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老童谣第27期梁隆贤收集放牛娃

北京白癜风专业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桐梓民间“老童谣”

梁隆贤收集整理13首

1.金竹子,节巴密金竹子,节巴密,砍根竹子当马骑。骑遍三山和五岳,骑遍南北和东西。还要骑到北京城,去见我伲毛主席。2.奶奶摇宝宝奶奶摇宝宝,风吹白发飘。皱纹脸上呈欢笑,嘴里唱歌谣。不唱“摇到外婆桥”,只唱“社会主义好”。3.折拫竹扞当长枪竹叶青,竹叶长。做个哨子啹啹响,折根竹棍当长枪。我做司令你打仗,帮助解放军叔叔打老蒋。4.盼红军一年一度跳花场,苖家儿女盼春到。要是红军回苗山,准备甜酒糯米团。吹起芦笙,迎到寨前。5.切块肉来薄飘飘当家娘娘手艺好,切块肉来薄飘飘。来阵狂风吹树梢,两个蚂蚁扛过桥,一个蚂蚁闪了腰。6.萝卜爷萝卜爷,爱拉呱,拉着白菜说开啦:“我爷爷,我爸爸,绰号人叫鼠尾巴。到了我,哈哈哈,人人叫我大冬瓜。”7.放牛娃儿唱给地下党的传信歌“山下那个好人哟……听我说,今晚你要上山哟……来找我!”——约“山下那个好人哟……听我说,我的那个爹妈哟……不放我!"——改变“山下那个好人哟……听我说,今晚你要上山哟……来找我!”——行动8.燕老鼠燕老鼠,夜夜来,像只飞机飞得快。降落伞,随身带,不怕高射炮,轰也轰不坏。飞来飞去多自在。9.满天星青石板,板石青,青石板上钉铜钉。你说这是什么子?我说这是满天星。10.拥护红军打胜仗——仁怀长岗乡门板上的红色童谣绅粮堆谷满仓,干人无米煮汤!土豪劣绅住洋房子,工人农民住烂茅蓬!还有种种苛捐杂税,把工农血汗吸得精光!只有拥护红军打胜仗,工农才能得解放。11.中央红军远征忙作者/陆定一十月里来秋风凉,中央红军远征忙…一月里来梅花香,打进贵州进乌江,连占黔北十数县,红军威名天下扬。12.害得干人没裤穿官僚军阀面团团,害得干人没裤穿。红军打倒周浑元,太平世界在今年。13.腊月初五炮声响腊月初五炮声响,猴子兵匪垮个光。桐梓建起苏维埃,土豪恶霸一扫光。分田分地又分粮,穷人开始把家当。吃饭莫忘红甘(音同红军),翻身靠共产党。

01

延伸阅读

一个白衣天使的红军情结

——梁隆贤女士历时数十年收集整理红军故事三四百个

王宗伦李明福

一个长期对红色文化痴迷、景仰的女士,自发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连续5年从不间断,沿着桐梓县境内的红军长征路线,寻访、收集、挖掘、整理、求证并撰写了红军故事三四百个。这些红军故事,基本上都是其他资料从未记载过的原始文字。其中《一升米埋红军》等五六个红军故事,先后在《遵义晚报》等报刊上刊登。桐梓县政协文史委得知后,为了支持、鼓励她,为她出版个人文史专辑《红军在桐梓》,共计16万字,图片若干。陈开礼将军闻讯,欣然为她题写了书名。本书的出版发行,大大提升了社会各界对故事人物的缅怀和崇敬之情。这个坚强的女士叫梁隆贤,今年56岁,桐梓县水坝塘镇人,医院退休职工。因为寻访红军故事,她积劳成疾,直到病倒,医院,病重之际,她才向铁心同学讲诉了自己数十年来寻访红军故事的经历和出版这部红军故事的想法。消息传开,人们才知道她在做这样一件大事,大家为之惊叹,为之震憾,为之敬佩。梁隆贤生长的地方,曾经是中共川东地下党隐蔽活动多年的桐梓县狮溪区,所以,她从小就受到红色文化影响。最近十多年,她收集了很多有关红色题材的书籍和实物。她的客厅、书房和阳台,到处悬挂和搁置着毛泽东画像、图章,还有红军长征途中使用过的桌凳、米桶、印子、水桶、背杵、箱子、篾篓、竹凳、瓦罐等红色文化藏品。这些实物,均是经她实地考证后,用微薄的工资购买并辗转搬运回来陈列家中,免得散落民间而损坏。红色情结,浸润在她的日常生活中。而集中大规模收集整理并撰写红军故事,则是缘于5年前的一次偶然机会。那是清明节期间,梁隆贤和朋友到娄山关游玩。她有个特点,喜欢一个人到那些比较有文化内涵的地方去。所以,她离开大家,独自去攀登点金山。由于行人稀少,灌木丛遮蔽山路,湿滑难行,满坡都是青苔,爬不上去。有人说,后湾村有小路可以上去,于是,她便按照别人的指点来到后湾村。但是,那条通往点金山的山路仍然荆棘丛生,满坡都在流水,有路也去不了。点金山爬不上去,干脆就在后湾村耍。后湾村的生态植被很好,她第一次看到了猕猴桃花开,非常漂亮。“你们这个村好舒服啊,怎么没有看到外人进来?”和她聊天的老人说:“怎么没有,文化大革命时期,这里整得闹热得很,红卫兵一拨一拨的进来。”“怎么个热闹法?”“有个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受伤,伤好后就在我们后湾村安家了。文革时期,我们村因为有红军而汪洋得很,红卫兵手拿旗旗,这泼去,那泼来,李红军接待得连饭都顾不上吃,他们家的毛主席像章,都要用竹簸箕来装,生产队长邱志良跑前跑后给李红军当翻译。”“李红军是谁?李红军在哪里?”正当她好奇之际,李红军的儿子李书明正好从山上上坟回来。他告诉梁隆贤:父亲叫李桂兴,福建长汀人,在3军5师14团3营8连。跟随毛主席长征时已近40岁。在娄山关战斗中,李桂兴与另外两名红军受伤,部队悄悄把他们隐藏在娄山关脚下的南溪口狮子庙里。一些当地土匪老二抢光了他们三人的衣物、钱、证件。当年救助李红军的好人赵银廷的孙子赵贞祥说:我的公叫赵银廷,当时住在高山上一个叫新寨的地方,他下山去赶集,听人悄悄说,狮子庙里藏有受伤红军,为了安全和方便照顾,他把他们带到了远离公路,一个叫南门杠的偏僻小土地庙里,然后每天带去草药和饭食照顾三位红军。半月后,他又把他们接回家里照顾。另外两位红军治愈后追赶部队去了,而李桂兴因子弹在小腿肚里,走不了远路,就留在了赵家,后与当地人成了家。李桂兴在娄山关脚下的后湾村生活了几十年,而今长眠在后湾村后的小山上。梁隆贤简单地把这个故事记了下来。因为缺乏采访经验,也不知道如何提问,如何辨别真伪,回家整理笔记的时候,发现有许多前后逻辑混乱的地方,这样那样的谜团和悬念吸引着她。从此,红军故事像一根灵魂深处的磁针,指引着她不断去打听、采访、挖掘、查证,就这样,梁隆贤又前前后后朝后湾村跑了好几趟,终于写出了第一篇文章——《后湾村里有红军》。在采访中,她深受红军崇高精神的感染和当地群众不顾安危勇救红军伤员的义举所震撼,她看到许多听说过红军故事的老人都已经高龄高寿,再不收集整理,这些散落民间的红军故事就会慢慢消失,所以,她寻访红军故事的心情更加急迫,寻访红军故事的脚步更加坚定。桐梓境内的红军长征路上,从此多了一个孜孜不倦的寻访者。她在燎原镇江家大沟寻访时,得知80多岁的老共产党员王茂荣,每年春节、清明节,都要备上烟酒、肉食果品和香烛纸钱去黄泥堡祭祀红军坟。王茂荣说,当时有三个红军死在那里,一个信善的当地人,拿了一升米请一个穷人,让他悄悄去把三个红军尸体拖来埋了。一个坑里面埋了三个红军,压了三蹲(块)石头。在拖红军尸体的时候,豇豆米从那个尸体衣服包包里头漏出来。炒熟的豇豆米,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食物。梁隆贤说,“写《一升米埋红军》这个故事,我哭过很多次。”梁隆贤在九坝镇寻访时,令狐荣炳说,红军从习水返回桐梓的时候,灯笼、火把的打起过槐子水。有一拨红军还在他家住了一天一夜。走的时候,留下三个伤残红军,请他父亲照顾。约一个月后,有两个红军悄悄的离开了,留下一个残疾卧床不能行走的红军,仍靠他父亲递水送饭照养。有一天,保长带着杨土匪来他家,威胁他父亲交出红军。他父亲害怕土匪和保长,不敢面对,吓跑了。杨土匪用背篼把那个伤残红军背到村后的一个叫石厂的石旮旯打死。解放后,保长被枪毙,杨土匪被批斗管制了七八年。生生死死的红军故事,揪得梁隆贤的心硬生生地疼痛。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情境,就发生在80年前的桐梓大地上。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也有不少机智周旋而救下红军性命的善良老百姓。如新站镇黄鱼洞附近有一个叫德报坎的地方,有一户姓王的人家,红军攻打黄鱼孔时,他家在山上躲了三四天回来,看到床铺上有一个红军睡在烂网网棉絮里打抖。红军跟婆说,他们是打富济贫的红军,他们一同打黄鱼孔,他病重了,发高烧走不起路,在你们家养几天。婆给他找来爹和四爷的衣服换了,把他的枪和衣服藏在灰坑里。婆和母照顾了五六天。这期间,国民党团防兵来清查红军,看见红军还在我家床铺上睡起打抖。婆对团防兵说,这是我的长孙,是我儿子在远处躲兵时悄悄生养的,这次回来过年,路上病重了,还不晓得传染人不?怕是“鸡窝寒”哦?就这样蒙过了团防兵。红军病好点后,婆用背盐巴的棕单把红军的枪和衣物包起,派四爷王少云送红军。红军有一张地图,说部队应该在一个叫“酒店垭”的地方。红军拄着拐杖,四爷送他到了“酒店垭”。红军归队,那些兵叫他“许排长”。四爷在酒店垭耍了两天。红军叫四爷参军,四爷念家,没有去。走的时候,红军还拿了两块银元给四爷。红军故事就这样时时刻刻纠结着梁隆贤的敏感神经。听到伤心处,她暗自落泪,听到高兴处,为老百姓叫好。随着寻访到的红军故事不断增多,她觉得这些鲜为人知的红军故事,应该早日让世人知道。她甚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至少经过上百个县,如果每个县都有人把沿途的红军故事收集整理出来,那将是一部皇皇巨著!但是,她只是一名普通医务工作者,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她只能做力所能及的事,她以迫不及待的心情,把手中已经成型的几个红军故事投给了《遵义晚报》。《遵义晚报》立即选登了《后湾村里有红军》《油篓情深》《一升米埋红军》《飞机丢炸万家田》《红军坟垭口》《有红五星的牛皮背包》等几个故事。她把报纸拿起去后湾村,拿去江家大沟,拿去红花园,那些讲故事的人都很高兴,对她很赞赏。他们说,这些民间流传了几十年的红军故事,再没有人写,就要失传了。“从那以后,我多了一份要做这件事的决心。”“我一定要坚持,利用我的休息时间,周末必须有一天要下乡,节假日我一天都不能熄火,沿着红军长征途经桐梓的路线,一处一处地走访询问,一个一个地考证,核实。”梁隆贤说,年1月,红军进入桐梓,游击队7月离开桐梓,其中一渡赤水、二渡赤水都经过桐梓,在娄山关、新站、松坎、天坪、九坝、花秋、风水、容光等地都有过战斗,这些地方,她基本上走访完了,有的地方甚至去过八九遍。有些地方,红军地名录上有登记,有的地方则漏登漏记。正如遵义市长征学学会常务副会长黄先荣评价:“她的寻访,发现了许多官方正本、解说词、回忆录和纪实小说没有收录过的故事。”寻访的过程非常艰辛寂寞。她也想过找个伴,可是,这种“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她而言其乐无穷,对他人而言则枯燥无味。有的人陪她去一两次,就不再去了。没有同伴,梁隆贤照样进行。要下乡的那天,早餐尽量多吃,然后带点米花糖作干粮,一直忙到下午四五点钟,甚至晚上八九点钟才回来。生活规律完全被打乱。但她不管不顾,累垮了身体,落下了疾病,寻访的脚步却没有停止。(梁隆贤手稿之一)她内心深处有一种“红军精神”支撑着,一个人默默无闻地长征着。除了生活上的不方便,很多时候还要冒个人安危。有一次去松坎镇一个叫岩椅的偏僻山村和黄家院子寻访红军故事,寻访结束时,已经是下午了,听人说清水溪有人知道红军故事,她立即就问起路去。清水溪离松坎街上有点远,她找到那个人,听他摆完,天已经黑了好一阵。她站在路边招车回县城,招了一两个小时,才招到一辆皮卡车坐回家,到家时已经十一点过了,还没有吃东西。寻访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心酸、憋屈事。她说,有次下乡采访一个老人,她不准我进屋。不准进屋,这些都很正常,因为她们怕骗子。我一边问一边记,她讲了一半就不讲了,她问我,你做这个事情国家拿了好多钱给你?我说没有,我自己花钱做的这个事。她不相信,站起来,屁股一拍,说,你吹牛?前几年我们这街上,有一个男的来问那边的一个老婆婆,也是问这种事情,人家拿了好多钱的。没有钱拿,梁隆贤被人拒之门外。有时候正在采访,人家突然问她要记者证。没有记者证,人家就以为她是骗子,围着她,追她走。有一次在大河镇九层岩采访,本来都讲得非常精彩,她一拿本子出来记,人家就不讲了。她说,你怎么不讲了?给我讲完啊?人家说,我们这里的村长,和乡里头的领导给我打过招呼的,外面哪个问这一些地名啊,问什么故事的话,千万不能讲,还喊我们去开了七八天的会。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地方政府的国防保密教育。“但我估计他是故意搪塞我”,梁隆贤说,你绝对相信我,我已经问了很多红军故事,我只是想多采写一点,你们不讲,哪个都不讲,也没有人写出来,那么,很多故事就会丢失,就没有人晓得,我说这是一件好事,虽然说不能给你们带来钱,带来米,带来一些大的利益。但我说你们讲出来,总比窝在心里头肯定要好。然而他就是不讲,我也没办法。有些红军故事,听周边人说得头头是道,但找具体的当事人的后代核实,他们就不讲了,任你怎样作工作,他都不讲,真的搞不懂。有时寻访会遭遇尴尬、惊恐,事后仍然心有余悸。她说,有次在元田采访一个79岁的老人家,第一次去的时候,老两口夫妇及小儿子在家,问得比较马虎,后面又去了两次,了解了些情况并给一个老人照相。这次她洗了照片送过去,把照片递给他,还想问清楚一点。谁知老人正在讲,他以前我没见过的儿子一回来,几大句吼过去,说他老巅冬(糊涂)了,不要相信他的。天一个老颠冬、地一个老颠冬地凶老人,一点孝心都没有。他同时粗暴问我是什么人,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一个普通人,请相信我不是坏人,来你家几次了,主要是向你父母亲了解红军长征时经过的情况,前几次你父母已给我讲了些,他又蛮横说,你有证件吗,给我拿出来看,我说没有证件,他叫我把手中记有红军故事的笔记本给他看,我要递到他手中时,心想要是他把笔记本撕毁,我两年的心血不是白费了吗?有的讲述人在前面向我讲述后就可能去世了,要想重新收集信息是绝无可能,我立即将手缩回来,他见我不给他看笔记本,就凶恶向我大声粗暴吼道,你这个骗子,我要打趴你,他边说边向我走来。我吓得赶忙从他家门前别的房屋与房屋间隔的巷道向公路上跑去,我听到他在后面追赶的脚步声,到了公路上,我的心还在“咚咚”地乱跳,双脚不停颤抖。回家后几个月,仍然心有余悸!(梁隆贤收藏的红军使用过的老物件)“还有一个,我当时好气愤,回来都在气愤,我是被气走的,我气愤的是哪样?第一,他没有给我讲半句不说,起码的招呼人的礼貌都没有。他还说,我们这些农村人不关心政治,与我们无关。”他家才修的新房子,就在大马路边,他父亲住老房子,不知为什么把情绪转移到这些事情上来。她悠悠叹息说:“有的红军故事啊,寻访要几经周折,经过几年艰辛曲折才能补充完成”。如传说中的女红军贺兰英,我最初是在娄山关寻访别的红军故事时,顺便得到了一点女红军贺兰英的信息,由于不成熟,缺少经验,当时没在意就没有把贺兰英信息记在笔记本上。隔了几个月去娄山关补充前面寻访的故事时,想起女红军的故事珍贵,可以好好把把贺兰英的故事收集一下,谁知到了后,前面提到过贺兰英的人搬迁到别的地方了,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懊丧。一年后去本县茅石镇寻访红军故事时,再一次得到了贺兰英的相关信息,吃一堑长一智,激动中,我赶忙把贺兰英的有关信息记在本子上,感觉不全。真是无巧不成书,一年后的一天,一个云南来桐梓打工的男青年说,他的姑公和贺兰英在云南境内的一次突围中,贺兰英壮烈牺牲,男青年的姑公重伤,后来身体原因回到农村,时常讲述长征故事。以后病情复发,家庭贫困无力医治而成了精神病患者,但他经常念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每天坚持给当地十多户老百姓担水,说这是红军纪律,别的事一问三不知,直至病逝。这是多么既动人又心酸、悲催、凄凉的故事啊!“贺兰英的故事,我历经了漫长的三年多才补充完成!三年啦,多熬人”!她抽泣着说,就连寻访红军故事都这么艰难曲折,当年红军长征时,群众受到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到处躲避,红军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弹尽粮绝、土匪横行的情况下,“敌军围困万千重”,在黔北大山里与敌人周旋,四渡赤水,直至爬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胜利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长征是一部艰难的历史斗争,我一定要向红军学习,挑战困难,继续寻访下去。梁隆贤集中寻访红军故事的漫长5年,虽然艰辛曲折,总的来说,还算是一帆风顺,很精彩。随便哪个讲起红军故事,都讲得非常好。有一次走风水镇,在通大坪那点,那些街嘛,不规整,有一家,看到我去的时候,从她那个房子下的一个阳台底下过,那个女的就很留心,结果我回来的时候,她家在阳台那儿吃饭。她说,妹、妹,她主动喊我,她说你上来,你上来吃饭。我就觉得好奇怪,我没有走她们家啊,但是,人家很热情,很友善。桥头有一个老人家,我去过他家五、六次。第四次去,他问我,你说想要出一本书,我等到看你的书,你还没有写出来啊?第五次,我从那里过的时候,我就进去,他说你那本书还没有写出来?我说,你晓得,一个故事,都要反复整很多遍,编成一本书,我说很费力,要经过很多程序。他现在都91岁,他给我讲过六个红军故事,我说老人家你等着我,一定要让你看到我的书。春去秋来,五年时间一晃而过,梁隆贤把桐梓范围内的红军路几乎走完,走得最多的是高桥、花秋、九坝、松坎、新站,还有就是元田、大河这些乡镇的农村。每走一处,她采访结束,都要给人家照几张相,选最好的一张给人家洗出来,过塑,下次去的时候,给人家送过去。寻访红军故事的路上,她结交了许多百寿老人,结交了许多善良的乡亲。收集到几百个红军故事,一大筐资料、图片,桐梓县政协出面叫打印店帮助她打印、修改、校正,数易其稿。还得到桐梓文学界的知名人士张维、杨敏修等同志的帮助校对。一天,郑先才先生在打印店看过一段《红军两过岩椅》的故事后感叹“红军走的都是不好走的路”,故事简短,但史料性非常强。梁隆贤的文史专辑《红军在桐梓》出版后,全县政协委员人手一本,还免费发放到相关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学校,被贵州省图书馆等收藏。她随后又编辑出版了《桐梓红色故事拾遗》。娄山关点金山垭口散落在荒草丛中几十年的的几座红军坟,就是根据她的文章为线索进行查证,然后由有关方面出资设立了石碑,供后人祭奠瞻仰,还纳入了长征主题公园的建设中。梁隆贤的红色情结和红色精神,但愿能够抛砖引玉,促进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沿途的县份也有更多人像她这样扑下身子,脚踏实地,毫无功利地寻访、收集、整理、编撰出版散落于民间的红军故事,对于揭秘、展现埋没在长征沿途的那些无名烈士的英灵忠魂和那些不顾安危、勇救红军伤员的仁义百姓,也是一种深情缅怀和安慰,还可以填补红军长征文化研究之某些空白,进一步发扬长征精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建设强国的使命担当,那就更加功德无量了。

梁隆贤收集的红色老童谣,你知道吗?

end

1

收集者简介

梁隆贤,医院退休职工。只身一人历时数年深入桐梓县红军长征途经的乡镇收集整理红军长征留在桐梓的故事,出版《红军长征在桐梓》等专著2部。

2

《桐梓老童谣》征集启事

随着乡村变迁、移民搬迁,许多村庄正在消失,许多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也在消失,其中老童谣(包括民谣)的消失速度也令人忧心。为此,《童子童谣》极力开展民间老童谣收集整理和编辑传播工作。你身边有朗诵老童谣和讲述童谣故事的老人,你可以记录下来,也可拍成短视频,发给《童子童谣》编辑部,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yfjy/7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