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口语中
常说“下雨”“下雪”“下雹子”“下霜”
用书面语言讲
就是“降雨”“降雪”“降雹”“降霜”
每年阳历10月下旬
还有个节气叫“霜降”
(年出现在10月24日)
那么
霜到底是不是像雨、雪、雹那样
从天上降下来的呢?
我们看到过降雪
也看到过降雨
可是谁也没有看到过降霜
其实
霜不是从天空降下来的
而是在近地面层的空气里形成的
霜的形成与当时的天气条件和
所附着的物体的属性有关
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
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
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
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
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
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
空气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
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
如果温度在0°C以下
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
这就是霜
01
天气条件对霜形成的影响
云对地面物体夜间的辐射冷却是有妨碍的,天空有云不利于霜的形成,因此,霜大都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也就是地面辐射冷却强烈的时候。
此外,风对于霜的形成也有影响。有微风的时候,空气缓慢地流过冷物体表面,不断地供应着水汽,有利于霜的形成。但是,风大的时候,由于空气流动得很快,接触冷物体表面的时间太短,同时风大的时候,上下层的空气容易互相混合,不利于温度降低,从而也会妨碍霜的形成。大致说来,当风速达到3级或3级以上时,霜就不容易形成了。
因此,霜一般形成在寒冷季节里晴朗、微风或无风的夜晚。02
地面物体的属性对霜形成的影响
霜是在辐射冷却的物体表面上形成的,所以物体表面越容易辐射散热并迅速冷却,在它上面就越容易形成霜。同类物体,在同样条件下,假如质量相同,其内部含有的热量也就相同。如果夜间它们同时辐射散热,那末,在同一时间内表面积较大的物体散热较多,冷却得较快,在它上面就更容易有霜形成。这就是说,一种物体,如果与其质量相比,表面积相对大的,那么在它上面就容易形成霜。草叶很轻,表面积却较大,所以草叶上就容易形成霜。
另外,物体表面粗糙的,要比表面光滑的更有利于辐射散热,所以在表面粗糙的物体上更容易形成霜,如土块。
写到这里,再顺便说说霜和霜冻的区别。霜是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天气现象,而霜冻是温度在0℃以下使作物受到的一种冻害。
有霜时出现的冻害叫“白霜”。有时虽然没看到霜,庄稼却搭拉头了,这种看不见的霜冻,群众称其为“黑霜”或“暗霜”。霜本身对作物并没什么危害,生成霜时的低温才是杀害作物的元凶。所以,有些地方用绳子“拉霜”,用扫帚“扫霜”等都是不妥的,这样做反而会把作物弄伤。
视频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
中国气象报、成都气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