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常见病虫害之细菌性溃疡病,如何防治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番茄生产中极具有毁灭性危害的细菌性维管束病害,在番茄植株的整个生长时期均可发生,病症具有蔓延迅速、危害严重、防治困难、呈现逐年加重等特点。而且在某些症状上与灰霉病、病毒病、蓟马危害比较相似,如果判断错误,用药不当往往形成较大的损失,可达25-75%。今天我们就来详细谈一下它的危害特征及防治办法。

危害症状: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俗称鸡眼斑,在西红柿幼苗期至结果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西红柿的叶片、茎秆、和果实。主要症状表现为:叶片坏死、茎秆开裂、溃疡、植株整株枯死等。

症状一:

植株发生全株性失水萎蔫、枯萎,随病情发展,维管束逐渐变褐坏死、植株茎秆开裂,呈溃疡状。

形成原因:

该症状主要是病原菌通过种子或伤口侵染引起。

(1)病原菌在种子表面和内部均可以存活。由带菌种子发育形成的幼苗,经常不会表现出症状,而是潜伏侵染。幼苗一旦感病,则会迅速的枯萎、死亡。

(2)当潜伏感染的幼苗在成株期发病或病原菌通过机械伤口直接侵入维管束时,植株则会逐渐萎蔫、枯萎,之后叶片自上而下逐步萎蔫,直至整株枯死。从出现萎蔫到植株死亡一般经过一两个月时间。有时是单侧小叶先萎蔫,最终整个叶片枯死;随着病原菌从木质部传播到临近韧皮部和薄壁细胞,茎秆和叶柄的下侧出现淡黄色至褐色的条纹,随病情发展,条纹逐渐变黑、裂开,髓部和表皮层大量坏死。严重时维管束变褐腐烂,使木质部与髓部脱离,导致髓部中空,茎杆凹陷或开裂,茎上着生许多不定根,高温多雨季节,湿度大会从病茎或叶柄处溢出菌脓。

症状二:

叶片边缘变褐坏死,病健交界处褪绿变黄,植株叶片似“火烧”状。

形成原因:

该症状主要是在成株期发生。病菌经过传播后,可从叶表面的气孔、水孔、毛状体以及伤口进入叶片而导致边缘坏死。

症状三

果实表面产生边缘乳白色中央粉色至棕褐色的近圆形病斑,随病情加重,病斑中央木栓化突起且易连成片,表皮粗糙。

形成原因:

该症状一般发生在绿色果实上,病原菌从果面侵入,通过果实上的具腺和非具腺毛状体进入果实。随着果实开始生长,毛状体脱落而露出毛状体基部孔口,病原菌从该点进入、侵染果实。此外,病原菌也可通过伤口进入果实而引起“鸟眼”斑。

发病规律: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菌是由密执安棒杆菌密执安亚种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细菌病害,病原菌存在于土壤里的病残组织中,可存活2-3年。

在田间或温室,病原菌通过水、分苗移栽及整枝打杈等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由植株的伤口、叶毛、根、气孔和其他自然孔口或幼嫩果实表面侵入植物组织。果实上的病斑是通过风雨或喷灌时从病汁液上滴下的带菌水传播的。花柄染病后病菌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脐或种皮,致种子内带菌,病健果混合采收时,病菌黏附在种子上致使种子带菌,种子内外层都可带菌,种子带菌率一般为1-5%,严重可达50%,种子带菌率1%时能迅速引起病害流行。如果苗床土壤带菌,病株可达50%以上。远距离传播靠带菌种子、病株。

致病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5-29℃,致死温度为53℃。天气温暖潮湿、叶面结露时间长、高温多雨水天气、保护地栽培、有喷灌的大棚或温室、冬春放风不及时均有利于病害暴发发生。

综合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或播种前实行种子消毒。

2、合理轮作:与非茄科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

3、植物检疫:严防病区的、种苗或病果传播,从源头上防止病原菌扩散。

4、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发现病株,要及时清除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整枝打叉应在晴天上午无露水时进行,打叉时要注意剪口整齐,便于伤口愈合,防止病菌侵入。

5、药剂防治: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植保方针,采用高效低毒农药。预防病害和发病初期,可选用溃腐立变、春雷霉素等药剂喷雾或者灌根进行防治,严重者可以多次使用,间隔为7-10天。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zjjy/6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