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上映以来,争议很多,骂声和苛责不外乎:
美化国军、鼓吹国府抗日之作用!
不符合史实,战斗细节胡编乱造煽情!
管虎这2货竟然看望孙元良后人!
我觉得,除了最后一条确实没法理解,其余两点根本不值一提。事实上,《八佰》是部好片,而且好到值得每个中国人都去看一看。
什么叫美化国军、鼓吹国府抗日作用?
四百人守四行仓库难道不是事实?浴血奋战不是真事?作战的不是国军?国军不算中国军队?抗战时的青天白日旗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旗子?这片子里贬低其他参与方了?还是大肆鼓吹常凯申的英明领导了?一个中国军队用血肉之躯打出来的、连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里都有的,怎么就不能拍了?
什么叫不符合史实,战斗细节胡编乱造?
就只允许老美在自己的战争片里暗戳戳加入各种桥段,不是游骑兵们以一敌百,就是海豹们弹无虚发,或是十来个人骑着马端着步枪横扫敌境,再不就是敌军弱智到拿着AK疯狂扫射但主角们只受点皮肉伤最后迎着夕阳回家喝啤酒?看这些桥段时不惊诧,中国军人的战斗里有点桥段就惊诧了?
都TM是艺术创作,谁还看不起谁了?
越来越多的人,自打吃起了公知、大V、自媒体的饭,就开始朝着一切狂喷。早些年喷中国处处不如美国的是他们,后来喷小米绝对干不起来的是他们,现在喷《八佰》拍得不好的也是他们。别人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时候他们怪话连篇,人家踏踏实实造手机的时候他们指点江山,管虎拍电影的时候他们七嘴八舌。键盘侠当久了,还真以为自己只缺一个机会、靠唾沫星子就能改变世界了。
可偏偏是这群人,什么实际的都没干,却哪哪都不满意。不美化、完全按史实来,他们要说哎呀呀怎么一点升华啊创造啊都没有你看人家老美多会杀人诛心;你美化了、演绎了,他们又要说哎呀怎么能胡编乱造呢只有人家钢铁侠和美队可以胡B吹啊你们战狼啊八佰啊可不能胡B吹啊。
这不怪他们,咱也不说“你行你上”的话,毕竟无论有没有能力,发表意见的权力谁都应该有。就说他们评论的对不对吧,以及为什么我觉得《八佰》好,而且好到值得每个中国人都看一看?
我觉得判断一部片子到底怎么样,要看挖到根儿上这片子到底反映了什么,看完让你记住了什么——看完之后,大多数人的感受会是国军真牛B、国府真伟大、孙元良好人吗?会觉得日本人都是弱鸡、中国军人都能手撕鬼子、老外都是救世主吗?
不会。
我相信大多数人和我的观感一样,看完了脑海里只有这样的念头:战争残酷、中国人不孬。
这就够了。
我承认,这片子可能让人对国军有了一点不同的印象,对战斗过程有一些偏离史实的观看体验,但那只占了5%。而一部战争片的95%达到了反思、警示战争和鼓舞大众的效果,就完全可以打上个99分,或者干脆俗套点,谓之为“瑕不掩瑜”。
这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
而不是纠结于是谁的故事、服化道和情节、导演探望了谁......
千里迢迢从湖北乡下来到大上海,逃出生天的一刻忽然决定拯救战友的;
怂了一路,刚坚毅起来要发个飙就被打穿了嘴的;
身为手无缚鸡之力的文职,却无人理睬被逼参战的;
抱着炸药包毅然决然冲出去,嘴里还喊着孩儿不孝的;
单纯到在枪林弹雨里还记挂着大白马,却被一枪击中的;
想要逃命却不明不白被同伴按在水里淹死的;
好奇女人是什么滋味、总是硬汉样子却又缠着记者把信寄给娘亲的;
好勇斗狠干黑社会的混不吝,却一个个前仆后继倒在日军枪火下的......
哪个不是中国人?哪个算美化?哪个不真实?哪个不让观众看完胸中激荡、扼腕道中?
说起来,看完《八佰》让我想起28年前的一部片子。
《北洋水师》。
不错的装备、各色的军人、贪腐的官员、懵懂的老百姓、一板一眼的日军。
美化清政府了?美化北洋水师了?升黄龙旗犯禁忌了?战斗过程中炮弹口径不对现场用小刀挫不合史实了?
为什么当年没有人吹毛求疵?为什么当年大家看完了,想的都是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有血性?
因为当年没有这么多心眼和视野都只有鸡眼大的公知、大V、自媒体和键盘侠呗。
相比于《战狼》、《红海》这类美式大片,《八佰》和《北洋水师》一样,有着东方典型的深沉气质,本质上都是战争的悲剧,代表中国的一方最终都失败了(就这,谁会主动拿来贴金说是美化自己?)。但这不妨碍我们以此回味和记住战争的缘起和残酷,倾佩并自信于中国人的血性、爱国心和牺牲精神。
这肯定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
但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我们也不要求它是完美的。我们甚至不应该用电影的标准去要求和讨论它——我一直有个观点,战争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电影,因此恰恰不应该作为电影来审视。
就好像四行仓库的战斗,不但不完美,离完美还隔着一百个血战台儿庄。
然而,这依然是一部值得每个中国人都去看一看、想一想的好片。
往期推荐
作为一家之主,你需要备齐这些保险
爸爸可以带孩子尝试的5种“危险”活动
为什么男人们不爱看《三十而已》?
男士生活与成长的终极指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