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医院肾内分泌科来了一位刘阿姨,前些日子,刘阿姨不小心被钉子划了脚,但自己却没在意,过了几日,刘阿姨的脚开始肿了,“应该是感染了,可明明又红又肿,为啥我没多大感觉呢?”刘阿姨一边纳闷一边到药店买来紫药水,自己在家处理,也没太放心上。但过了些日子情况不仅没有好转反而恶化了,只见扎入钉子的伤口处并没有愈合,而且还裂开了,她这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赶紧到医院肾内分泌科就诊。
接诊医生为刘阿姨做了详细检查,确诊为糖尿病足。原来刘阿姨患有糖尿病多年,但她很不“听话”,血糖一直控制不理想,总认为糖尿病不严重,只是血糖高点而已,所以医生给开的药断断续续的吃,饮食也不注意,所以才导致如此严重情况的发生。
(资料图)经过积极的降糖、抗感染、营养神经、清创、换药后,刘阿姨足部肿胀逐渐消失,溃疡面逐渐愈合,康复出院了。
小不治,“足”以成大患
“脚上发生溃疡,有些人觉得很常见,过一阵就好了,不用太在意。但是对于糖尿病人来说,足部溃疡,尤其是长久不愈的溃疡可能提示‘出大事了’。”很多糖尿病足患者,都是由于忽视和漠不关心造成的,结果延误了早期发现问题并治疗。
糖尿病患者由于糖尿病下肢神经病变,导致患者对感觉的缺失造成患者足部在受到外界的伤害时,很多时候不能第一时间的被发现,更不能及时的采取治疗措施而导致后来感染让病情加重了它的发展。然而刘阿姨糖尿病足的主要原因则是外界的伤害,从而造成了感染,感染在糖尿病足的发生中可以是独立的因素,也是促使其加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由于糖尿病患者本身机体免疫力低下的原因,白细胞的游走性和吞噬能力降低,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病变的存在等,微小的创伤即可引起微生物的侵袭和感染,并且感染后使血液中促凝物质增加,局部氧耗增加,使局部缺血加重而发生坏疽(溃疡)。
医院肾内分泌科主任侯秀妮提醒糖友:“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以及足癣、皲裂、溃疡、感染、血疱、水疱、坏疽、足部畸形等足部病变,医院诊治。”对此,侯主任提醒,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旦发生糖尿病足,一定要及时治疗,否则,一个小小的溃疡最终可能导致截肢。远离“糖足”,如何护脚?
侯秀妮主任给出了详细的预防建议:
1
做好足部检查工作。每日必须仔细检查脚上是否有细微的损伤,如擦伤、裂伤、水疱等,要特别注意检查脚趾缝及脚底。
2
每天坚持用温水泡脚,温度应低于40摄氏度,并适当用双脚按摩互搓,促进足底血液循环。洗脚擦干后用剪刀小心地修整脚指甲,把边缘磨光滑。脚上长了鸡眼、老茧等,千万不要自己处理,医院找医生处理。
3
不要光脚走路,以免足部皮肤受损。尽量选择棉布袜,袜边不要太紧,避免袜口勒出印痕。避免穿小鞋、硬底鞋、高跟鞋,以防足部运动受到限制。
4
保持鞋内卫生,勤洗鞋底和袜子。保持鞋内干燥,积极预防脚气。对于干燥的皮肤,应该使用润滑剂或护肤软膏,但不能用在脚趾之间。绝对不能用化学物质或膏药来去角化组织或胼胝。
5
戒烟,以防止由此引起血管痉挛,加重组织缺血缺氧。
关于糖尿病足,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是对它很恐惧?恐惧就对了,因为只有害怕它,才会重视它。只要我们重视了,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预防、及早的治疗以及最佳的治疗方案!(肾内分泌科丛婷)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身边的英雄
战“疫”时,他们冲锋在前;复工时,他们保驾护航
让数据多跑路,让乡镇群众拍片诊疗不再“奔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