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价学区房主什么样?是一掷千金的土豪?是投机钻营的杠党?还是浆糊上脑的韭菜爹妈……
和中年散少年丧相反,北京天价学区房主大多积极向上,脑筋灵动,思路清晰,热爱生活,关爱子女,是社会奋进的中坚力量。
每个学区房里,都住着一个有规划、爱憧憬的妈妈。无论是职场妈妈,还是全职妈妈,是佛系妈妈,还是鸡血妈妈,是海归妈妈,还是小镇妈妈......他们都是同样的北京学区房妈妈。
因为多校划片,我接触了一些北京学区房妈妈,感受很多。所以近期,我想写写她们的故事,也希望更多人了解,像买白菜一样买天价学区房的她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今天这篇,是壮壮妈妈的故事。
01
大家好,我是壮壮妈妈。
2年前,我把我的“远大新”房子卖了,换了一套城里“老破小”学区房。
去年下半年开始,很多人来和我说,你买的时点又特别好,房价又翻番了。但我更多的是庆幸:买在多校划片之前,孩子大概率可以进入心仪的学校了。
我在北京先后买了3套房,每次的买点,大家都说还不错。
年:我用仅有的几万元,首付2成,买了一套60平的1居室。
年:我将1居室卖了,和老公一起,首付3成,买了一套平3居室。
年:我将3居室卖了,以接近全款的方式,为孩子买了这套目前市值逾千万的50平2居学区房。
10年时间,我的几万元升值到千万元。
但我每次的买/换房初衷,都是源于我对家的渴望,对安全感、对更好生活的渴望。我不懂金融,也不会投资。所以我家一直是,房住不炒,全球仅此一套房。现在是,未来也会是这样。
02
我的老家在中国西南部,一个非常穷的大山深处。即便在光鲜崭新的年,我的邻居里,依然有人吃不饱饭、上不起学、生不起病。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妈就离开我们,“跑了”。从小,我就经常担心我家的茅草土房,是不是要倒了,我们快没地方住了。但是它很厉害,缝缝补补这么多年,依然顽强屹立。
我爸爸很开明,我哥哥很伟大。我哥哥很早就出门打工,供我读书。虽然我住着茅草土房,但我享受着奢侈的最好教育。比较幸运,我一步步从大山里走出来,考到北京,并留下来,定居。
我到北京的第一天,放完行李,来不及感叹同学的青春靓丽,来不及感叹学校的新鲜稀奇,就火急火燎的拽着哥哥,看看附近哪儿可以打零工。
读书那会,我发过传单、卖过报纸、做过礼仪、摆过地摊。毕业后,夏天住没有暖气的群居平房,冬天住B2潮闷的群居地下室。没有什么行李,好像时时在搬家,连房租都是月付。
看起来很辛苦,其实并没有比我小时候辛苦。日子在一天天好起来,我的心里有无限盼头。
我记得第一次搬到地下室时,我的好朋友,一个家庭条件很好的北京姑娘来看我。当看到隔了一夜没倒的茶水里趴了好多小虫,潮潮的被子一拧像能出挤出馊水,整个屋子一股刺鼻发霉的味道,她震惊了。
她说:你一上大学就开始打工,大三就开始去公司实习,真的必须要住在这里吗?
我和她说:我想存钱,和你一样在北京有自己的家,一个不需要搬家的、不用担心会倒的家,温暖干净的家。特别特别想。
年,手里的钱勉强够得上首付一套小房子时,我立刻开始看房,买下了相中的第一套房。同时,我说服我哥哥也一起买了房。
我买房的时候,北京房市还比较冷清。有挺多人不理解我:有钱买房,为什么不拿出点钱住个正常的房?
劝了我哥哥几个月后,他终于同意开始看房。北京房市也突然热起来。看二手房时,同一套房同一个时间,有好几拨人在看。第一次遇到这情况,我哥很愤怒:都是中介找的托!但是看了几次都是相似的场景,他沉默了。最终,他咬碎了牙买了。
我哥买完没过多久,北京房市就逆天了。当时我两个要买房的同事,精神涣散。
想买新房的同事说,她要买不到了,必须要通过其他途径才有希望可能买到。但是她没有途径。
想买二手房的同事说,她要买不成了,天天有人背着大额现金和她抢房,现场加价。房产中介说,不带大额现金就别出来了。但是她不敢冒进。
后来我哥对我说,他给了我一个未来,我给了他一个家。
买了房子后,家,近在咫尺了。但很遗憾,我人生的第一套房,1分钟也没有住过。拿到房子后,我第一时间租出去了。
买得起,住不起。
但我心中的安全感,多了很多。我更加勤奋的工作,公司没有号召,但我的热情远超。
那时候,我经常想做一件事:努力住到自己家,用自己房子的地址给自己开北京暂住证。
03
年,我和我老公经常讨论一个重复话题:
我们的婚房,是一步到位买个3居,还是量力而行先买个2居?
我想买3居。
我的想法单一而强烈:我想要一个能住下未来一家四口、能随时欢迎双方老人小住的家,一个能永远自住、永远不要搬家的家。
我老公想买2居。
他的想法实际而长远:2居几年之内一定够住,未来我们也一定有能力越住越大。生活永远不会那么完美,更不能因为买房牺牲了生活质量。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人生的重心不能只为了房子。有更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等着我们。
在谁也说服不了谁的讨论中,我们绕着北京环线全城大看房。
一开始,北京的房产中介比较闲,2居、3居一起带着看,连二者的带看套数都比较平均,小心呵护着不知道谁能做主,目前还在新婚瞬间会不会散伙的我们。
新房销售更是大气,争相给打折,一家比一家折扣低。
这样过了漫长的几个月,有一天,天变了。中介不怎么给我们打电话了,销售对我们爱答不理了。
我给中介打电话,中介说,之前带你们看的房都卖了。新上的房报价涨了几十万了。
我给销售打电话,销售说,折扣不要再想了。房子卖完了。即将要卖的3栋楼没有其他途径你们也买不到了。无论什么户型。
我老公嗤之一笑:低端策略!新房那种鸟不拉屎的偏远地方,3栋楼怎么算也有上千套房,就没了?以为都没读过书,哄3岁孩子呢。
但亲历过曾经癫狂房市的我,真的很相信。我知道,二手房买不起了。唯一的机会,就是远郊新房。
我也没空搭理我老公,一边常去相对不错的新房售楼处,一边挂出我人生的第一套房出售。
最终,我们买到了一个3居顶层新房。不是我老公妥协了,而是所有小户型都被有其他途径的人抢光了。没有途径的我们,唯一的机会就是顶层大户型。
不管怎么说,我终于努力住到自己家,能用自己房子的地址给自己开北京暂住证了。我的两个孩子先后在这里出生,我们在这里度过了非常愉快而幸福的时光。
我的“远大新”家,户型通透,动静结合,飘窗落地,一室盎然。小区人车分流,水系发达,树木繁茂,小草葱葱,花香郁郁。孩子们雀跃的嬉闹玩耍,年轻人恣意的推门蹭饭。
我本以为,我会一直住在这里,直到老眼昏花头发花白,和我同样老去的邻居们,一起颤巍巍拿出小凳子,坐在小区晒太阳,聊孙子,话家常。
但这样的时光,只有短短6年。我们北京家的下一站,不是我老公当年豪言的越住越大,也不是我梦幻的永远不搬家。从“远大新”到“老破小”,家离儿时的梦想远了,但离新生的梦想近了。
04
我在“远大新”住了几年后,慢慢的,当年一起入住的邻居越来越少,孩子的玩伴也一个个搬走了。
有一天,我对门的小姑娘也要卖房了。她卖房的原因是她快结婚了。备孕之前,先提前规划为孩子买学区房。
婚房=学区房。
出生落户=更稳稳上顶级牛校。
我又去问了那些搬走的邻居,他们绝大多数也搬到了学区房。她们的新家,大小稳定在60平米左右。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邻居的新家,一家人吃饭要轮流吃,吃完饭一推门就到了大马路,路边是满满人间烟火的菜摊,菜摊挨着年代久远持续使用的公共厕所。
但无论如何,它们都是高贵的学区房。
这位妈妈语重心长提醒我:千万不要太沉迷“远大新”,尽早挪“老破小”蜗居吧。现在看不上“老破小”,以后万一孩子进不了好学校,住马厩你都觉得比“远大新”香。
坦白说,我觉得太夸张。但在做了一番调研后,我还是决定,我要换学区房。
我是教育的极大受益者,教育改变了我人生轨迹,给了我崭新未来。教育让我有了最原始的安全感,让我过上了梦想的生活,馈与了我童年缺失的满满安全感的家。
如果要让我的家再多一重安全感,我希望是回溯教育的本原安全感。这种教育的本原安全感,在我当了妈妈有了孩子后,潜意识里早已枝繁叶茂,可以覆盖掉一切小我的居住安全感。
因为我的安全感,更多的是庇护孩子的安全感。
历经年买房,我老公在买房这件事上已经终身不想有参与权。但他很认真的问了我2个问题:
1、在大北京,没有学区房的普通学校,能比老家山区的学校教育弱吗?
2、如果牺牲居住、重金购买学区房,但孩子没有实现与期望相匹配的成绩,你会去疯狂鸡娃吗?
我不知道我老家的母校和北京的学校怎么比。硬件上,我的母校没法和北京比。但在内核上,我认为我的母校无与伦比,因为它在它的圈层范围内,提供着最好的教育,没有之一。
我小时候似乎没有学区房,但是我的爸爸、我的哥哥尽他们最大的能力,奋力托举,让我在我们的圈层内,接受到了更好的教育。所以,他们我搭建了顶级学区房,而且高屋建瓴,风景独好。
如果有可能,我也希望奋力托举,让我的孩子在北京圈层内,受到更好的教育。
更好的教育是什么?在北京,它可能是一种优质应试上升通道,但更多的是纯正的、优质的、全面的素质教育。是环境、是人文、是素养,是包罗万象。
成绩,只是重要的一个方面。能买学区房,说明我在重视教育,不盲目佛系,但也不会鼠目寸光,因为鸡娃而鸡娃。
因为在这方面,我的爸爸、我的哥哥给我打了一个很好的样。他们给了我接受更好教育的条件,但是如何接受、路怎么走,我的未来一直是我自己决定,他们从未干涉。
普通学校或许不比牛校弱,也有很好的出路。普通学校未来也可能全面赶超、碾压牛校。但这需要时间,是个概率。概率可能五五,可能九一,但放在我的孩子身上,它只会是零,或者是一。身为普通家长,我只想有安全感。
换学区房的过程很顺利。正如你们所看到的,现在我是北京学区房妈妈。
当年,我在茅草土房里享受着最奢侈的教育,现在,我的孩子在老破小里憧憬着最奢侈的教育。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
最近,多校划片,北京妈妈问我,国家鼓励均衡教育,打击遏制学区房,你怎么看?
我说:我支持国家宏观调控,但学区房依然是我心中普通人享受最好教育的公平途径之一。公平无绝对,最好的定义无相同,人人都该有自主选择更好教育的权利。
end
喜欢这篇内容?
欢迎点击下方卡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