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我们讲了十二地支,本文来聊聊一下二十四节气。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它的本质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24个位置,以及在这24个位置上地球获取的太阳的能量(阳气)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可以描述时间、物候和气候,最重要的是它还可以描述阳气变化。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一年,对应地球绕太阳一周,而二十四节气,对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24个位置。所以,可以用二十四节气表示时间,二十四节气对应着地球上的24个时间点。具体时间点如24节气歌描述的一样: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意思是:上半年在6号和21号附近,下半年在8号和23号附近,最多相差1~2天。
除了时间,二十四节气还可以描述物候和气候。
描述物候,比如:惊蛰,表示春雷惊醒蛰虫;芒种,表示有芒之谷类作物可以种,过了这个时间就不合适种了。
描述气候,比如:雨水,表示此时春雨绵绵;夏至,表示太阳到达北回归线;大暑,表示此时天气非常热;寒露,表示秋天早上天气较凉等等。
总之,二十四节气通过描述气候或物候,一方面用来说明时间点,另一方面用来说明气候和物候的变化,指导人类进行农业生产等活动,从而期待五谷丰登。
更深层次来说,二十四节气描述的是阳气的变化,它们可以指导人类顺应自然、调节阴阳,从而追求健康顺利、天人合一。
首先来看看怎么样快速记忆二十四节气。
1、利用二十四节气歌进行速记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诗歌中几乎每个字对应一个节气,具体为: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字为押韵用,没有具体对应节气。
夏→立夏,满→小满,芒→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首先理解好对应,然后背熟节气歌,二十四节气就很好记了,强烈推荐。
2、利用二十四节气模型进行速记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其实是有规律的,月初为节,月末为气,我们先看图:
二十四节气模型如下:
横向为:立→小→大→分/至→小→大。
纵向为:春→夏→秋→冬。
但具体命名会有所调整,具体如下:
第1列,命名非常规则,都是:立+季节,分别为: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第2列,小雨改成了雨水,小暑改成了处暑。
小雨突出雨小,而雨水突出雨多,春天雨水多,则用“雨水”更能突出当时的节气特点。而小暑改处暑,是因为后面已经有小暑了。同时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的意思,正好符合秋天当时节气的含义,而小暑表示的是暑热尚小,不是最炎热之意,所以此处改小暑为处暑。
第3列,大蛰改为惊蛰,大种改为芒种,大露改为白露。
蛰为蛰虫,大蛰没有意义。而惊蛰,说明春雷响动,惊其蛰虫,正好说明节气的特点,所以改为惊蛰。种为种植,大种也没有意义,改为芒种,表示有芒之谷类作物可以种植,更加符合当时的物候情况。大露,并不能准确说明露的特点。而秋天属金为白,改为白露,强调是秋天渐凉产生露水,所以大露改为白露。
第4列,春秋配分,冬夏配至。
春秋配分,因为春分和秋分那天,全球昼夜平分,固曰春分、秋分。冬夏配至,是因为冬至和夏至那天,太阳离地球最近和最远,已至最近或最远,所以叫冬至、夏至。
第5列,小明改为清明,小露改为寒露。
虽然此时的“明”是比较小,但用“清”代替“小”,更能突出清明的“气清景明、万物皆显”的含义,所以,改小明为清明更妥。而小露的“小”,跟“露”的特征不太一致,改为“寒”字,可以表达气候凉寒,更加匹配当时的节气特点,跟前面的白露相呼应,故小露改为寒露。
第6列,大雨改为谷雨,大霜改为霜降。
大雨只说明了雨比较大,而谷雨,还有雨生百谷之意,讲了气候,还讲了物候,所以取名谷雨。大霜只说明霜降得很多,而霜降主要说明天气进一步变冷,霜开始降(出现),更符合当时的节气特征。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变化,跟四象的阴阳变化是一致的,我们来进行对比一下:
二十四节气横向模型与四象的对比:立(开始)→小(少阳)→大(太阳)→分/至(转向)→小(少阴)→大(太阴)。
从上面的对比中,也可以看得出它们的关系:二十四节气是十二地支的细分,十二地支是四象的细分,所以二十四节气也遵循四象的阴阳转换,每个季节都符合四象的阴阳转换变化,具体为:阳气开始出现(立),开始时阳气少(小),慢慢阳气增加(大),接着到达转换界限(分/至)阳极一阴生,接着阴气渐多(小),慢慢阴气增加(大),最后阴极阳省,又进入立,形成一个又一个节气循环。
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学真相
首先确定的是二分二至,也就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春分,对应的天象就是:太阳由南往北,中午阳光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已经进入春天,而且春天已经过了一半,故名春分。
秋分,对应的天象就是:太阳由北往南,中午阳光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北半球已经进入秋天,而且秋天已经过了一半,故名秋分。
夏至,对应的天象就是:中午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附近阳光充足,天气炎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感觉夏天真正到了,故名夏至。
冬至,对应的天象就是:中午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太阳高度角最小,天气寒冷,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感觉冬天真正到了,故名冬至。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不是正圆,是个椭圆,所以地球绕日一周有近日点和远日点。夏至时,地球并不是离太阳最近,而是离太阳比较远(远日点附近),但此时北半球太阳高度角较高,所以处于夏天。而冬至时,地球反而离太阳比较近(近日点附近),不过对于北半球,此时太阳高度角较低,所以处于冬季。同时需要注意,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
二分二至确定后,其他节气怎么样对应呢?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
因为中国位于北半球,所以北斗七星的旋转在古天文学中有重要的运用。最初,古人就是根据北斗七星斗柄旋转指向(斗转星移)来制定二十四节气的。
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称为“建”,也就是“建”=指向,斗建=北斗斗柄的指向。斗建有两种,一种为夏小正斗柄指向,一种为十二月建斗柄指向,具体如下图: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一年之中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12个位置,这12个位置对应12个时间,称为“十二辰”,或叫“十二月建”、“十二月令”。从斗柄指北为零度开始,由东往西分别用十二地支表示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而二十四节气的斗建区域,是在十二地支的基础上,加入8天干(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和4卦(乾、艮、巽、坤),组成二十四山(为了便于观察,跟传统二十四山东西反向)。然后再用斗建二十四山来进行二十四节气的划分,每山15°,总共15°*24=°,刚好一周。下面是一年的斗建图,最中间的为北极星,围绕它的为北斗七星一年的旋转轨迹,红色虚线为斗建,对应的是用来划分方向的24山(方向),外围红色字体为节气对应的太阳黄经度。
图6看上图,大家会不会有疑问:为什么是左西右东,上南下北呢?跟传统的左东右西,上南下北不同啊!也跟现代的左西右东,上北下南也不同啊!其实,是因为观察角度不同。上图为坐南面北观察,自然是左西右东,上南下北了(竖向视角),大家可以跟实际方向对应感受一下,比较好理解。
节气从立春开始。斗建艮,则为立春;斗建寅,则为雨水;斗建甲,则为惊蛰;斗建卯,则为春分,如此类推。根据斗建(也就是北斗斗柄所指的指向),古人就能确定具体的节气,非常直观,24节气和斗建的具体对应关系如上图。
那什么时候观察斗建呢?
根据天体模拟软件stellarium,固定晚上21点半~22点观察斗建,是相对准确的,比如立春,斗建艮,如下图:
把一年斗建图和模拟星象叠加,可以看出,年2月4日21点30分观察星空,斗建指向艮,为立春。
为什么要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观察呢?
因为地球公转的同时,也在自转,所以从地球上观察,北斗七星每天会旋转一周(其实是地球绕北极星自西向东顺时针旋转一周)。又因为地球同时也在公转,所以从地球上观察,北斗七星会每年旋转一周(其实是地球每年绕太阳一周)。所以,如果不固定观测时间和地点,你会发现北斗七星时时刻刻都不一样,找不到固定规律,所以要固定观察时间和地点。
因为北斗所指没那么精准和方便(白天看不了),所以后来科学家升级为太阳的黄经度来确定节气。
什么是黄经度呢?
首先,太阳绕地球一圈(其实是地球绕太阳一圈)的轨迹就是黄道。其次,太阳自转的轨道平面就是赤道,北极指向北极星。黄道面和赤道面有一个23°26′的交角,叫黄赤交角。正因为有这个交角存在,地球才有春夏秋冬。黄道面和赤道面有两个交点,分别为春分点和秋分点。而天体的黄经度就是由天体沿自转方向至春分点的角距离。
具体为:春分点,太阳黄经度为0°;夏至点,太阳黄经度为90°;秋分点,太阳黄经度为°;冬至点,太阳黄经度为°,如此类推,其他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太阳黄经度如图6。
我们来看看几个具体的天象对应图。
1、年2月4日,10点41分39秒立春,太阳黄经°。
2、年6月21日,22点59分2秒夏至,太阳黄经90°。
3、年12月22日,11点26分31秒冬至,太阳黄经°。
其他的天象如此类推,就不一一贴图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去stellarium软件查看。
二十四节气详解
1、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是“开始建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所以,立春就是温暖的开始,代表着春木之气始至。
立春,斗建艮,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为立春。
此时虽然依旧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地球的能量(阳气)吸收开始大于散发,春天不但开始了,而且已经确立了,故为立春。
立春的时候,在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只是进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的冬天。
立春后15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东风解冻就是东风送暖,冰雪解冻;蛰虫始振就是蛰伏的虫子开始苏醒振动翅膀;鱼陟负冰就是鱼儿到溶解的冰面游动,感觉冰像被鱼儿负载着一样,这些都是部分地区对应的具体的物候现象。
立春时节,自然界万物复苏,木气始升,人体气血如自然界一样,需要舒展畅达,宜吃辛甘发散之品。体内阳气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向上向外升发,所以需要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此时也应该戒暴怒、忌忧郁,保持心胸开阔,做到乐观向上。
2、雨水
雨水,不仅表示开始降雨,而且表示降雨量多,且多以小雨和毛毛雨为主,故名雨水。时至雨水节气,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此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气温回升较快,来自海洋的暖湿空气开始活跃,并渐渐向北挺进与冷空气相遇,从而形成降雨。
雨水,斗建寅,每年公历2月18~20日交节,太阳到达黄经°。
雨水分三候,分别为:一候水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水獭祭鱼,说的是雨水节气来临,水面冰块融化,水獭开始捕鱼了。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像是祭祀一般。鸿雁来,指的是雨水五日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草木萌动,意思是草木开始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雨水节气忽冷忽热,乍暖还寒,天气变化无常,同时由于人体皮肤腠理已变得相对疏松,对风寒之邪的抵抗力会有所减弱,所以需要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同时需要陶冶性情,保持情绪稳定,以应对多变的天气。
3、惊蛰
惊蛰原名叫启蛰,因为“启”字避讳当时皇帝的名字,改为惊蛰。蛰乃蛰虫冬眠,惊蛰就是春雷惊醒冬眠的虫子。
惊蛰,斗指甲,太阳到达黄经°,于公历3月5-6日交节。
惊蛰时,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对应时间为卯月,“卯”即是“冒”也,卦在震位。万物出乎震,乃生发之象。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