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点八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四

八下第三单元

桃花源记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陶渊明,名潜,又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此篇需背诵。二、全文展示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三、主题概述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当时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邀请)(二)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丽;今义:食物味道好。.仿佛若有光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3.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4.率妻子邑人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5.来此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6.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7.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8.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信;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三)一词多义1.不复出焉(出去)皆出酒食(动词).寻向所志(寻找)寻病终(随即,不久)3.忘路之远近(助词,的)渔人甚异之(代词,这种景况)具答之(代词,代指对方的问题)处处志之(助词,不译)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4.便舍船(离开)屋舍俨然(房屋)5.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6.遂与外人间隔(于是)遂迷(最终)7.便得一山(看到,发现)得其船(找到)(四)词类活用1.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3.欲穷其林(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尽头)4.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②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省略宾语①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问”“要”后省略宾语“渔人”)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后面省略宾语“之”)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后省略宾语“渔人”)(3)省略介词林尽水源。(“尽”后面省略介词“于”)(六)成语积累1.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后用以比喻顿时明白或领悟过来。3.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4.无人问津:比喻没有人来探问、尝试或购买。五、鉴赏品读1.开篇对桃花源的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这里的自然环境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铺垫。.作者是怎样描绘桃花源的,有怎样的用意?为了突出主旨,作者从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两方面描绘了美丽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作者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图景,寄托着作者的社会理想。3.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这个原因有何作用?“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交代了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是表现了桃花源人对战乱的厌恶、痛恨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写了作者对秦汉以来,特别是对东晋黑暗腐朽社会的否定。4.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叹惋”?渔人讲完秦末以来的历史及当前社会状况,桃花源人为外面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花源外的人们一直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5.“处处志之”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不矛盾。作者这样写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平、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作者一个美好的社会理想罢了。6.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结尾写刘子骥是否多余?这样写并不多余。结尾写刘子骥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探访桃花源没有成行,是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寻觅,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理想是无法实现的。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自己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想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探寻桃花源的人了。小石潭记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及背诵提示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明道”,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唐宋八大家”之一。今存《柳河东集》。此篇需背诵。二、全文展示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三、主题概述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潭水、潭石、游鱼、溪流、树木等,着意渲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四、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闻水声古义:听到;今义:用鼻子嗅.乃记之而去古义:离开;今义:往3.崔氏二小生古义:青年,后生;今义: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4.不可久居古义:停留;今义:居住(二)一词多义1.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凄清,冷清).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能够)3.如鸣佩环(玉环)竹树环合(环绕)4.全石以为底(作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成为)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介词)隶而从者(跟从)6.参差披拂(长短、高低、大小不齐)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7.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三)重要虚词1.之①心乐之(代词,代指水声)②乃记之而去(代词,代指小石潭的景物).其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代词,那)②不可知其源(代词,它的)3.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把)②卷石底以出(连词,相当于“而”)③以其境过清(介词,因为)4.而①潭西南而望(连词,表修饰,不译)②乃记之而去(连词,表顺承,不译)(四)词类活用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心乐之(意动用法,以……为乐)3.下见小谭(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4.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5.凄神寒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感到寒冷)6.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爬行那样)7.其岸势犬牙差互(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①全石以为底。(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全石为底”)②如鸣佩环。(谓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如佩环鸣”).省略句①心乐之。(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吾心乐之”)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省略主语,完整句子应为:“吾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③日光下澈。(省略状语,完整句子应为:“日光下澈于潭水”)④坐潭上。(省略介词,完整句子应为:“坐于潭上”)(六)成语积累1.斗折蛇行: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河流、道路等曲折蜿蜒。.犬牙交错: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五、鉴赏品读1.第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第二段所写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3.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作者采用了动静结合和拟人的手法描写鱼儿,表达了游小石潭的快乐和对鱼儿的喜爱。“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明丽的阳光透过清澈的潭水,阳光与潭水交融在一起,把一条条小鱼的影儿刻印在潭底的全石上,犹如一幅画。接着,作者用“佁然”“俶尔”“翕忽”三个词,分别反映小鱼的静态和动态。“佁然”是形容小鱼憨态可掬,纹丝不动;“俶尔”是写小鱼曳尾而去,一闪动就看不见了;“翕忽”是刻画小鱼灵巧轻捷、轻快自由地游动。“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作者将自己游乐的心情投射到鱼儿身上,仿佛鱼儿也会和人一样感到快乐。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不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点睛之笔。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这里的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6.文中作者运用多种方法写景,试举例说明。①点面结合。写石“全石以为底”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②动静结合。写鱼“影布石上,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静中有动,更显环境的雅静。③虚实结合。“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表面写鱼,其实也在写水,鱼为实,水为虚,以实写虚。全文翻译从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丛,(就已)听到水流的声音,好像玉佩玉环相互碰击而叮当作响一样(悦耳),(我)对此感到很开心。砍去(一些)竹子开辟出(一条)小路,下面可以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小潭)由整块石头作潭底,靠近岸边,底石的边缘部分翻卷起来而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各种不同的状貌)。(潭边有)青翠的树木和藤蔓,(藤蔓)覆盖缠绕,(在枝干上)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一百多条,(在清澈的潭水中)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阳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鱼的影子就映在底石上。(鱼儿)静静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没了踪影,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互相逗乐。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一条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蜿蜒,或现或隐。溪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一样交错不齐,无法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坐在潭边,周围竹丛树木环抱,寂静空旷没有其他游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清静幽深的环境让人不觉生悲。因为这里的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了这个小潭就离开了。同游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我们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核舟记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魏学洢(yī),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散文家。为人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核舟记》没有收录在《茅檐集》内,后被清代张潮编辑《虞初新志》时收录。二、全文展示核舟记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三、主题概述本文全面具体地介绍了“核舟”的艺术形象,说明了雕刻者技艺的精湛,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技艺和杰出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四、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3.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横着)(二)古今异义1.约八分有奇古义:零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高可二黍许“可”的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许”的古义:上下;今义:答应,允许。3.其两膝相比者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4.神情与苏、黄不属古义:类似;今义:归属。5.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古义:竟然;今义:曾经。(三)一词多义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妙、奇特)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中轩敞者为舱(是)3.为字共三十有四(同“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炉上有壶(表示领有,与“无”相对)4.高可二黍许(大约)珠可历历数也(可以)5.东坡右手执卷端(名词,右端)其人视端容寂(形容词,端正,正)6.卧右膝(卧倒)舟尾横卧一楫(放)7.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连词,表并列,并且)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连词,表转折,但是)启窗而观(连词,表顺承,然后)8.盖大苏泛赤壁云(表示推测的句首语气词)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来是)(四)词类活用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名词作状语,用箬篷).石青糁之(名词作状语,用石青)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4.居右者椎髻仰面(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中轩敞者为舱。(“为”表示判断)②盖大苏泛赤壁云。(“盖……云”表示判断).倒装句①尝贻余核舟一。(数词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尝贻余一核舟”)②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盖简修狭桃核者为之”)3.省略句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介词“于”,完整句子应为:“各隐于卷底衣褶中”)(六)成语积累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五、鉴赏品读1.“奇巧”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奇巧”二字是文眼,表现了王叔远雕刻技艺之精湛,后文对核舟的具体说明都是围绕着雕刻者雕刻技艺的“奇巧”展开的。.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中说明了什么?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3.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4.课文结尾段落有什么作用?概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5.本文说明部分不是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按照船的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描述核舟的。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有什么好处?本文这样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船舱,高起而宽敞,十分引人注目,舱边的窗又可以开闭,由此说起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二是窗上刻有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写景的名句,可以使读者通过想象感知苏轼当年泛舟赤壁时的优美环境。第二个原因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把核舟比作一幅图画的话,那么,苏、黄、佛印三位泛舟者所在的船头是画的主体部分,而船舱就是背景部分了;先描绘背景,不仅可以引人入胜,还可以使读者初步领略这个环境中的特殊氛围。如果按正常顺序先写船头,次写船舱,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至于后写船尾,那两个舟子显然是用来烘托船头的三位游者的。而将船背放在最后写,则体现了文章内容安排主次分明,因正面是雕刻品的主体部分,而背面则为雕刻品的附属部分。全文翻译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成宫殿、器具、人物,甚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哪一样不是按照木头原来的样子刻成事物的形状的,各有各的情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舟,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景。核舟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概有两个米粒那么高。中部高起而宽敞的地方是船舱,上面覆盖着箬叶船篷。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子看,雕花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子,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上。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而且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右边,鲁直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同看一幅书画长卷。东坡右手握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搭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握着手卷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佛,袒露着胸膛,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一样。(他)放平右膝,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能一粒粒清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左右各有一个船夫。在右边的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长啸大叫的样子。在左边的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有水壶,那人目光注视茶炉,面容平静,好像在听煮茶声的样子。这只船的底部稍微平坦,(制作者)就在上面题写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的脚一样,一笔一画清清楚楚,字的颜色是黑的。又刻了一枚篆字印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颜色是红的。总计这一只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总共三十四个。然而测量舟的长度,甚至还不足一寸。这原是挑选狭长的桃核雕刻成的。啊,技艺也真是灵巧神奇啊!11《诗经》二首预习须知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篇(其中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立言、立行。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之一(因为《乐》经失传,所以也有“五经”之说)。《诗经》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有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和商颂。在手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诗歌赏析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一、主题概述诗歌写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窈窕淑女的思念、追求的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幻想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二、参考译文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不可得,日日夜夜思念她。思念之情绵绵不绝,竟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姑娘在船的左右两边挑。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三、诗歌结构第一部分: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引出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第二部分:用姑娘采摘荇菜的情景起兴,写这位男子对淑女的极度思念和求而不得的痛苦。第三部分:描写这位男子在想象中与这位淑女相会的情景,进一步表达对采摘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之情。四、鉴赏品读1.开篇用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起兴,在河心小洲上“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的恭敬相处非常相似。写雎鸠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联想,酝酿气氛。然后进入正题,抒写自己的倾心所思和强烈向往,提出文静美好的女子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全诗的纲目,统领全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这里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以景物为出发点,借景抒情,用时而向左,时而向右采摘荇菜的动作,隐喻这个男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3.如何理解诗歌中渗透的感情?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既写了思慕追求,又深刻细微,止当所止,虽然有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也不陷于难以自拔的境地。此诗的感情率真、淳朴、健康。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一、主题概述诗歌通过对特定情境的描写和对想象中情景的描述,表现了主人公对远方的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和可望不可即的苦恼。二、参考译文芦苇很茂盛,白色露水凝结成霜。(我)所爱的那个人,在水的另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她)恍若站在水中央。芦苇又密又繁,白色露水还不曾干。(我)所爱的那个人,在水的那岸。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高峻。顺流而下去寻她,(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芦苇更为繁茂,白色露水还没有干。(我)所爱的那个人,就站在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她)恍若站在水中央的小块陆地上。三、诗歌结构第一部分:用岸边的秋景起兴,写出了主人公与日夜思念的心上人难以相会。第二部分:采用反复咏叹的方法,把主人公怅惘和失望的情绪描绘得更加深入。第三部分:反复咏叹,表达了主人公对依然可望不可即的“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四、鉴赏品读1.全诗重章叠句有何作用?重章叠句更显韵味悠长,一再“溯洄”“溯游”,几度求索,表现了主人公对心仪女子的情真意切。反复咏唱,强烈地表达了主人公殷切、焦急、惆怅的心情,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性和音乐美。.谈谈每章的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的样式有怎样的作用?每章前两句写景,以蒹葭和白露,给人萧瑟冷落之感,既烘托了环境气氛,又流露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同时,这种表现手法还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朦胧美。3.此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诗歌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方面都体现了诗歌的朦胧美。诗歌没有直接描写、倾诉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达到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效果。

八下第四单元

最后一次演讲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闻一多(—),本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新月派代表诗人、学者。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其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二、字音词义卑劣liè:卑鄙恶劣。无耻:不知耻辱;没有羞耻之心。诬蔑miè: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悲愤fèn:悲痛愤怒。捶击:用重物猛力敲打。毁灭:彻底破坏,消灭。卑鄙bǐ:(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蛮mán横:强横而不讲道理。赋fù予:交给重任,使命等。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挑拨离间jiàn:搬弄是非,引起纠纷、事端,使别人不和。三、主题概述这篇演讲稿,揭露并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法西斯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必定胜利的真理,表现了演讲者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痛斥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罪恶行径,热情赞颂李公朴先生及昆明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精神和事迹。第二部分(4、5):剖析了国民党反动派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指出敌人的末日即将来临,揭示了真理永存的历史规律,坚信人民一定胜利。第三部分(6~11):追述争取民主的光荣历史,坚信正义不灭、真理永存,号召进步青年为争取民主和平而努力奋斗。第四部分(1):表明自己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牺牲的决心。五、鉴赏品读1.第1段中“写写”“说说”“打”“杀”与“偷偷摸摸”这几个词有何表达效果?李公朴先生“写写”“说说”,反动派就对他要“打”要“杀”,说明李先生无罪却惨遭毒手,这些词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偷偷摸摸”是个贬义词,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和憎恶之情。.第段连用三个“无耻”有什么表达效果?连用三个“无耻”,一个比一个语气重,从斥责到控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表达对敌人的蔑视和仇恨。同时用“无耻”反衬后句的“光荣”,爱憎分明,很有鼓动性。3.“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这句话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杀害李公朴吓不倒人民,会有更多的人不畏牺牲,起来战斗。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恨,对革命必胜的信念。4.第4、5段中的“他们”“你们”“我们”分别指谁?不断变化人称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他们”“你们”是指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帮凶;“我们”是指作者及爱国民众。作者用不断变化的人称表达不同的情感。用“他们”,表达愤怒和蔑视的感情;用“你们”,将自己的话变成直接对反动派的揭露、痛斥,表现讲演者大无畏的精神和愤怒的感情;用“我们”,表示讲演者与群众的亲密无间的战斗感情。5.文章结尾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直接抒情。既是对李先生的高度赞扬,也表达了闻一多先生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丁肇(zhào)中,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精确检验量子电动力学、量子色动力学和电弱统一理论,寻找新粒子和新的物理现象,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二、字音词义瞭liào望:登高远望。缅miǎn怀:深情地怀念。探察:探听侦察。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激变:急剧变化。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的知识。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所措cu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三、主题概述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的弱点,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对世界有所贡献。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1):分析问题。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意义,希望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五、鉴赏品读1.第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3.第8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4.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其论点更具有说服力。5.《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地袖手旁观。6.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王选(—),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被誉为“当代毕昇”。00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由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二、字音词义抉择:挑选;选择。扶植:扶助培植。阻碍ài: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趋qū势:事物发展的动向。干预:过问(别人的事)。堕落duò:(思想、行为)往坏里变。狡辩:狡猾地强辩。多多益善:越多越好。阳奉阴违: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招摇撞骗: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欺诈蒙骗。风口浪尖: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方。强qiǎng词夺理:指无理强辩,没理硬说成有理。平易近人: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理解。不修边幅:不注意衣着、容貌的整洁。三、主题概述节选部分,作者论述了自己一生中的第六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他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等可贵的精神品质,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名利观。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开场。介绍自己的近况,交代了演讲的背景,提出演讲的主要话题。第二部分(~7):主体。论述了自己的第六个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第三部分(8):结语。呼吁大家把自己融在集体里,体现自我价值。五、鉴赏品读1.开头引用比尔·盖茨的事例有何作用?列举比尔·盖茨的事例,运用类比手法,说明让年事已高的自己来领导方正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表现了作者的高度责任感。.王选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的太阳,有什么用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生的不同阶段比作不同时间段的太阳,语言生动、幽默,形象地说明自己年事已高,只能跟大家讲一下奋斗过来的体会。同时引出下文所要讲述的内容。3.第段,作者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作用?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大量世界上扶植年轻人成功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花大的力量来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的规律,增强了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4.第3段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作者列举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可悲和可笑的事情,说明了“马太效应”的弊端。对比论证进一步否定了一些所谓的“权威”的做法,打消了人们意识中的“权威”的概念,使论述更有说服力,表现出了作者的谦逊及对科学负责的态度。5.第4段中作者用“狗皮膏药”作比,是否妥当?用“狗皮膏药”来比喻自己过去的经历和体会,把讲述这些内容比作“卖狗皮膏药”,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自谦的科学态度。同时幽默的语言,增强了演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了听众的兴趣。6.第5段中,作者举年轻人成功创业的例子,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世界上一些年轻人创业成功的例子,强调了国家的重大项目,计划,学术带头人等,更需要年轻人,彰显了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在科学、创业领域的重要性。事例增强了演讲内容的真实性和说服力。7.第7段中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在对比中精练地论述了名人和凡人的差别,讽刺了社会上对名人过度推崇的现象。读来有趣,却令人深思。8.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课文通过“引出话题—论述话题—结束话题”的结构形式来构建全篇。先通过作者当前的人生、思想状态引出重要抉择的话题,然后讲述了作者第六次抉择,详细写出扶植年轻人的必要,提醒大家不要迷信权威,并积极践行自己的抉择,最后以一个公式结束话题,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期待。16

16庆祝奥林匹克运动

复兴5周年

预习重点一、作者简介顾拜旦(1—),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他为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二、字音词义浩劫:大灾难。指摘:挑出错误,加以批评。襁qiǎng褓bǎo: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萦yíng绕:萦回环绕。绚xuàn丽:耀眼而华丽。拙zhuō劣:笨拙而低劣。挚zhì爱:真挚地爱。分崩离析:形容国家或集团四分五裂,不可收拾。暴风骤雨:来势急遽而猛烈的风雨,比喻声势浩大、发展迅猛的群众运动。担惊受怕:提心吊胆,害怕遭受祸害。行将就木:快要进棺材了。指人临近死亡。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自圆其说:使自己的说法前后一致,没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三、主题概述这篇演讲稿,作者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热情讴歌了奥林匹克精神。它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给人带来乐趣,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推送社会不断进步。同时作者又展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光辉前景。四、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引子。以对5年前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0周年的回顾开场,简要说明奥林匹克运动5年来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7):主体。从多个方面论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实质。第三部分(8~10):结语。表达谢意、祝愿和畅想。五、鉴赏品读1.第1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反衬。通过阐述年至年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以及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3.第4段中“二者的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4.文章是如何叙述“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这样安排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5.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zljy/83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