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坏疽大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男多于女,男女之比为3∶2;糖尿病病程平均约10年,坏疽部位下肢多见,占92.5%,上肢少见,约占7.5%;单侧发病约占80%,双侧同时发病约占20%;足趾和足底同时坏疽的多见,占77.5%;足趾和小腿同时坏疽占5%,仅小腿坏疽占5%;足趾或手指发病占12.5%。
糖尿病坏疽症状表现
多发于50岁以后,60-70岁多常见。多见于肥胖或成年型而病程长的糖尿病病人,平均约10年。
部位多见下肢,上肢少见。单侧发病多见80%,双侧同时发生少见20%。坏疽可突然发生,疼痛剧烈,多数患者坏疽的发生是缓慢的,有严重的神经损害,疼痛可轻可重,局部轻度损伤,发生皮肤局限性小水泡。以后皮下组织变成暗红色或黑色,严重四肢手足发生溃烂坏死,干枯变黑,化脓感染等。
隐性期
常见病症为肢端供血不足,足部出现、麻木、局部皮肤浮肿,感觉迟钝或有部分丧失,并伴有疼痛,特别是疼痛夜晚显著,足部的动脉搏动微弱。由于这些症状的隐匿性,在早期经常没能引起患者的注意。
初期症状
足底或足背出现水泡、血泡,或者也会出现烫伤或冻伤、鸡眼等导致足部发生浅表损伤或溃疡,初期出现红肿。这个时期,溃疡分泌物相对少些。
中期症状
出现反复感染,感染进一步加深,足部的皮下组织已经发生损伤,形成组织炎症。这时候如果不采取措施及时控制,感染会沿着肌间隙蔓散,呈倒三角形状,脓性分泌物逐渐增多,分泌物发臭。
如进一步发展,深度感染会越发加重,蜂窝织炎会融合为大脓腔,肌肉肌腱韧带破损严重,脓性分泌物与坏死组织增多。
末期症状
深层组织炎症合并为大脓腔,呈现大面积损坏组织,骨头和关节受到破坏,足趾和脚指都会出现坏死。
糖尿病肢端坏疽类型
有干性坏疽、湿性坏疽、混合型坏疽三种。
湿性坏疽
肢端体表局部软组织糜烂,形成浅溃疡,继之溃烂深入肌层,甚则烂断肌腱,骨质受破坏,大量组织坏死,形成大脓腔,排出较多分泌物。此型坏疽多见,占72.5%,主要病理基础是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所致微循环障碍。
干性坏疽
受累肢端末梢缺血坏死,干枯变黑,病变界线清楚,发展至一定阶段不经处理会自行脱落。此型坏疽约占7.5%,其主要病理基础是中小动脉闭塞所致缺血性坏死。
混合型坏疽
约占20%。微循环障碍和小动脉阻塞两类病变并存,既有肢端的缺血干性坏死,又有足和(或)小腿的湿性坏疽。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