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学同班同学有一个公共信箱,平时几乎一直处于静寂的状态,只是在某些比较特别的情况下,偶然地会活跃那么几天。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因为某一位(或几位)同学或返乡探亲、或出差路过等,与路过地同学们的聚会及照片上传啥的。
印象中最长一段时间的活跃期,当属年的前半年时间,为了筹备我们大学毕业20周年的再聚之事,同班同学们通过电子邮件各出主意,包括聚会的具体时间、地点与日程,以及借此建立一个我们奖助学金基金等等,每天都好像有若干封Email飞进我的信箱。当然,我自己也是贡献了不少的文字与想法的。
所以,6年前暑期中的那次同学聚会,已经深深根植入我的记忆深处,全班近60人,那次参加聚会的人数达到了40人左右,两天多在一起漫步母校校园的时光,与母校老师茶话的情景,甚至还包括一个下午足球场上的激烈“鏖战”,都成为回顾我们5年间共同大学生活的美好记忆。
班毕业20年聚会(作者:前排左二;徐玉平:后排右二)而那些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有能够参加这次聚会的大学同学,我们都知道,他们绝大多数都在这个地球上的某个地方,平凡地并且好好地生活着,我们互相祝福,期待下一次的相聚。但时光流逝,岁月无情,毕业20周年聚会之时,已经有一位同学,因为某种原因离我们而去(见附录),所以这次同学聚会时,回忆包括与这位离我们而去的山林华同学在一起的5年大学时光,自然成为了话题之一。两天前,我们班上的公共信箱再次被激活,但这次传来的,却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消息。我们班上的徐玉平(我们大多数同学都叫他老徐),在参加年7月14日一场以慈善捐助为目的的自行车比赛时,赛程之中因自行车失控,而将其已臻成熟的精彩人生,凝固于年这个炎热的夏季。“老徐出生和成长于上海,毕业于上海行知中学,于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成为他一直引以自豪的科大的一员。大学毕业后,他来到远在贵阳的中科院地球化学所工作,在那里学习和工作了2年后,于年赴美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OSU)攻读博士学位。由于他出色的研究工作,流利的英文,加上极具感染力的性格,在那学术界的教授职位一职难求的年,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的老徐就被伊利诺大学芝加哥分校(UIC)聘为助理教授。三年后的年,老徐又做出一个惊人之举:辞去教职,举家搬回他读书时的城市Columbus,Ohio,改行在化学文摘社(ChemicalAbstractServices)开始了他作为软件工程师的生涯。又是三年后的年,在电讯业如火如荼的年代,老徐跳槽进了当时如日中天的朗讯(Lucent)公司,工作至今,历经几次大裁员而屹立不倒。“(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