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故事满族的风俗习惯

白癜风专科诊疗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唯一认证满族推荐   满族人祭祖先和天地神佛的传统源远流长。农村满族人又因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他们在祭奠形式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满族人的供祖   满族人对祖宗非常尊敬,称祖宗叫“祖上”,祖宗板叫“位板”,供祖叫“立位”,祖宗板因年久更新叫“换位”。祭祖时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日子过得比较兴旺的满族人,都立位。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日子旺,敬祖上,狗大孩子胖。”   位板是两块长方形的木板,长二尺许,约八寸宽,三面装板刻花。满族人以西为大,位板供在西墙上,西炕不准坐人。每个位板前面刻四个字,南边位板上刻“蒸尝百世”,北边位板上刻:“俎豆千秋”(这八个字是“诗经”所载,表示子孙万代不断祭祖)。位板前摆香碟,木制,四寸见方,二寸高,上刻趟槽,正面刻莲花。南边位板摆三个香碟,北边位板摆四个香碟,供七个。

这种摆法表明我们是长白山七道沟人。我屯赵家摆六个香碟,说明赵家是六道沟人。洪家摆一个香碟,就表明洪家是一道沟人{1}。我见到洪家板位前贴一张黄满洲彩(黄挂钱),这是他们头道沟人供祖的规矩。

我家两个位板,南边位板比北边位板高一寸,香碟完全刷黄油。立位时,木匠做位板等祭器,都必须用吉星尺排尺寸,长短尺寸一定要赶上尺上的“吉星”。   供祖烧达子香{2},不用一般香。达子香别名“满山红”,每到春季开花最早,先开花,后长叶,开花时清香扑鼻。这种植物在依兰县满山都是。烧达子香时把香碟由位板上请下来,碟内放上净灰,然后将达子香连叶带枝轧成香面,放在槽点燃。点燃达子香叫描香,先放净灰是为防止燃烧香碟。   两个位板中间靠下的位置贴一张大红纸{3}写的“福”字,“福”字下边贴一张“素洋房”。“素洋房”是用蓝色、黑色加白粉色画的一张画,上有一片松林,远处有山,近处有水,前边一道小桥,桥下还有莲花,松林边是几所房子。因是索画,就叫“素洋房”。   祖上忌孝服,穿孝服的人不准进祖堂,如果进去要把孝服剪掉一块,表示这身孝服已经作废。如果本族人家办丧事,必须把祖上用幔帐遮上。   (二)满族人的祭祖祭祖使用的祭器一般是:地桌一张(长方形)摆件子用。槽盆一个(长方形),需能放下一口一百八十斤重的猪,槽盆放在地桌上。炕桌二张(长方形),供粘糕用。小方盘二块,摆件子端肉用。圆木盘八块,供粘糕用。幔帐架一个,青,黄布各一块,每块三尺。索仑杆子{4}一根,九尺高,上安旗斗一个。小瓷坛子一个,装米酒用。酒壶一把,拿猪用。供碟五块,祭乌鸦用。   祭祖是请祖宗吃筵席,也叫使唤猪,一般是十月间收成以后办。此外,因病许愿也办,不管病好不好都要还愿,说这是“张口愿”“闭口还”。祭祖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一般都是本家的猪崽,要完全黑毛的,两个公猪、一个母猪。

阉后用专人喂这三口猪,不许打骂。使唤猪还不许杀,要用钎子钎(即用钢钎插入猪气嗓,把猪憋死,退毛时不吹气)。到了冬季,猪养肥了,场院收拾利索了,便通知远近家族,定个日子,欢聚一堂,庆祝丰收。   每当这时,儿孙们都怀念起先人,喜庆丰收先敬祖上。于是,男女老少,人人动手,开始准备祭祖。老太太挑云豆,青年妇女淘大黄米。米酒(即黄洒,又叫“米儿酒”)早已酿成。

男人们有的穿蒸粘糕用的帘子,有的搓绑绪绳。祭祖期间,不许抽烟喝酒,不许吵闹和说闲话,要听老人们讲祭祖的“揆程”{5}(满语,即规矩)。如,轧好的黄米面,烀好的云豆,要放在西炕上,搓绳、穿帘子的必须跪一条腿,这都是传下来的揆程。   祭祖的第一天,天不亮女的就起来,撒面蒸粘糕,东方放亮就蒸好了。两张炕桌摆在两炕上,立上幔帐杆,白天挂上黄幔帐,摆上七个香碟,升上达子香,由专人看管粘糕锅。先起出四块粘糕放在方盘内,由左向右依次放在北面桌上四个圆盘内供好。再起四块粘糕,由右向左放在南桌四个圆盘里。

癸品齐了,全体跪下开始奠酒。由主人向祖上满三盅米酒。管祭祖的司仪{6}人喊磕头,一共磕七个头。行完礼开始吃粘糕,南北炕都不铺炕席,不使筷于用秫秸棍。这时如有过路人进屋可以随便吃,说这是罕王(努尔哈赤)当年在山里挖“棒槌”时留下的规矩。   吃过粘糕开始拿猪(不许说抓猪或杀猪,要说拿猪或使唤猪)。拿猪人到猪圈将猪绑好,抬回来放在祖前。这第一口猪(已阉的公猪)是祭祖的。先用酒壶拴上丈绳系到井内取无根水(不落地的水)。

全体跪下,主祭人手拿酒盅,另一人持酒壶往盅内倒水,然后由主人把这水倒进猪的左耳朵眼内,几时猪耳朵扑棱了,拿猪人喊一声“嗻!”就是祖宗领牲了,祖宗受礼了。这时,全体磕七个头,开始钎猪。退毛后卸成大块,这叫件子。再上锅煮七成熟,才能摆件子。

摆件子时,祖前放地桌,上面放好槽盆,用小方盘往屋内端件子肉。由把锅的给拿,按次序向槽盆内摆,摆成的件子必须成一个全猪趴卧在槽盆内,猪背上盖花手巾,主人奠酒跪拜。

稍事休息,撤掉供肉,家人分坐两炕吃老虎肉(不说吃猪肉)、小米饭,肉蘸咸盐汤吃。吃成菜和吃粘糕一样,不使筷子,就地吃也行,这样就好象罕王放山挖“棒槌”吃老虎肉的情景。过往行人向祖上磕头后,上炕随便吃,没有人阻挡。

吃完肉正是歇晌,人们喝着开水,由老人讲祭祖的一些规矩。孩子们都愿意听佛头妈妈{7}的故事,有的青年人还要学祭祀歌{8}和满人结婚念的阿蜡布密歌{9}。这时,无论谁都特别注意规矩礼貌。

休息一气儿后,便准备拿第二口猪了。第二口猪(阉了的母猪)是祭佛头妈妈的。这口猪卸后煮好也摆件子,放在槽盆里,供在南边位板前。因为是晚间,挂着青幔子。在祭祀时,与前不同的地方是往猪右耳朵眼倒水。摆完件子已是掌灯时分,主祭人发话熄灯,遮上窗户,人们都摸黑在地下跪着,北边留出一条道。祖前桌上放块肉,旁边放一把菜刀。由主妇拜祖,她起来之后轻手蹑脚地把肉拿走,走时还故意把刀动一下,出个响动。

主祭人听主妇走到门外后,便召唤点灯。选时,屋里的人鸦雀无声地磕过头,行过礼,便开始煮肉,大家等待吃“背灯肉”。吃肉时又熄灯,摸着黑吃。为什么祭佛头妈妈摸黑吃“背灯肉”呢?据老人讲,佛头妈妈临亡时赤身露体,是被乱箭射死的,祭祀时就不能点灯了。同时,这也表示后人对她的哀悼。(三)满族人祭天地第二天早晨起来,立索仑杆子,吃“小人饭”{10}。有头天剩下的肉和饭,屋内屋外熬两锅粥,名叫小人饭。分两帮吃,粥可以交换着吃,屋里的盛一盆放到屋外,屋外的也盛一盆放到屋里,吃饭的人不许乱窜。吃过早饭,该杀第三口猪了。选口猪是祭天地和诸神的,是阉了的公猪。杀这口猪与订前不同,是在院内改用刀杀,剥完皮用火燎猪皮,和平时杀猪一样。燎猪皮的场面是很热闹的,大伙用钩子钩着燎,燎完把猪皮刮干净和猪肉一块煮。

杀猪时,老年人可以喝酒、抽烟,吃白肉血肠,但年轻人还不准喝酒。在索伦杆后面摆上地桌,上边摆五个碟装五谷粮,祭乌鸦念祭歌,撤五谷粮,磕三个头。当祭歌念到“乌二尖拨”{11}时开始杀猪,煮肉吃肉。供碟里的猪肝下水,都归念歌人受用。吃完猪肉送猪骨头。先剪一些纸钱,然后把猪骨头埋在西南方,把纸钱烧掉,祭天地便告完毕。满族人信佛,平时供菩萨{12},过旧历年供金九佛,供佛前供猪头、鸡、鱼,猪头鼻子眼插葱,鸡嘴里叼大枣,佛前还供“疏”{13},(是大庙送的),三摞大馒头,每摞五个。蒸馒头时得蒸十六个,留一个压锅的。灶王爷供枣山,每个神前供两块方粘糕。大门贴门神、神荼、郁垒{14}。供的菩萨是南海大士,贴黄纸对子,上联是“白莲台上逍遥主”,下联是“紫竹林中自在仙”,横批“慈航善渡”。(四)关于祭佛头妈妈的故事传说明代有个李总兵{15},一天晚上李总兵洗脚,一个名叫罕头的茶童给他打了洗脚水,看着他洗脚。罕头发现总兵脚心有三颗红痦子,便说:“大人脚心长红痦子呢!”总兵说:“我全靠这三颗红痦子了,它是主贵的,要不就当总兵了。”罕头说:“我这左脚心有七颗红痦子。”总兵一听便着急地问:“这时真的吗?你脱下袜子我看看!”罕头脱下袜子,果然左脚心上有七颗红痦子。

总兵一看贼心不禁又惊又喜,心想:“钦天监观星象,说出了真龙天子,想不到这个真龙天子竟会落在我家。明日进朝见驾,把罕头一交,这一功可就不小啊!”想到此便回房中,高高兴地对小老婆说:“到处抓真龙天子,没想到竟落在我家了!”小老婆问:“是谁?”总兵说:“是罕头。”小老婆又问:“你怎么知道是他?”总兵说:“他脚心有七颗红痞子为证,是紫微星,将来一定当皇上。“那可怎么办呢?”小老婆装作替总兵想办法。“明天早晨上朝见驾,把他抓去砍了头,我这大功就告成了!”说完就上床睡了。

第二天,总兵起早走了。他的小老婆急忙到书房唤醒罕头,告诉他事情的经过,让他赶紧跑。罕头胆小一个人不敢跑,小老婆又找来比罕头大两岁的茶童王镐,叫他俩一起跑,并命人急速备上大青、二青两匹马,催他们快跑。两个茶童长相差不多,平素又挺要好,便一起逃跑了。

李总兵下朝回来,发现罕头没了,知道准是小老婆放他走了,便不容分说把小老婆剥去衣服,挂到百尺高杆上,用乱箭射死。随后,领人马去追罕头。王镐和罕头听到后边有声音,知道追兵赶上来了。王镐一看不好,心想这样下去谁也跑不了,不如想个救罕头的办法。于是,他急忙和罕头换了衣服和马匹,让罕头赶紧跑。他在后边走另一条岔道慢慢跑,李总兵撵上一看才知是王镐,这时罕头已经没影了。

李总兵带领人马继续上路追赶,可这时已日落西山了。罕头一看,后边追兵又撵上来,他已经跑得人困马乏。正当此时,一群乌鸦飞起来,遮天盖地地将他围起来。总兵一看是一群乌鸦,而且天已经黑了,便领人马回去了。危险过去了,乌鸦也散开了。

这时,罕头面前忽然刮起一阵旋风,并听到如泣如诉的话音:“我死的真惨啊!把你放走后,总兵回来不容分说,就把我剥去衣服,挂上高杆,一阵乱箭将我射死,我死得好苦呀!”罕头说:“我明白了,日后我如果得席位,就封你为佛头上的妈妈。”这就足满族人祭神、吃背灯肉的由来。所以,满族人祭祖时常说,先祭王镐,后祭亡灵。而且,满族人不准打乌鸦,祭祖时祭乌鸦,就是因为乌鸦救驾有功。二、满族人的婚丧嫁娶满族人对婚丧嫁娶非常重视,不分家境贫富,都要做不同程度的准备和操办,有许多规矩和礼仪,已形成常习。(一)嫁娶满族人在婚姻上的一般规矩:l、女人比男人大四岁最适宜,即或大不了叫岁,也要女人大些。但女人比男人大一岁不能联姻,说“女大一不是妻{16}”;2、男女双方必须“对命”,按阴阳五行,两命相生才能配偶;3、男女双方要“对属相”,相剋者不能成婚;4、必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婚姻要受层层封建束缚,根本没有自由可言。从订婚到结婚,讲究仪式,具有本民族的特点。订婚。首先讲彩礼。一般要“双猪双酒”,即两口肥猪、两坛好酒(每坛五十斤),大布若干对、小布若干对(一对两匹),棉花若干斤,成衣多少件,绸缎由女方选择。首饰有金耳环、银镯子(有钱人家也有给金镯子的)、扁方、挑盘(京头两边的穗子,是银质的)、正面(盖额头顶上的蝴蝶、蜻蜒等装饰),簪子(有柳叶的、兰花的,还有梅、牡、菊、莲的,等等)、怀牌子、搬指、戒指、银三件、荷包系、银色绦子,还有官粉、胭脂、缎带、绢花,绒花,腊花.明缉脸的袜子和厚木头底鞋{17}等等。彩礼多少,在于媒人争讲。彩礼讲妥,先过小礼。过小礼也叫“换盅”,还叫“会亲家”,是男方请至亲好友去女方家相会,姑娘给装烟。姑娘用翠嘴大烟袋装烟,要大大方方,不要羞羞答答,如果女方不大方,就笑话她妈妈平时教导不好。装完烟男方要给装烟钱,还可以装二遍烟叫“四烟”,再赏钱。

这天,男方要过一口猪、一坛酒和布匹等。女方家要成席招待亲友,筵席一定要丰盛。男方对厨房要赏钱,赏的越多越体面。过小礼新姑爷可去可不去,如果去得向女方家拜祖,还得去个陪姑爷。女方家得给新姑爷压腰钱,并送给“腰褡”。这个腰褡很讲究,有盘丝的,有串珠的,绣着花,能显示出女方针线活计的水平。过大礼,就是裁新媳妇坐轿穿的红棉袄、红棉裤。要请一位夫妻双全儿女满堂的老太太(叫全科人,娶亲时做娶亲奶奶)给开剪。这套衣服剪裁得相当肥大,就是三伏天过门也得穿这套衣服。

这天,彩礼全部送齐,并要准备一份厚礼,娶亲奶奶带一个花匣子,内装官粉、胭脂、头绳等新媳妇头上用的东西,里边还装着庚帖两张,送女方一张,男方留一张。庚帖上写着男女双方生辰年龄和属相命相,以及上轿、拜天地的时辰等。这时,男方家使开始给亲友送请帖。婚礼一般都操办三天。第一天,把帮忙的亲友都请来,杀猪办席。大门西边搭个喇叭棚子,晚饭前开始吹喇叭,这叫“响棚”。在城市用现成的轿,农村自己扎轿车,即用秫秸扎个小栅,绑在车厢上,用花毯子围好,前面挂个包袱皮当轿帘。两边斜缝十字花宽腿带,前面挂一面圆铜镜。这个轿车满族与汉族有区别,满人不用轿顶,汉人有轿顶。在这一天,婚礼的一切准备工作都要就绪。第二天,走轿。吃完上马席,新姑爷上马,陪姑爷相陪。新姑爷披红,穿朝服,朝靴,戴红缨帽,梳大头辫,编三打金蝉头绳。有“对子马”,一般是十二个(不定数)。前面一对旗,一对锣,一对纱灯,两个夹红毡的,两个放_三音枪的,随后是喇叭号筒,吹《状元游街》。

大骡子车七套马,马辔头拴红布,前三套骡子戴八里钟叮当响,辕马带串铃哗哗响,大车底下拴一对大咕咚车一动铁筒和一个木棒不停地咕咚咕咚响。车上坐娶亲奶奶和娶亲人等。后边是轿车,轿里坐一个压轿的小男孩。

新姑爷到亲友家“拜庄”,也叫“谢针线”,就是对亲朋邻里帮忙致谢。如果新姑爷是读书人,还得先拜圣人和老师。亲友们给新姑爷披红或压腰钱。先三后四的锣声,乒乒乓乓的鞭炮声,放三音枪的咚咚声交织错杂,人们一听就知道是拜庄的来了。第三天是正日子,要举行结婚典礼。据老人讲,满族人以前有两个正日子,头一天拜完天地,新郎新妇要在窗下搭的棚子里住一宿,第二天才准新媳妇下地。这个规矩在娶我伯母时还实行过。后经我曾祖母一再反对,才在我家废除了。日出卯时,全体娶亲人把新媳妇在喜庆声中娶进门来。这天,女方迎亲一定要严格掌握时间,新姑爷进院内,小舅子牵马行礼迎接,到客室招待茶水和果品,拜祖披红。娶亲奶奶和送亲奶奶给新娘穿红棉袄红棉裤,挽抓髻,戴红绒花、扎红绒绳。新娘要拜祖。给父母磕头告别。

然后,由亲人抱轿,即由亲哥哥或叔叔把新人用被包头裹身(不见天日)抱着送入轿车内。上轿后,脱去旧鞋,穿上踩堂鞋(不带娘家尘土),在新人穿戴时,喇叭吹各种小调小曲,十分悦耳。

娶亲人或代东差不多都是事中人,他们一方面要给鼓乐手多弄几个钱,一方面也要听听到底会多少曲子。好事的人们一会说新人要听“状元游街”,一会又说要听《梅花三弄》、《将军令》、《满堂红》,等等。新人正在梳妆打扮,打灯笼的人举着红烛。窗下两面锣先三后四咣咣一个劲地敲,小喇叭越吹越响。高升炮一个接着一个放,充满着农村结婚的乐趣。新人上轿后,鼓乐喧天来到男家。男家大门挂红,各门都贴对联挂红,尤其是尉房一定得挂红,并且把菜刀砍在菜墩上不动,据说新媳妇是红鸾星,怕刀伤着。院内放地桌摆上全供、供器等。

新姑爷先进洞房坐福,新媳妇坐在轿里。老婆婆往轿车里送一盆炭火,让新媳妇烤烤,说是火炭红的日子,老婆婆还得送进一碗红糖水,叫媳妇喝,说是嘴甜能常叫妈。还要叫新媳妇在轿上憋憋性,说这样脾气好。

新媳妇下轿忌属相,该躲的要躲开,下轿时新媳妇兜一把斧子,说是一福压百祸。拜堂时,新人面向北拜天地,天地桌上摆一个斗装着高粱,斗内插一杆秤,前面立个圆铜镜子,两人踩若红毡到房门站下。新郎手拿秤杆轻轻地把新娘的盖头挑下来,甩在房上,这时一对新婚夫妇才得见面。

房门左右立两口铡刀,刀把朝上用红纸缠着,门东西还立着两块木炭,也用红纸缠着,叫“将军炭”,还有个空鞍叉子骑在门坎上。这时,新娘肩上搭着两串青铜钱迈过马鞍子,夫妇双双脚踏红毡入洞房。

走入洞房后,新娘踏高粮口袋上炕,这叫步步登高;炕上摆着一桌酒菜,夫妻换盅合卺,还得吃子孙饺子长寿面。这些事由娶送亲两个奶奶办理。

这时,亲朋到来,开始坐下马席,坐完席,新娘在鼓乐声巾开始梳妆,脱去红棉袄红棉裤,换上新装。新娘子梳京头{18},满头首饰,头顶戴正面,两边是带穗的挑盘,佩戴金耳环、银镯子、怀牌子等各种首饰,身穿披肩,绣花罗裙,脚穿木底鞋。新媳妇下地要小叔子拉一把,说:“小叔子拉一把,又有骡子又有马。”新媳妇下地后,先拜祖,拜灶王爷、拜公婆。然后,分大小辈接头认亲。炕上放桌子摆洒菜,新亲按辈坐在炕里,新郎新妇在地下站立。在音乐声中,执事人招呼磕头,每介绍一位长辈亲人,都给礼品,有拿首饰的,有给钱的,放在桌子上的盘里。执事人招呼某某亲友接头,礼品都由陪姑爷递到帐桌上报帐。认亲完毕开正席。正席每上一个碟或上一个碗,喇叭都得吹一番,这叫喇叭报席。上头一个热碟时,东家敬酒,新姑爷拜席,新媳妇满酒请安。东家让酒时,到能喝酒的人跟前双手举酒碗,必须敬一碗才走。

新姑爷拜席时,执事人必事要问:是按桌磕头还是按人磕头?必定有人说,一礼吧!这就是南炕磕三个头,北炕磕三个头,坐席人一般是从炕上站起来。新媳妇满酒请安必须从厨房开始,这是规矩。席间,窗下鼓乐喧天,地下人来人往,纷纷找自己的老人告席,女的敬酒,男的请安,热闹非常。开完正席,新亲到大门外,男的在地下站着,女的上车。由执事人介绍,新姑爷按新亲辈数请安,新亲向男家行礼告别。新亲走后,鼓乐也打发走了。当屯人坐二席,客多也可能坐三席。还有一顿酬席,在当天晚上或第二天,酬谢帮忙的人。晚间洞房花烛,另有一番景象,特别是小叔子对新嫂千开玩笑,更是热闹。洞房是一夜不熄灯。结完婚还有很多规矩。三天后,嫂子领新媳妇备家装烟。新媳妇还得“晾箱”,把自己做的枕头顶和鞋袜摆出来.妇女们都来鉴赏品评。晾完箱,由婆婆支配给姑家、姨家送礼,这叫“散箱”。第三天,新媳妇领女婿“回门”。新媳妇过门一个月,必定要回娘家住一个月,这叫“住对月”。回婆家时,要带回一百个馒头,越大越白越体面。(二)殡葬满族人对丧事是很重视的,稍富裕的人家,年过五十的老人就要做后事准备。一是准备寿木。多用松木材料,要起脊{19},有的还做个风火轮,插在棺材头上,满人称这样的寿木叫“达子荷包”{20},二是准备寿衣。

有功名的穿官服、戴顶子,一般人穿长袍马褂。不穿皮,不穿缎,有的衣服不带领子。比较讲究的人家,女人寿衣多是七件,鞋底必须扎莲花,说是“女踩莲,辈辈贤”。人若故去要办的事更多,而且有很多规矩,下面谈谈殡葬全过程。人临危时,首先把两个位板用幔帐蒙上,祖上忌孝。老人咽气,孝子指路,口喊三声:“西南大路,光明大道!”给亡人嘴里放“含口钱”,心口压一个米碟,穿好寿衣。如有上辈人,入殓时走窗户,不许走门,尸体用毯子遮住不见阳光,忌属相。何时入殓、出殡、入土,等等,全由阴阳先生定。扬幡开吊。院内高挂红幡{21},幡用“小月红布”做成,剪成三条,中间宽,两边窄,下边缝上青布,有手掌一样的幡爪子。中间的布,下面剪开,幡顶上用自布叠成三角形挑在空中,整个幡呈人形。灵前穿孝举哀。孝子孝妇,身穿重孝,其余男女都扎孝带。老年夫妻老头可以扎孝带,随灵脱去。扬幡开吊笫一天,孝子孝妇守灵,以膝为足,见吊祭者必拜。一般停灵三天。满族人不报庙,在出殡前一天晚上给亡人进“盘缠”。穿孝的男女成人都扛钱褡子,内装金银锞子,褡于上写“川流不息”四个字。帮忙的人搀着孝子孝妇,鼓乐吹打,鸣放鞭炮,来到土地庙外。不进庙,在外边把“扎彩”摆好,车、马、人得开光。姑娘拍着老牛背念一套喀:“老牛老牛你听说,我妈一辈子儿女多,老妈脏水你得喝。”

孝子进庙内烧香、上供后走到庙外,表示亡人在庙内做客完毕,要上车了。将孝子从灵前背来的灵牌放进扎彩车内,钱褡子也都装入这个车中。然后,车、马、人面向西南,孝子孝妇及送盘缠的人也面向西南跪下,上供烧香奠酒,亡人西方接引升天。这时,阴阳先生高声念路引,奠读完了东家赏钱,焚烧扎彩、纸钱,全体送行叩拜,鼓乐鞭炮齐鸣,哭声震地、孝子嚎啕大动。辞灵。孝子孝妇在灵棚内全部跪下,灵前摆祭品,所有帮忙人都奠酒辞灵,所有亲友都按辈数奠酒辞灵,孝子孝妇一一回拜。回拜完毕开始家祭,烧大纸。辞灵后,夜间不断烧纸,鸡叫时姑娘烧鸡鸣纸,烧完鸣锣,准备出殡。出殡。先开棺给尸体开光,孝子拿新棉花沾净水给亡人擦五官和心窝,亲友们向遗体告别,然后煞扣起灵。大红布幡在前引路,孝子打灵头幡,阴阳先生随后撒买路钱{22}。杠头大喊一声起灵,鞭炮齐响,大喇叭呜呜吹,大铁筒号嘟嘟悲鸣,杠头压着步慢慢行走。一路上,孝子们多次停下,回头向抬杠人磕头,一直到坟地。到坟茔灵一落地,大红幡就被众人你争我夺撕扯零碎,抢一块回家给小孩做点什么东西,说这样小孩好养活。孝子到框子(墓穴)内横打两条土龙(土垅),四角放四个馒头,阴阳先生用罗盘拉向口,按时辰入土。纸灰放在灵头,灵前油灯放在灯窝里,孝子先埋土,随后大家埋土,孝男孝女跪下,在哭声中埋好,摆供奠酒烧纸,全体亲友磕头拜别。下葬回来到孝子家门口,每人拿镜子照一照,吃一块小馒头,在门口的洗脸盆里洗洗手。阴阳先生在屋内贴符念咒,撒五谷粮“净宅”。然后放“回灵席”,孝子们拜席磕头,给先人免罪。席散时,孝子们到犬门外向送殡人磕头。晚间,家族至亲到孝子家“坐夜”,即在地下铺草坐一会。孝子还要到坟上进火,抱些柴禾在坟前点燃,给亡人送火伴。还要在窗台上放一碗净水,说是亡人回来喝的水。圆坟、烧土和守孝。三天圆坟,亲人到坟茔地,把坟修成圆形,还要上供烧纸。七天上坟祭祀烧纸,是烧“头七”,“二七”,“三七”依次排列,每到七天都去烧纸祭祀,共七次。烧七的日子若碰上“七”,就不烧。其中“四七”、“六七”由姑娘负责烧。孝子孝妇百天脱孝,三年吃索食,穿素衣,不贴画,不封门,以尽孝道。三、满族人的规矩、礼节与日常生活习惯几百年来,山于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的影响,形成了满族特有的风俗习惯。他们劳动勤奋,生活乐观,但又注重礼节,讲究排场。(一)规矩与礼节立规矩。吃饭的时候,老人坐在炕里屹,几个媳妇都在地下站立侍候。给老人盛饭碗不能满,盛满不尊敬。另有折碗,老人每吃一碗,由媳妇轮流折。老人吃完饭,媳妇端上漱口水,水要温的。漱过口,再给装上一袋烟。待客也是如此此。待客。来了客人要装烟倒水,如客人陌生人,要站在一边,等老人寒喧后说声“回屋去吧”,老人给作介绍,媳妇又请了安,才能离开媳妇睡觉前要到公婆屋里装烟倒水,问寒问暖,等婆婆发了话,才能回到自己房中。男人外出前,必须到老人房中讲明白,方可出去。回来时,要到老人房中回话。男子平时在晚间休息前,也得到老人房中谈家务。妇女外出临走时,必须给老人装烟倒水。走时要到大门外上车,走车途中遇到老人,要口头道歉,说我不能下车行礼,请老人谅解。外出回来时,也要在大门外下车。老人外出回来,如果手中拿着东西,晚辈人看见必须接过来。满族人长幼有序,以张为尊,弟弟在哥哥面前也得规规矩矩。父子不能同席,婆媳也不能在一桌吃饭。外出作客,上第一个菜时,儿子要到老人席前请安,儿媳要到老人席前满酒。这叫告席。小辈人给亲友家送亲,临走时要口头告辞。赴宴归来,要向老人“道偏”,说“偏了您的酒了”拜年。给父母拜年必须等到父母给祖父祖母拜完年,否则父母不受礼。拜年时,男人磕响头,女人下跪不磕头,用右手摸三下鬓角。对亲友家的老人,三天不见,见面时口头问好;五天不见,见面时请安,先请安后说话。男干请安叫“打千”,左腿向前跨出微屈,右腿弯屈,右手指向下方,左手扶腿上。口里请安。女子请安叫“万福”,双手在右侧腰前,一上一叠起,上下移动,身体前伏,略有鞠躬姿势。近亲来作客,互相行礼后,必须问候老人好,孩子强壮。给亲友通信,不能忘记问候老人。一般家中来客,妇女回避。如果远方至亲来到,必须唤出妻子,说明亲朋关系,行礼问安。这叫出妻献子。(二)日常生活习惯农村满人一般住草房,忙牛顶架七道檩子。如果用好红松盖房子,必须有二柁,五檩五臼,柱脚下垫柱脚石,房顶苫羊草,也有苫苇子的。垒墙用土坯,有的卧拉合辫。盖房子在正脊中檩贴阴阳鱼,画八卦,斜着贴“太公在此,诸神让位”。上粱中间挂两根红筷子、三个太平钱和一块红布。正房西间用木板隔扇,满语叫排栅子{23},能卸下来,祭祖时打开。炕中间有间壁,叫暧隔,血叫倒闸,也可以打开。满人以西为大,老人住屋。屋子里南北搭对面炕,炕边挂幔帐,晚间睡觉叫放幔帐。碾子,磨一定要安在西厢房。磨为青龙,碾为白虎。马圈里有五个罗汉木,横串三道马杆子。多数马圈都有个石猴子卡在门上边,说是为了太平。马槽顺南北方向安,说马吃东西,不吃南北。猪为黑煞神,猪圈放在西南角。满人平日吃小米饭、苞米面干粮(锅贴)、苞米馇子、稷子米饭和豆芽菜(黄豆芽或绿豆芽)。桌上经常摆咸菜碟(小菜),爱吃大酱。平时吃两顿饭,农忙时吃三顿饭,开铲时吃四顿饭。这时,多吃粘豆包、粘糕,豆面卷子、散壮等。满人讲究的饭菜有生鱼、火锅、白片肉、血肠、酸菜、春饼、饸勒(荞麦面的)、碗坨,还有用苞米面,黄米面、小米面,黄豆面搅的酸茶。年节吃馒头,包饺子。穿的衣服不论长短衫都是左大襟,出门会客喜欢穿长袍马褂,有的在长袍外边套上一通到底的大坎肩,带开禊儿,四大扇。妇女穿旗袍,有时旗袍外面套坎肩。男人特别是车老板,冬天穿靰鞡{24},脖子上围达连绒手巾,腰系大带子,头戴三元貉壳帽子。女子头戴坤秋帽,帽顶有疙瘩,形似官员帽子,脑后有两个飘带。不缠足,穿白布做的明缉脸袜子,木底鞋。有的穿网云子鞋,网云子即用彩线绣上方头图案。衣服袖头镶绦子,袖头里面衬白布袖衬。老太太冬天戴妈护{25},头顶露着鬏,平日多戴脑箍,耳包。男孩子带兜肚,留头顶,梳歪辫,戴手镯。冬天戴四喜帽子,帽上缝一个银质寿星。衣穿十三太保坎肩,肩头缝着一对对的银锔子,多是姑母,姨母送给的。脚穿三道牙靴于。老头有鼻烟壶,银三件(胡梳、抠耳勺,通烟锅针)、大烟袋。满族人抽旱烟,女人尤其嗜好,经常叼大烟袋。男子抽大烟袋的为数较少。满人生男孩挂弓箭,生女孩挂盖帘。小孩枕头用米或荞麦皮装实,讲究把小孩后脑勺睡成扁平形。小孩第一次到亲属家串门,长辈人给挂线,表示祝福。满人不准在索仑杆上拴马,表示对天地的尊敬;不准伤害乌鸦{26},对乌鸦救罕王表示感激;不准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据说,罕王在长白山挖棒槌,有一次因疲劳熟睡过去,正值山中起火。他养的一条黄狗{27}叫他,电叫不醒。于是黄狗便到水沟中,把全身蘸上水,再把罕王周围草地滚湿。罕王得救了,狗也累死了。这就是满人对狗的特殊感情的由来。生活在农村的满人家族,在经济上有大柜和小份子之分,大柜,也叫伙上,指家族集体。全家土地一年生产所得归大柜所有。能劳动的家庭成员都给大柜干活,全家人吃饭由大柜开销。男劳力的靰鞡、帽子由大柜供给,不干活的懒人大柜只供饭。念书的由大柜负责一切学习费用。

做饭的活由妇女轮班干。妇女薅草、间苗的收入,做针线挣的钱,拣地、剥麻杆的收入,归小份子,也叫私房饯。满人最讲“五世同堂”,几辈子不分家,谁闹分家惹众人耻笑。说这是大分小,小分了,众人捧柴火焰高。

(三)节日满族和汉族一样,对春节最重视,庆祝的其它几十节日,也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在庆祝方式上有些地方与汉族不尽相同,具有满族的民族特点。喝腊八粥,关场院门。到了腊月初八,就意昧着一年的生产活动结束,准备欢渡春节。这天,满人吃大黄米熬的腊八粥。饭前,先喂杏树,在每棵杏树杈上都放一块黄米饭。并且撒一锅粘糕,先切一大块,拿到场院去上供。

举行仪式,先把石头磙子立在场院中心,再把杈子、扫帚,扬锨都摆上。将酒倒进石磙脐窝里头,接着就烧香,念一套喀:“杈予、扫帚、磙地王,今年打了万石粮,不但今年年头好,来年还比今年强。”这就叫“吃了场糕,关场院门”。过春节的准备工作从杀年猪开始。杀过年猪,家家户户都淘米、轧面、包饺子。妇女裁制穿戴,给小孩准备过年衣服、鞋袜。姑娘们有的帮母亲纳鞋底、做布袜,有的坐在绦架前织绦子,有的网云子,有的染布。老太太在火盆里烧上土豆、苞米花,领着小孩猜谜语、讲故事、说笑话。男人们随大车外出拉脚去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天要吃饺子,晚上辞灶,给灶王爷上供。供品有用秫秸扎的小马、小鸡,还有一碗水、一碗草料、一碟灶糖,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过了小年,春节准备工作进入高潮。如,打黄千纸,写包袱、蒙皮鼓,煮年肉、杀年鸡、蒸枣花、蒙香斗、写对联等。除夕晚上,就算开始过年了。主要活动是供神、祭祖、跳家神、拜年。除夕前一天祭坟。到坟上供饭、菜、馒头,烧纸钱。除夕傍晚,在十字路口笼一堆火,叫岁火。晚上,用这个火烧包袱{28}。烧包袱回来,给祖宗、老人磕头,辞旧岁。神位前和祖上供馒头、烧达子香、点蜡。屋里柱脚上、门上贴对联,门上还贴门神,箱箱柜柜贴福字,碾子、磨贴对联,井上贴“井泉龙王”,放鞭炮封井,封井后就不准打水了。半夜发神纸接神,在院里燃一堆火,象征日子过得火炭般红。半夜十二点以后,把供的神请到外边放在大桌上,供品也搬到外边桌上,烧香,磕头、放鞭炮。全家人跪在院子里,碾子、磨都活动活动,鸡架也用烧火棍在里边捅几下,说是金鸡满架,接着放鞭炮开井。发过神纸接财神。

这时,送神的人来到门前,一遍一遍地念喜歌:“爽神爽神骡马成群,爽当爽当人财两旺。”小孩子点香接神,燃后给送财神的粮米或钱。接神时,饺子煮好了,煮饺子叫煮元宝汤。

天地、灶王前都供上了饺子。接财神的回来后在院里喊:“财神到家了!”接着,按辈数磕头拜年,长辈给小孩压岁钱。然后,吃饺子。这天晚上,人们尽情地欢乐,家家都这么热闹。大年初一互相拜年,给长辈磕头,互相祝贺。初七是人日子,必须吃面条,拴小腿,小孩好养活。正月十五元宵节,扭秧歌,挂灯。正月二十五龙凤日,添仓打囤。添仓是往仓房里供黄米饭,饭盆上按东、西、南,北、中插五双筷子。打囤是用灰在院里撒个圈,中间放五谷粮,小鸡吃什么粮,预示当年收什么粮。二月二龙抬头。日出前就在炕沿、窗台、锅台后边点插香火熏虫。老太太拿着擀面杖往炕沿上敲着说;“龙抬头、虎抬头,偏偏臭虫不抬头。”这天小孩带着用各种颜色的布块串的龙尾,还要剃头。清明节吃饽饽,在坟头插坟头纸。端午节,人们起大早去甸子采药(艾蒿,百部草等),采回后插在房檐、窗台上,天地、灶王前也放一把。家家扇门前挂用红布和棉花做的大猴子。人们吃鸡蛋和粽子。这天,小猪倌到各家迎猪时,主人们把早准备好的鸡蛋送给小猪倌。猪赶齐了,小猪倌也收了一大兜子鸡蛋。七月十五盂兰盆会。祭坟,上供、烧纸饯。仲秋节。这天晚上要供月,供品除月饼、水果等,还有煮熟的黄豆,是供玉兔的。这天只烧香磕头,不放鞭炮,怕把玉兔吓跑了。立秋。这天一定要吃饽饽抓秋膘。农民喜欢吃苏叶饽饽,是用粘米面包豆馅,外面用苏叶裹上蒸熟的,有一股苏叶香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满族摆香碟的个数不同究竟说明什么,至今还是个谜,东海恰喀拉穆尔察氏亦摆七十香碟,东海伊车满洲郎氏、邰氏摆五个香碟,他们同长白山一道沟至七道沟都没有任何关系。{2}满族叫安春香,达子香是汉族叫法,为贬义词,这里说明了满汉习俗的融合。汉语叫七里香。{3}贴红纸是汉族习俗,满族色尚白,这是受汉族习俗影响的结果。{4}满语为索木,土语称索罗杆子,是天地诸神之祭位。{5}规矩之义。{6}管祭祖的由本家的萨满负责,由萨满唱握车布密(祭祖歌)咒语,然后全家叩头。{7}满语为吉祥奶奶,是保佑全家幸福的神。{8}即握车布密歌。{9}即阿察布密歌。{10}亦称小肉粥。{11}“乌二尘”,义为猪。“拔”,系格助词,义为“把”。即把…。{12}粟末靺鞨时期,就已盛行佛教,辽朝统治时期,满族先民把观音菩萨作为家神供奉。{13}是和尚到各家化缘时送的符的一种,为方形封顶黄纸简,上面印有唵嘛呢叭咪哞佛教的六字真言等。{14}早期满族不供灶王,供火神,满语为火神奶奶。早期满族只有一个门神,为猎神爷爷。灶王及神荼、郁垒皆为汉族习俗对满族的影响。{15}即明朝辽东兵总管李成梁,祖籍高丽,字汝契,高祖英,自朝鲜府内,授铁岭卫指挥佥事,遂家焉。(见明史卷){16}这是汉族习俗。在婚姻习俗里已同汉族习俗大量的融合。{17}厚木底鞋有两种,一种是两厘米厚的前面有跷头的木板制成的鞋底,另一种是宫装木底鞋,即足心是圆形高达五厘米厚的木底鞋。{18}“京头”,即宫装头饰,称为两把头。{19}形状似小房子。{20}皇帝称龙棺,臣子称虎棺,有钱有势的人家亦称虎棺。{21}死人挂红幡,这是满族旧俗。以红为丧,以白为喜。{22}这是汉族习俗,满族原习俗是萨满引路。这说明汉族习俗对满族的影响。{23}满语叫“排插”。{24}这是满语译成汉讲是靴子,是带有很多褶的一种皮革鞋。{25}凡婚后妇女都可以带“妈护”,因为它不太美观,后来只有老太太带,成了老太太的专用帽。{26}乌鸦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吉祥鸟,满洲、赫哲、费雅喀、恰喀拉等少数民族,都有敬乌鸦的习俗,这种习俗同古代的渔猎经济有密切关系。{27}满族及其它北方民族在长期狩猎生活中,是离不开狗的,所以养成了爱狗的习惯。{28}烧包袱是满族故有的习俗。

作者:李克忠来源:黑龙江文史资料第13辑编者按:七十九岁的李克忠老人,是满族镶黄旗人,祖籍吉林长白山七道沟(满族聚居区)。后迁至距双城堡五十华里的李家窝堡,世居二百余载。术文是老人依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记述的。但据我省满语研究所有关专家的考证,李克忠老人叙述的这些满族习俗,有的是汉族习俗,这说明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满、汉习俗间的逐步融合,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满族的风俗及其演变,我们特请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穆晔骏同志为这篇史料加了注释。现在,我们将这篇史料奉献读者,供有关方面研究、参考。

后裔

推荐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zjjy/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