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鸡眼 >> 治脚鸡眼 >> 老赤医琐记

老赤医琐记

文/草木之香

我是一个乡村医生,用我们当年的话来说,叫“赤脚先生”。如今我已退休多年了,但还在乡村医务室借用。现在挂的牌子是“社区卫生服务站”,但我有点不习惯这个叫法,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搞环境卫生的呢。

也许是年纪大了,思想各方面都跟不上形势。每天和年轻人在一起,总感觉有些不适应。

比如:年轻人每人桌上放着一台电脑,整天对着电脑,不是查资料,就是填报表。还不断地给当地村民打电话,一会通知测血糖,一会通知测血压。我就感觉很奇怪。人家好好的,你骚扰人家干嘛呢?

年轻人说,这就是她们的中心工作,叫全民健康普查。我喜欢问呆话:

“普查了干嘛的?”

“向上汇报的。”

接下来我就不敢再问了,我怕她们向上汇报。

当然,作为一个退休老人,自己也要知趣。因为我只会在电脑上看看新闻,打打游戏,什么软件都不会用。我住在隔壁小间里,没有电脑。桌上总放着医学杂志,医学著作。橱柜里也塞得满满的。什么《本草纲目》《皇帝内经》《内科学》《医药手册》《常见病防治》还有什么推拿、针灸之类的小册子等等,五花八门。可以说,我除了接待病人,便在看书,做笔记。有时,我也喜欢看看文学。

说实话,我也是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只要我门开着,就有人来就诊。如果发现我不在,他们只是问一声年轻人:“老先生去哪里了?”也就走开了。双方都有点尴尬。

说实话,我不是来和年轻人争生意的。我以前在家开私人诊所时,比现在还忙。

也许有人要问,你是什么学历?你有什么本事?老实说,我没有学历。我只是当年高中毕业后,在贫下中农的推荐下,去县里办的个“赤医培训班”上了一年零四个月。拿到个赤医毕业证。然后就在大队部做赤脚先生。待遇是和同等妇女拿一样的工分。当年家庭条件不好,逢下雨天我还真的来回都是赤脚。

也许是我的钻研和热情,找我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医院几次想调我去,我都谢绝了。不是我思想好,我是家里跑不出,上有老、下有小的,要照顾。

想想我这四十多年来的临床实践,与现在的年轻人也确实有很大区别。

我每次接待患者,总是很温和地问长问短,用听诊器探测。并注意观察患者面色、表情。弄清楚毛病在什么部位?是疼?还是难过?或是胀?怎么起程的?有几天了?以前有没有过?

如果遇到大问题,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的,医院的检查结果很少有出入的。这也是人家认为我有本事的原因。

这么多年来,我手上看好的疑难杂症,也记不清了。

曾经有一个农民,大夏天两只脚染上了丹毒,肿得像要破皮,还有热势。去医院输了两天水,还是疼得吃不消。农民跑到我诊所,问我有没有什么法子。说实话,我也没有把握,我建议你回家挑蒲公英回来煎汤喝,就天天当茶喝。第三天跑来告诉我,不仅不疼了,还明显消了肿。后来竟然慢慢好了。

有一个年轻小伙子,脸上生了个疮,肿得蛮厉害的,医院,门诊医生看了一眼,说还没有熟透,回去再过两天来动手术。

小伙疼得吃不消,直接跑到我这里来,想开点止疼药片。我仔细看了肿胀的部位,正好在鼻子附近,容易伤到面部神经,动下手术来,还有可留下疤痕。于是,我说:我先帮你开两剂中药,你回家先煎了吃吃看,如果感觉不怎么疼了,就能消掉,不需要开刀。

过了三、四天后,小伙子特地跑来告诉我,千谢万谢,吃中药后,当夜就不怎么疼了,第二天就明显消肿。

还有一个农民,脚底板长了一个鸡眼,一跑路就疼得吃不消。他来找我,想请我帮他开刀,他说他以前也用过鸡眼膏,没效。

我说,这刀开下来,好长时间不能下田,即便是愈合了,说不定将来又长出来。

我有个建议,你回家用香烟头或者艾火烫,烫得疼得吃不消时,你就离开。每天坚持,反复烫。农民根据我的建议,不到半个月,就彻底根治。而且没流一滴血,没花一分钱!

我还有一个特点,凡是在我手上看过的人,从症状,到发病原因,到治疗结果,我都有详细记录。我每次都吩咐患者,先用这药吃了试试看,不管有效没效,你过两天要告诉我。然后我再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我很注重在临床实践中总结经验。这么多年来,我写的医疗日记,有三、四十本。没事还经常翻翻。药品有千种,百人生百病,贵在对症治疗。

我总感觉,作为一个乡村医生,就是要为村民看病治病,用最低的成本,把人家毛病治好。人家会很感激你,我也很高兴。你看我家不养鸡,不养鸭,也不种蔬菜,但我家鸡蛋、鸭蛋、蔬菜都吃不了,全是人家送的。我要是不受,人家还来气。当然,我一年到头,免费为乡村的困难户治病,也是常事。

想想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政府为乡村医疗投入了大量资金、人力,照理说村民看病应该更方便,更实惠了。可惜,社区卫生服务站,是以健康普查为主,收治病人好像是次要的,药品种类也不全,甚至连一些基本药,常用药都没有。还有一种说法是,怕发生医疗事故!因此,没有把握的,能回掉的,尽量回。久而久之,当然,人家也就不来找你了。

如今社区的一些年轻医务工作者,大都是科班出身,专业水平肯定比我强。但我从来没看见她们读过医学著作,或医学杂志。橱柜里也没有这方面的书。她们做的很多东西,我也弄不懂,当然,也没有必要弄懂。

也许,这就是代沟,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代沟,也是新旧时代的代沟!

只是有时候想想,我现在还能动动,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还来找我。等我不能动了,归天了。你们去找谁呢?当然,医院,去排长队挂号,去做各种各样的化验,然后回家等结果。没病更好,等于花几百块钱买了个放心。我怕就怕,结果出来了,人没用了。再一想,人总是要死的,就怕人财两空。

如今,和我一批出道的人,大都已经在家安度晚年了。也有人早就改行发财去了。我之所以坚守到今天,当然源于我对医学的热爱,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对我的肯定,心里特别开心。

如今虽然年纪大了,走到哪里都有人和我热情地打招呼,还经常有村民留我吃饭。仔细想想,人确实比钱好啊!眼下又到了春天,望着满山遍野的油菜花,那是一种丰收之花,幸福之花,也是希望之花!

年3月写于乡村

由花想到的

我们因为这个特别的日子而改变

草木物语,万物有灵

写作的本质是倾听逻辑

乞丐成了文豪

皓皓说吧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更加努力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zjjy/4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