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包水,水包皮”文化·
说起江南人的享受,就不能不提扬州人的“皮包水、水包皮”文化。早上要皮包水,就是喝早茶,一餐早茶喝下来,可能就已接近中午。到了晚上,懂得享乐的扬州人则要上澡堂享受洗澡水包皮的乐趣。而这种文化的基础,便是扬州的“三把刀”。
·三把刀·
近年来,扬州的汉、唐、清几度繁华,催生并刺激了三把刀行业的发展与兴盛;几度衰落,又"逼迫"并推动扬州先民怀揣三把刀背井离乡、漂流四方、艰苦创业。历经千年风雨磨砺的扬州三把刀已经走出了本土,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成为扬州悠久历史的重要象征。
·厨刀·
扬州菜刀是声播全国、享誉世界的淮扬菜的代名词。淮扬菜烹饪技艺以精工细作著称,案上功夫主要体现在严谨规范的刀功上。扬州厨刀工艺讲究,用起来得心应手。扬州菜刀下的切配:1.5厘米厚的豆制干批成4片,进而切成干丝,薄如纸,细如线,匀如发。扬州厨刀下的食雕更是”纤锋剖出玲珑雪,薄质雕成宛转丝”。花草、禽兽、风景、人物、典故,精雕细刻得逼真生动,情趣盎然,不足盈尺的食盘中,个个都是凝固的画,咀嚼的诗。
·剃头刀·
如果说钎脚刀是足下买卖,剃头刀就是顶上生意。扬州理发刀曾被乾隆皇帝”御赐一品刀”。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游扬州时,剃头理辫用的就是扬州理发刀。扬州剃头刀,刀身约长三寸,脊厚刃薄,刀柄木质,中间有枢纽相连,便于理发师的手指在运刀的方向、角度、劲力、速度上的准确把握。每次剃头、修面、刮胡子,扬州理发师独到细腻的刀功,轻柔柔,绵酥酥,如春风拂面,似鹅毛撩心,使他受用得此身不知何处去,已随剃刀游九霄。
·钎脚刀·
扬州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去浴室“豁浴”是老扬州人的每晚必须。
扬州修脚刀的招牌像一张名片,无论出现在全国哪个城市的浴都门口,都清楚地表明了它的含金量。
扬州修脚刀有五种:口窄轻便的平刀(修刀、轻刀),厚而坚硬的锛刀(枪刀),嵌趾刀(条刀),刀薄柄扁的铲刀(片刀)和刮刀。全套刀又分为大、小两套,刀型不同,用途各异,修脚师操刀上阵,或撕胼胝,或挖鸡眼,或修嵌甲残甲。
中国传统医术——修脚
修脚是中国的一门传统医术,是中医外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采用中国传统医术和刀法相结合的疗法治疗,与中医的针灸、按摩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国术”。修脚业的祖师爷在民间有多种传说。一说志公,俗称“智公禅师”和“志公祖师”。相传,他禅杖上挂有修脚刀,曾为佛祖释迦牟尼、达摩老祖及周文王等人修过脚、治过足疾。又说,修脚业的祖师是江西饶州府陈七子,他幼年拜理发业祖师罗祖学艺,因贪玩嬉闹让师傅大为光火,一怒之下摔坏了他的剃刀。陈七子只好用半片剃刀为人修治脚疾,后来得真人指点创下修脚这一行当。
旧时,修脚师傅又称“剔脚匠”或“画皮匠”,以为人治疗脚疾为生。清末民初逐渐形成河北、山东、江苏三大派系:河北路以北平为中心,其特点是手法灵巧、技艺细腻,擅长修治各种脚病。山东路以济南为中心,技术全面、用刀豪爽,除修脚外还掌握推拿等技艺。江苏路则以扬州为中心,讲究修脚技艺的精致美观、舒适文雅,尤以捏指、刮脚有独到之处。近代,扬州“三把刀”(厨刀、理发刀、修脚刀)享誉国内外,修脚则成为扬州传统特色技艺中的一朵奇葩,被誉为“肉上雕花”。
由技而医,由技而艺,代代相传,极具功力。
文案
成蕾
编辑
陈小茶
图片
网络
荐书酱《文化苦旅》系列图书
影向标
子欲养而亲不待
金像奖欠他一座影帝:香港黄金配角吴孟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