距离底部龙骨约11.6米,破洞直径约10厘米,呈不规则圆形。经检查,周边肋骨没有发生变形。该处为左舷1号燃油沉淀柜,沉淀柜高9.05米,破损点距离沉淀柜底部约5米,事故发生时该沉淀柜内有号重质燃油约吨,油面高度约为6.8米,事故造成溢油污染(另案处理)。XX轮1号没有明显损失。Conti Brisbane轮破损部位XX轮1号碰撞位置六、事故原因分析事故双方对造成事故的原因和两船态势存在争议,但双方都未能提供有效的客观证据材料:根据CB轮船长、相关船员陈述:津港轮1号在引水上船后,立即向左转向,由于操纵不当,造成船尾与CB轮尾部相撞,引发事故;根据XX轮1号船长、船员陈述:两船在并靠过程中,由于风浪和船吸作用影响,XX轮1号上下起伏,造成该轮尾部与CB轮发生挤压和擦碰。其后,XX轮1号在引水员登船过程中,采取顶推形式,尾部与CB轮呈10以上的夹角,并未再次接触。在驶离CB轮时,采取的是倒车操作,未发生二次接触。调查组从局AIS中心调取了两船的AIS轨迹资料,如下图。根据年12月14日-时两轮的AIS运动轨迹显示,两轮于时首次并靠在一起,XX轮1号并靠泊于Conti Brisbane轮左后舷,直到时分离,其后约时分再次靠近,其中-时分AIS显示未有接触,因此碰撞发生时间为时到时之间两船接触的时间段内,具体碰撞时间(精确到秒)受限于AIS数据的连续性不足,无法在这种情况下判定双方的具体态势,通过本AIS轨迹信息无法得到答案。在时到时之间,XX轮1号并没有大角度转向的态势,因此,Conti Brisbane有关船员的陈述没有证据支持。七、原因分析(一)客观原因1、事故发生时,能见度不良,海面风力5-6级,浪高1.5米。事故双方在事故发生之前准备不足,没有任何关于如何共同应对恶劣气象的沟通和联系,也没有采取任何避免事故发生的安全防护措施,事故双方对当时的恶劣气象戒备不足。2、事故发生时,津港轮1号受风浪影响较大,出现上下一米以上的起伏,在并靠过程中,在船吸、涌浪等作用力共同影响下,操纵较为困难,是造成事故的客观原因。(二)主观因素1、XX轮1号结构性设计缺陷XX轮1号并不是专用引航员接送艇,其形体设计上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在船舶两侧的护翼探出的长度不足,致使船舶首尾在并靠过程中容易与大船发生接触。这种船型不适于在航行过程中进行人员接送工作。2、维修保养不足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因素经查验,XX轮1号右舷尾部的靠帮变形严重(如图),形成了一个约10厘米高的尖装突起,其外侧的胶皮护垫破损严重,长期未得到修理和维护,临时添加的靠垫也下垂和破损。调查中发现,XX轮1号左舷同样存在靠帮变形和靠垫破损现象,说明该轮多次发生与他船挤蹭现象。作为专门的拖带船舶,XX轮1号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可认定该轮在事故发生时处于“不符合安全作业限制条件”的状态。XX港轮驳公司在船舶维护保养和安全管理中存在主观过失。XX轮1号左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jybd/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