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mensDay
用阅读编织共同的语言密码
邢台市第一实验小学范伟霞
亲爱的书友们:
大家晚上好!今天正月十六。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此时此刻,窗外明月皎皎,屋内岁月静好。在这样美好的一个夜晚,青吟读书会每月主题分享又和大家见面了。我是邢台市第一实验小学的范伟霞。
今天由我为大家带来《用阅读编织共同的语言密码----阅读叙事主题分享》。不当之处,还望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在交流之前,我们先来问自己两个问题:在家里,您的家人或孩子是否和您有着共同语言?在学校,您是否随时有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密码?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您,您很幸福,也真的很了不起。如果回答是否定的,我觉得也没关系,因为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有人说:生活在不同的词汇里,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所以,想要走进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需要有共同语言。而阅读,最能架起沟通的桥梁。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是新教育人的追求。共读共育共生活,共读共写共成长。要想实现这一目标,阅读是最根本的基石。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分享。
一重身份,一重责任——亲子共读
年,我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我成了点点的“妈妈”。新手妈妈上路,总有很多力不从心,有时候常常忘了白天黑夜。娃娃不明所以地哭叫,让我烦躁不已。但是,面对这个新生命,我的心更多了一分柔软。常言道: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因为我是点点的妈妈,所以我必须是一位英雄。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迫使我努力学习育儿方面的书籍。怎样护理孩子?怎样懂得孩子的哭闹?怎样和孩子互动交流?在生活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怎样应对两岁左右的“宝宝叛逆期”?……一边学习,我一边记录着孩子的点滴成长。我建立了“小宝专页”。现在回头再看这些文字,心里更都多了一份温暖和收获。
我们知道,犹太民族是特别注重阅读的。美国人说:“智慧在中国人的脑袋里,财富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民族为什么如此厉害?因为他们有好的家教。犹太人在孩子出生时就把抹了蜜的书本放在孩子面前,就是让孩子去舔书本,感受知识的香甜。我认为让孩子爱上读书就是最好的家教。我也试着给孩子好的家教,让她爱阅读,爱知识。
点点四、五个月时,我给她买了手掌那么大的硬纸图画书——动物、古诗。家里人说,她那么小,古诗怎么能会读,买来有什么用?正处于口欲期的她,见到书就是啃。有时候她哭闹,我给她翻看,吸引她的注意力,她看到上面鲜亮的图画,会突然变得安静。我以为是巧合,但也可能是图画书的治愈效果吧。后面再给她看,她还是很乖,有时候自己还看得很出神呢!再后来,我尝试着读给孩子听,她听得很认真。父母给孩子读书的声音,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安全感。
在孩子六个月时,我结合孩子的发育特点,给孩子买了洞洞书,和她一起看,给她读,激发她的探索能力。她最愿意听的就是那本“毛毛虫”的书,我常常读给她听,“一只毛毛虫,发现了一个椰子,嗷呜,好硬啊……”她常常听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点点拉肚子了,我们拿了药。大人闻着都特别恶心,更别说让孩子喝了。每次还没送到嘴边,点点头一扭,身子一侧,有时候小手还推搡着,明显的抵触、反抗。这时候我就读毛毛虫的故事,没想到,她还真把药喝了。
十个月的时候,与孩子一起读《巴巴爸爸发声书》,那时候常常是我点给她,让她听,音乐和动物,她听到“巴巴爸爸之歌”时,就手舞足蹈。后来,慢慢地,自己也会点着听了。动手能力,手指敏捷力,都在慢慢地提高。
现在点点一周了,我们开始读绘本,家里的书随手可得。当她玩一样玩具厌烦的时候,我会随手拿一本,给她指着读。有天晚上,她看到床边凳子上放的《菲菲伤心了》一书,一下子爬到床边,身子一挣一挣,“娃娃,娃娃……”,边说边笑。当看到《旋风小鼹鼠》封面上的小鼹鼠时,两眼放光,嘿嘿直乐……我知道,此时的她已经有了玩伴意识了。
亲子共读是最省时省力的一种教养方式。书中一切都有,有我们想说的话,有我们在现实中无法抵达的地方,和孩子一起读,共赴一场阅读之旅,我也找到了一份童真。
一层挣扎,一层蜕变——个人成长
席慕容说:“一层是一种挣扎,一层是一种蜕变,而在蓦然回首的岁月里,亭亭出现的是你我的年华。”大抵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如此。
年是我阅读量最大的一年。线上线下,电子纸质,交互进行。
孩子满月后,我参加了全国新教育新家庭教育研究院组织的“新家庭,心行动”亲子日常“三个三”活动,一日三省,一日三事,一日三餐,撰写、供稿20余篇。写作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成千上万个家庭受益了,我自己也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获益匪浅。
5月份,产假马上到期,是时候该调整状态,蓄势待发了。我成功申请到了橡果学院初级阅读指导师的学习机会。遇见橡果学院,我邂逅了一本本经典童书,发现了童书中的很多秘密,最关键的是我获得了快乐。这些童书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图画书,寥寥数语,甚至没有文字,却借助图画的力量传达着思想。我孜孜不倦地探寻着图画书的秘密,一幅幅精美的图画,让我看到了世界的五彩缤纷,不但使我大开眼界,还治愈了我无聊的心情,看娃的烦躁一扫而光。这段时间,一向讨厌戴耳机的我,竟然也忍不住听完一个童书导读,再听一个导读。
6月份,我又重新上班了,我回归到了我热爱的课堂,抓住了网课的小尾巴。一学期不见,我发现孩子们成长了很多,有的同学变化还很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超同学。之前在学校的时候,书写字迹潦草,表现也没那么突出。现在交作业每次都很快,而且写得质量还很高。原来这位妈妈在疫情期间辞掉了工作,就是专门在家陪孩子上网课,辅导孩子功课。学生居家网课这段时间,家长付出多少,用心与否,一看便知。做了母亲,我深有体会,其实每一位父母都愿意自己的孩子能成人成才。只是有的父母缺少正确的指导方法,束手无策。这时,我更深刻地意识到家庭教育、亲子共读必须跟上。
之后,我开始专业阅读。为了更好地指导学生的绘本阅读,我为自己选择了几本关于指导图画书阅读的理论书籍,丰富自己的内涵。《幸福的种子》《我的图画书论》,我爱不释手。在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方面,我还读了薛瑞萍老师的《我们二年级啦》《我就想做班主任》,曹爱卫老师的《低年级语文这样教》。10月份,我读了《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读思结合,知行合一;在学校共读活动,阅读《燃灯者》,我做了《做学生成长路上的擦星人》的分享。11月份我阅读了《如何设计阅读单》,我知道了“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从阅读量到阅读力,没有捷径可走,读书万卷始神通!我想,读过我所谈到这些书的老师,我们一定是有些共同语言的。
在这里特别感谢担当者以及各位书友推荐的好书,感谢各出版社提供的试读机会,感谢樊局长把好书分享给我们。谢谢你们!
一簇星火,一簇花开——班级共读
阅读,是最能缩小城乡差距的通道。山区的孩子眼界窄见识少,必须要借助阅读来开阔眼界,放大格局,从而尽力缩小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在王翠芳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校一直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每周两节阅读课,校长荐书,读书交流……我也一直在努力打造书香班级,我带着孩子们读图画书,带领他们一起感受世界的多姿多彩。
无趣的道理不如有趣的故事。书对孩子的力量,大于对任何别的人的力量。我之前一直没有带过低段,“对付”小孩子可能缺少“招数”,但是我喜欢阅读,喜欢读故事。有一节课,我给他们讲了一个故事——《等明天的小猴》,他们在课堂上立刻变得很安静,很专注,而且还能说出自己的小感受呢!我知道了,这就是故事的魅力,这就是阅读的魅力。
这一年,我执教的是二年级。二年级的小朋友各种习惯也正在慢慢养成,加上一学期的网课,习惯更显重要。我希望从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阅读的种子,而图画书就是很好的种子,很容易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从10月份开始,我们班保证一周两节阅读课。10月份以上学为主题,《大卫上学去》《小阿力的大学校》《我喜欢书》,让孩子重新爱上学校,爱上学习;11月份以交友为主题,《我有友情要出租》《城市老鼠和乡下老鼠》《冬天里的弗洛洛》;12月份以亲情为主题,《妈妈的红沙发》《我家是动物园》……
在阅读教学中,我拓展延伸与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的图画书相同主题的作品或者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进行对比阅读。虽然这一点在低年级体现不太明显,但是从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拓宽了他们的阅读面。比如讲了《大卫上学去》,我拓展了大卫系列的很多书,《大卫惹麻烦》《大卫不可以》;学了《妈妈的红沙发》,我拓展了亲情为主题的其他书目,如《换妈妈》《爷爷一定有办法》等。以书带书,孩子们接触了更多图画书。
图画书是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开启尘封的心灵,真正让人敞开心扉,开口说话。我们班的小豪听课的时候总是发呆,我一度怀疑孩子的智商,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受过什么刺激。也与其家长沟通过,询问孩子的情况。家长也是支支吾吾,束手无策。不过,一次意外地发现,我一讲图画书他听得就很认真,很出神,还举手发言。因此,我坚信,一部分阅读习惯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许就会因为一次活动激发他内在的潜能。我觉得,如果一次活动,一件小事能激发孩子的阅读热情,哪怕是一个孩子,都是功德无量的事。
在推进阅读的过程中,曾有家长问我:“阅读既然这么重要,怎样让孩子爱上阅读?”我告诉他:“如果您的家里都堆满了书,身边的人都在阅读,孩子会不读书吗?”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时候,孩子都在效仿家长的行为。试想,如果你坐在沙发上无所事事,看电视,玩手机,你的孩子能从书中读出什么?”我跟我们的家长传达这样一种思想: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成为什么样的人。但是,让农村的家长捧起书做孩子的榜样,哪里是那么容易的?还是需要我们一点点的努力。
所以,我把班级共读延伸至家庭,努力让每个家庭都成为书香家庭。
在橡果学院学到的绘本知识,我开始学以致用,在我的班级小试牛刀。除了学校要求的常规作业每日阅读20分钟之外,每周一、周四晚上八点,是我们班级共读的时间。我在班级群了分享了《纸袋公主》《有麻烦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等绘本。这种实践,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只有真正淌水以后,才知道水有多深。实践的过程中,我巩固了学到的知识,更多的是发现了自身能力的不足,因为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用班级共读反哺自身成长,是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当然,大量的阅读积淀,孩子们的阅读成果越来越丰硕,不论是他们的读书笔记还是读后感,不管是手工作品还是读书小报,都让人刮目相看。父母们从最初的不屑、怀疑变得越来越支持了,甚至主动开始寻求推动孩子阅读、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的好方法。
久而久之,我和孩子之间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父母和孩子之间也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班级更有凝聚力,亲子关系更和谐,这一切都是因为“阅读的底色”!
一、打造丰饶的阅读教室
前人好像已经把阅读的好处说尽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黍”、“最是书香能致远”……有人戏谑,书是用来堆的。其实想想不无道理,堆着堆着,把书放在每个人触手可及的地方,读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于是,我不再把崭新的书束之高阁,先从营造一种书香环境开始。创设的读书氛围越浓厚,学生读书的兴趣越高涨。这绝对是成正比的,就像我们走进一个环境优雅的餐厅会食欲大增是一样的。
在教室里,我们图书角的好书一定会定期更换的。当他们来到图书角,就像走进了“饕餮部落”。看着同学们津津有味品读的样子,上课铃响后依依不舍回到座位意犹未尽的样子。我想,这就是一本好书的魅力,这就是经典文学的魅力。
环境是可以影响人的。很多家长现在越来越支持孩子读课外书,时不时向我询问,让我推荐好书,为孩子购买。“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俩交换就是两种思想。同样,你有一本好书,我有一本好书,我俩交换就是两本好书。”受这种思想的熏陶,很多孩子把自己最爱的书拿到教室与同学生们共读分享。就这样,我们的教室读书软环境越来越好。
二、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
很多孩子没有阅读兴趣,并不是因为他本身不爱阅读,而是他没有真正遇到好书。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什么才是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目呢?我也常常扪心自问。很多家长也在追问。我会从以下几方面作为抓手来选择合适的阅读书目。首先,课标要求的本学段必读课外书目一定要让孩子读;其次,课文当中阅读链接到的一些文章有必要去读;再者,经典的文章可以选择性地去读。比如,学了《祖父的园子》,一定要让学生看看萧红的《呼兰河传》;学完了《窃读记》《冬阳·童年·骆驼队》,一定要让孩子读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样可以更加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当时的写作背景等等。
有时候,我们难免会先入为主,偏爱某一个作家的书。当然了,依据作者来找书,是种很科学的选书的标准之一。不过,也不排除我们会因个人喜好,选择某一个作家的作品太过执拗。读书和吃饭一个道理。试想,只吃一种喜欢吃的食物,是不是有可能会“营养不良”?所以,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还要学会“荤素搭配,营养俱全。”我喜欢“阅读,要有世界的眼光,中国的灵魂”这种说法。我们还可以以书找书,以奖项来寻书……方法多多,在摸索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好书越来越来多,选择合适的书目让孩子去读,他们都是“小书迷”。
三、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让阅读成为我们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就像每天吃饭、睡觉、看电视一样,逐步形成一种习惯。其实并不是一件难事。让阅读变得灵动起来,它也可以美如诗,美如画。
所以,我一定不会吝啬学生们每一次共同交流的时间,一定不会拘泥于写读后感之类的东西给孩子上枷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谈天说地;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各抒己见;我们可以在阅读中畅想未来……无话不说。
我们可以给书中的任何一个感兴趣的人物吐露心声;我们可以给书中的人物、风景做一幅画;我们可以朗诵PK,辩论角逐,尽展风采;我们还可以话剧饰演……无所不有。
四、完善日常的阅读机制
阅读,就像在学生的心里装上了一台成长的发动机。只要不停地读,这台机器就会不停地运转。殊不知,机器的运转不光需要发动机,还需要润滑剂。那什么是阅读的润滑剂呢?我认为是评价机制。
为什么很多人打游戏都乐此不疲呢?就是因为游戏有竞争,有排行榜,所以才有乐趣。那我们阅读课程的开设,怎么才能让孩子觉得是一种游戏,是一种乐趣,而不是繁重作业之外的负担呢?
于是,我不断完善班级的阅读机制。阅读作业结对子,互相监督,互相签字;亲子共读,制作亲子共读卡,在班级群里上传亲子共读照片……其实都是互相激励。阅读作业完成好的,可以获得相应的加分奖励,还有阅读小卡,还可以换取自己想看的书目……看着学生的阅读兴趣日益浓厚,我也甚感欣慰。不过,这一阅读评价机制的完善,还正在进行中。
一盏明灯,一片光亮——校长领读
“火车跑得快,还需车头带。”“日行日新”是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我们也真正做到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学生的成长、老师的成长都离不来我们的校长。
一个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爱阅读的校长,必定会带出一批爱阅读的老师,同样,一个爱阅读的老师也一定会带出一批批爱阅读的学生。我们学校王翠芳校长就是阅读的一盏明灯,照亮千家万户。她提出“五个一书香工程”(一张书桌、一个书橱、一次阅读陪伴、一盏明灯、一次图书馆),每天阅读20分钟。从孩子们进入校门第一天开始,就把阅读的种子根植学生心中。在每届新生入学时,老师们亲手绘制精美的书签,作为特殊的礼物送给孩子们,也是鼓励孩子们爱书护书、养成阅读的习惯。
王翠芳校长特别致力于书香校园建设。外部环境,书香弥漫;软件环境,助力教师成长,助力学生成才。我们学校成立了教师读书交流平台——“绿筱读书会”,每月一个主题,一本书,深入阅读,交流研讨。语文、数学、小科,各学科、各个年级全覆盖。还有提升家长素质的读书交流、经验分享平台——青蓝新父母俱乐部。
周一升旗仪式结束后,有校长荐书活动——和校长一起读。每半个月进行一次。王校长推荐一本绘本,让学生们去阅读。学生可以去阅览室门口登记,自由报名参加聊书会。这是校长跟进阅读的一个过程。很多学生在聊书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不仅获得了知识,还大大提升了自信。
有一件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事:王翠芳校长10月12日出差北京,为期一个月的学习。在外学习,她依然深深牵挂着她的学生。10月17日新生家长会,她特地赶回来为新生父母们讲学校的文化、学校的理念,学校的“五个一书香工程”。上午讲完之后,下午很多家长就纷纷行动起来。
10月19日,又是一个周一,王校长身在北京。升旗仪式后,到了“校长正在读的书,你读了吗?”环节,赵为丽主任上台了。我们都以为不会再有推荐书目了,是向学生们解释原因。原来,王校长早已录好语音,让赵主任代为播放语音,向孩子们推荐了绘本《迟到的理由》。虽是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都能收获满满感动。“于细微处见精神”,这就是我们书香校长,她一直记得阅读这件事。我想,这时候,对于孩子,推荐的不仅仅是一本书了,更传递出一种向上、向美的正能量。
我们学校虽然每周有两节阅读课程,但是我们的阅读是自由的,是灵动的。干国祥说:阅读课程一旦成为硬性规定,很可能马上变得索然无味。所以,他提出“为语文而读,是共读的灾难;为人生而读,是共读的快乐;为人类而读,是共读的福音。”
每次看到孩子们在阅览室和校长聊书时,孩子和校长脸上洋溢的笑容,我觉得都特别幸福。他(她)们正在用行动编织共同的语言密码。有了这样的校长,书香校园的建设还是难事吗?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精神丰盈
我边读边写,写读书笔记,写班级日志,写小宝的成长,撰写笔记几万字。时光不能定格,我的文字也不能不朽,但是,时光知味,岁月沉香。阅读路上坚实的每一步都让我接近光明。
上了路,就会遇见庆典,遇见额外的奖赏。我撰写的《人生充满无限可能》《阅读路上最美的遇见》等多篇文章发表到“青吟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