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呜呜~~轰轰轰,这是VLCC轮泵舱的大型风机正常启动的声音。轰鸣中充满着澎湃的力量。以新龙洋轮泵舱风机为例,单台风机额定功率15KW,排风量m3/H,需要达到每小时置换泵舱空气3次的标准。
泵舱风机的原理其实很简单,即放大版的排气扇。但是量变会引起质变,驱动电机的电源变成了V,叶轮变成直径约1米的巨无霸,所用的材质强度也一应提升。泵舱风机启动时的动静仿佛一辆集卡驶过路面,在轰鸣的震颤中把大量的泵舱空气抽出,起到置换泵舱空气的作用。
董建军新龙洋轮的电子电气员,我们习惯称呼他董大电。那日,他按照惯例一丝不苟的对泵舱风机进行例行检查,发现泵舱2号风机处于故障报警状态。虽然船舶有2台泵舱风机,但是都必须是处于随时可用状态,如果在外部检查中查出泵舱风机故障,是属于高风险项目。董大电立即切断风机主电源后,展开了故障排摸工作。一番拆解后发现盘车盘不动,打开轴承端盖马上就能闻到一股焦糊的味道,初步判断是轴承损坏导致叶轮无法转动。
油轮泵舱的防火防爆等级要求很高,所以泵舱风机的设计结构比较特殊,其在泵舱外部有一个巨大的导风罩外壳,风机马达置于外壳中部与泵舱隔绝,叶轮置于下部吸风口并配备防火网罩,导风罩顶部出风口也配备防火网罩。这样就起到了防火防爆的作用,但是也给维修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导风罩中部的马达比较容易拆卸,而更换叶轮轴承则需要将整个导风罩拆下来,躺平后卸下叶轮才能安装。
整个导风罩高约2.5米,直径约1.8米,俨然是一个大铁罐子,人力是根本无法撼动其分毫。轮机长李曙光在现场琢磨了许久,一套“几何”与“力学”共舞的方案逐渐在脑海中成型。第一步,把导风罩旁边的吊杆柱作为第一受力点(起吊);第二步,左舷泡沫管马脚处作为第二受力点(左横移),第三步,泵舱天窗吊杆作为第三受力点(复位时右横移)。李老轨与大家反复商议和评估安全性后,认为该操作方案具有可行性。
说干就干,设备隐患是拖不得的事。广袤的太平洋上一望无际,碧波荡漾,海风吹拂。甲板面上的气象条件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泵舱的隔断在导风罩附近恰好形成了一处管弄风地带,风声呼呼作响,给抢修施工带来了不小困扰。
困难必须要克服,大家顶着猎猎横风按照方案忙碌开来。布置移动式起重葫芦;拆卸导风罩底部螺栓;绑扎固定吊带位置;拆卸导风罩平台栏杆等等,随着李老轨的一声“一号葫芦起吊”,笨重的导风罩脱离了底座,缓缓向左横移,放下,再躺平。硕大的银白色叶轮便呈现在大家眼前,用专用工具拆卸下叶轮后,损坏的轴承就可以连轴取出。由几位年轻力壮的机舱小伙子抬到机舱工作间,进行轴承更换。机工长张范在业务上是把好手,更换过程中虽然遇到些小麻烦也都被他一一解决,经过加热的新轴承在冷却之前被严丝合缝的安装到转轴上。当转轴、叶轮等重新安装好后,大家看着这个大铁罐子(导风罩),心里直打鼓。怎么把它复位安装上去啊,拆好拆,装难装,底座需要精确对准、螺栓孔需要精确对准,宝宝太难了。李老轨指挥着大家反复调整葫芦的吊点、吊带的长度、泵舱天窗吊杆的角度,最后连撬棒的杠杆原理也使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个多小时“锤炼”,导风罩终于被重新安装了。
抬眼望去,导风罩伫立风中的姿态,似乎格外的迷人挺拔。董大电灵活的穿梭在狭小的平台上,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快了快了,马达装上就好了”他自言自语道。经过多次“对中校正”后一切就绪,电源供应、马达启动。
呜~呜呜~~轰轰轰,泵舱风机再次响起了平稳的轰鸣声,运转正常。现场每一位船员汗津津、油腻腻的脸上,刹那间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在晚霞的映照下熠熠生辉。
供稿:能源船员管理库政委姜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