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北京那些当年的老行当,
如今真的是难见到了,
但是呢,又好像似曾相识,
那些逝去的年月,带给它们的是:
如今“新的面孔”。
1送水vs叫水
老北京平民用水,主要是依靠水井。当时北京城内有口眼井,城外有口眼井,共计口眼井。住在胡同里的老北京人都知道,当吱妞,吱妞的小车声越来越近时,只听到一声,甜水一一的叫卖,人们就赶紧跑出院子,有的拿现钱,有的交水牌,卖水人拔开水桶上截水的木塞子,清凉的甜水就从大管子流向各家的水桶和大盆。这个场景描述中的卖水人便是旧时北京城特有的职业送水人。这些送水的多是吃苦耐劳的山东人。
消费观念的改变,纯净水走上市场,消失了几十年的送水业又发展了起来。现在无论公司还是家,都可以随时“叫水”了
2拉洋车vs胡同游
老北京的洋车夫有许多派别:年轻铠装,腿脚灵利的,讲究漂亮车,拉“整天儿”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是最好的写照了,也有每天的“车份儿”还要挣出自己一天的嚼谷。
随着胡同游的开发,曾经我们的胡同,成了一日游的景儿,尤其是在什刹海一带,已不全是代步的意义了,更多是体验游览了。
3独轮车vs小蹦蹦
独轮车,俗称小推车,是旧时京城的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独轮车是用硬木做成的,木轮、双把,车轮在左右车架中间。所载人或物分在两边。推车人在后面,肩搭车袢,双手抓把向前推。小型独轮车,长不足两米,载重约四五百斤。大型的车身较长,载重量也大。
不过如今找到的有一种存在就是,黑摩的,小蹦蹦,成了交通最大的隐患,另外还要提一句的,还有一种被明令禁止“摩的”,有时在地铁口还能看到。
4摇镗鼓vs代购
卖梳头油雪花膏的小贩穿着比较整齐,身背小木箱,内装妇女树桩用品。他们手擎小铜鼓,摇动撞响,把深居简出的大姑娘、小媳妇引出大门外来打梳头油、买雪花膏,回家对镜装扮而心生美意。这些化妆品大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不菲。
现在,摇镗鼓的已绝迹,化妆品也好多从大商场、超市“退伍”,开始了代购,网上销售了~
5卖旧货vs旧货市场
旧日京城在崇文门、宣武门、天桥有小市儿,这里是卖旧货的地方。出售的旧货包罗万象,有各式各样的家具、日用杂品、古玩字画、四季服装、书籍碑贴等。货物有的是从打鼓的手中买来的,有的是从当铺买来的。交易时,要经过几轮的讨价还价才能成交。
现如今,潘家园这个规模很大的旧货市场。另有眼力的玩家,真能在这种地方淘到宝。再有,就是一些“游击队”了,他们是打一枪换个地方,手上的东西不能说全是假的,但您掏钱时千万要慎重。
6窝脖vs搬家公司
“窝脖”是老北京对搬运工的称呼。因为搬家为了不损坏东西,又节省费用,便有身强力壮的穷人干起这行。百十斤重的桌子、箱子、镜子依次放在颈上,步行数里路,到达目的地才卸下。天长日久颈上都磨出茧子,头也不能抬起来,就喊成“窝脖儿”
而现在,有了专门经营此业的搬家公司,汽车运输,但是搬运工也存在,当然只是需从屋里将东西搬上车,到了目的地,再由车上搬进屋里。也是需要体力的!
7挂拉枣vs干果摊(超市)
挂拉枣又叫脆枣或焦枣。用铁管插入大红枣的中心,用锤子凿一下,将核取出,然后放在热土炕上烤的焦脆。小贩从市上趸来售卖。深秋的夜晚,西风萧瑟,黄叶飘零,听到小贩的吆喝声:“挂拉枣儿酥又脆啊!”人们不禁有悲秋伤感之忧情。
如今呢,取核已实现了机械化操作,烘烤也换成了电烤箱。除了在超市有卖,在街头卖花生、瓜子的小摊上偶尔也能买到。尤其是现在还多了工艺呢,枣里加了核桃
8锔碗vs艺术修复
旧时百姓,家用瓷器破碎后都要找工匠修补,这样就有了锯盆锯碗这个行当。一位老汉肩挑一副担子,两个小木柜,上面放有锯碗用的竹弓子,并有一个支架,上挂小铜盘,用链悬挂着两个铜碗,铜碗撞铜盘,叮当作响,住户就知道锯碗的来了。
也许是这些珍贵的紫砂和价格不菲收藏品,让这门手艺至今还流传,只是他们已经不再是游走吆喝,而是成了今天的手艺人,他们在北京的各个地方,琉璃厂,国子监。。。。虽然依旧是锔碗,却是今天成就着“破镜重圆”的艺术。
9赶脚的vs共享单车
从前的老北京交通更是不便,好多地儿无车可坐,进城时只得骑小毛驴。在各城门口均有人拉着小毛驴供人租乘。这些赶驴的,北京人称之为“赶脚的”。当你讲好价钱,骑上毛驴,赶脚的手拿鞭子跟在后面,一路小跑。挣几十个铜板,除去驴吃料,所剩无几。
而现在也是,不通车的地儿,我们没有小毛驴,有共享自行车了,扫个码付个钱您就能骑着走了。
10缝穷vs服装修改
所谓缝穷的,就是一些穷苦的中年妇女或老太太,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用块包袱皮铺地上,拿着剪子、针线、碎布头为过往的穷汉缝补衣服和袜子。因为还要照顾家,一般缝穷的都在午饭后、晚饭前干活,不等着穿的,回去后在油灯下补好,第二天取走。
现在呢?其实还有,就是图个方便,商场里您买了裤子,一般长了交点儿钱就能到指定的一个地儿改下裤边儿了。不过像街边的裁缝是真的少了。。。。。
11修脚vs足疗店
老北京城的澡堂子都雇用修脚、捏脚的伙计。修脚的还要会治由于磨硌挤压等原因生成的脚垫、鸡眼、茧子等脚病。捏脚的得会治脚气。他们用刀把脚趾中的皮刮一刮,再用手指垫着软毛巾在每个脚趾缝中来回捏挤,再用软纸把脚趾缝包好。
到了今天,不用去澡堂子了。临街的各式各样的足疗店,都有足部按摩的了,也可以有修脚业务。
12卖胡琴vs乐器行
京城戏迷多,有京胡艺人自制胡琴沿街去卖。这种胡琴价格低廉,很受戏迷欢迎。在集市、庙会、街巷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肩上搭着大口袋,里面装着胡琴,手里拿着一把秦,边走边拉胡琴,招揽顾客。悠扬悦耳的京腔京韵,为京城增添了很浓的情调。
如今在在新街口南大街、琉璃厂可能还开着不少乐器行,专门卖售各种乐器,其中也包括胡琴。
13拾破烂vs废品收购上门
从前老北京拾破烂的大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被生活所迫,背个大筐,手握竹竿,竿头上栓个针头。捡到一筐,卖给豆纸作坊或收购废品的,换几个钱,维持惨淡的生活。
到今天“拾破烂”的,到是一直都存在着,只是拾的群体和方法有所改变。收废品的从原来到现在手机上也有了!!
14理发vs发廊
理发挑子一头是火炉,上面是洗头用的铜盆;另一头是带小抽屉的方凳,并备有小水桶。剃头匠左手拿一铁夹子,名为“唤头”,右手用铁棍一拨发出嗡嗡的声音,人们便知是理发的来了。在道边树荫下完成剃头、刮脸、梳辫子等活计,方便且价格低廉。
后来,熟悉的就是“推瓢”,再后来就是去发廊,洗剪吹了。
15擦皮鞋vs皮鞋护理
旧时京城有专门给人擦皮鞋的行当。他们备有一个小木箱,里面装着鞋油、鞋刷子等工具。备一把椅子让顾客坐,自己坐在马扎上。顾客坐下后,先用擦鞋布除掉鞋面上的尘土,再刷上鞋油,稍干后用刷子打光。擦皮鞋的收入十分微薄。干这一行的是生活穷苦的无业人员。
现在街上几乎是看不到擦皮鞋的,偶尔出现也成了鞋店门口的一种宣传了。不过如今对高档品牌鞋还是与专门的护理,这和从前普通的擦皮鞋是完全不同了。
16卖活鱼虾VS某生鲜超市
卖活虾米和小鱼的,挑着两个带有高提梁的木盆,清早到城外河渠用网打捞小鱼虾,放在盛水的木盆内,挑着担子沿街吆喝:“卖活虾米嘞!”。北京人吃虾的方法是:用油加入葱姜等佐料,将小虾米炒成红色,再倒上酱油,即可食用。小鱼可做猫食。
现在,您直接去某马生鲜的超市,这边挑,那边就给您做上吃鲜的了,很是方便
17旧书摊VS书市
老北京摆旧书摊的,一般是穷读书人经营的行当,他们走街串巷约斤买来旧书,经过分拣,挑出有价值的善本书,稍加修补整旧如新,在琉璃厂一带摆摊出售。这里是文人、学者出入之地。或有慧眼识货的,高阶买走。鲁迅先生就常去逛旧书摊。
旧书摊几乎没有了,现在地坛的书市都是新书了,但是逛起来还是很怀念
19炒栗子VS电炒“秋栗香”
京城周边的山区盛产栗子,以怀柔油栗品质最高。入秋栗子运进京城,就有人经营起糖炒栗子这一行,支起炉灶。在大铁锅里炒栗子要放黑沙子和饴糖,这样炒出的栗子表皮油光锃亮,好看又好吃。小贩挥起大铁铲,上下翻炒,不停的吆喝。
现在手工炒栗子的已不多见了,因为已有厂家专门生产出了炒栗子的电动炒锅,不用再人工翻炒,让经营者省了不少力气。这手工炒和机器炒在味道上有什么区别,还真没听说有鉴定的。
20卖假药VS销售“保健品”
卖假药的多在重要街区地上铺一块布,摆上兽骨、犀角、树皮、草根,说是稀世奇珍,产自西藏或瓜哇,专治不治之症。说得天花乱坠,还有同伙假扮买主,合伙骗人。这些药中有以香菜跟充当人参的,受骗的多属贪便宜而上当。那些挖空心思骗人的也不止这一行。
看看现在随处可见的这些兜售买药的,方法好像和过去没什么变化,只是在穿着上干脆穿起了藏族的服装,提高不少可信度。还有就是网络上的虚高功效的“保健品”,有不少老人容易被蒙哦。
21烤白薯V还是烤白薯
秋冬时节,北京人爱吃烤白薯。烤炉是用旧油桶改造的,外面用木片围成圆桶形,起着保温隔热的作用。炉内周围有铁箅子,把白薯放在箅子上烤熟,香味四溢,引来顾客购买。当白薯烤好,吆喝着:“又熟了哎!”
爱吃烤白薯这爱好一直沿袭至今。后来发现大桶好像是不卫生有健康隐患,街头出现了电烤的,味道呢,还算好吃,但还是喜欢以前那个香味!!!
22烟摊VS烟酒店
小贩在烟市上趸来各种烟卷,有整盒的,也有散装的。他们在街头巷尾摆摊贩卖,摊头点着盘香,供买烟的人点烟用。买烟人边吸烟,边与卖烟的小贩闲聊。名贵的烟卷都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出品的。卖烟卷获利极薄,只有老人才肯做这小生意。
现在,这两种卖烟的都已没了踪影,但个体经营香烟生意的小店倒是随处可见,因为烟民的众多,生意还都不错。
23冰糖葫芦VS还是冰糖葫芦
冰糖葫芦是冬季北京人最喜欢的食品之一,其品种有山里红、海棠、山药、葡萄、黑枣等。卖冰糖葫芦用的箱笼上面在竹板上打了许多圆眼,插满了糖葫芦。他们走街串巷,一边走一边吆喝:“葫芦冰糖的来!”遇上大风天,灰尘漫天而来,难免沾在糖葫芦上。
这口儿爱好到如今也没变,一进入冬季,卖冰糖葫芦的就随处可见了,许多卖主都是现沾现卖。品种比早年也多了,除了原先的几种,草莓、桔子、弥弧桃、香蕉、山药豆、鼻芪、菠萝、苹果、小西红柿也都成了原料。不过,我还是最喜欢吃山里红的
24卖烧饼油条VS早点摊
小贩从烧饼铺趸来烧饼与油炸果子,挎着大笸箩走街串巷叫卖。买主多系中等人家。卖烧饼果子的都带一把小刀,买主要夹着吃,则可以用刀切开烧饼,夹上果子,叫做一套。小贩这样吆喝:“烧饼油炸鬼,油又香,面又白,扔到锅里漂起来!”
现在,走街串巷卖烧饼油条的已经没有了,都改在固定的早点摊了,那一声吆喝也随着消失了。用烧饼夹油条的吃法,好想念啊!
25鸟市\卖小金鱼VS花鸟鱼虫市场
老北京一些遗老遗少终日无所事事,把玩鸟作为一种消遣,这样便有不少卖鸟的出没在各鸟市。他们带着鸟笼子,里面分别装着画眉、金丝雀、朱定雀等名鸟,并备有空鸟笼、食罐以及各种鸟食等摆摊出售。一只好鸟价钱一二十元是平常事。
卖小金鱼的都是京城四乡八镇的农民,他们挑的担子一头是装水的木质圆盆,内用木条分成四个格子,按鱼的大小分别装入三个格内,还有一个格放蛤蟆骨朵。另一头是个大圆筐,内装大小玻璃鱼缸,小贩多从金鱼商趸来沿街吆喝:“买大小金鱼来!”
现在都是去花鸟鱼虫市场,嗯,今天的北京,哪还有呢?
26大碗茶VS茶馆儿
卖大碗茶的都是穷苦百姓。在路边摆一个小矮桌,上面放几个大碗和一个泡茶用的外面包着棉套的大茶壶。茶壶内预先泡好茶水,再把茶水倒在碗内,放在小桌上晾着。一枚铜钱能买五碗茶水。因用的是大碗,故称是:卖大碗茶的。
后来,大碗茶2分钱一碗。随着时代的发展,瓶装饮料逐渐取代了街头的大碗茶。当年,翟进喜就是带着一批返城知青从买2分钱一碗的大碗茶开始的创业之路。
27卖艺VS街头艺人
在京城的繁华街区经常可以看到在路边弹唱的残疾艺人,他用三弦或自制的简陋乐器演唱一些当时流行的歌曲小调。他们的演唱水平一般,衣冠不整,脚下放一个桶,让过往的行人施舍投钱。这些人和乞丐差不多,弹唱是讨钱的一种艺术手段。
现在,在大商场门口或地铁里也经常能见到这种艺人,有些是为了生计,有些也是为了艺术。
28算命先生VS风水大师
算命的,多在各庙会或天桥等闹市长期设摊。他们都自己起个外号,什么“小诸葛”、“赛活仙”之类。百姓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找算命先生占卜前程。算一卦几角钱,来算命的人,成分复杂,因此必须能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能言善辩,才会有生意可做。
现在,算命被列为封建迷信已被明令禁止,可是,干这行当的却时不常就能在不经意间让你撞见。他们大多会结合《周易》中的一些知识,总能说得前来算命的人点头称是,乖乖掏钱。
酒摊V酒吧
过去北京城里,街边路口常设有酒摊,顾客都是穷汉。酒摊上摆着大酒坛,上面有用红布包着的木盖,酒坛壁上贴一张红纸,写上“酒”字或“闻香下马”四个字。酒坛边上摆着几样小酒菜,如:花生仁、开花豆、格渣盒等。来盘小菜,二两白酒,坐在长条凳上边喝边休息解乏。
如今,在三里屯、什刹海、南罗鼓巷、元大都酒吧一条街,开着众多风格各异的酒吧,每到夜晚,吸引着人们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走进她的怀抱。
文章来源根据:何大齐先生的《老北京民俗风情画》,转自祁尤生-老兔子
往期经典回顾:
证明您老北京的机会来了!这认出来是哪吗?
“大马趴”是什么马?“雁么虎”是什么虎?
酱油汆,水疙瘩,菜团子,这些吃食简直太香了!
北京话,句句经典就是牛逼!
大家都在看这些:
我发誓,只有北京人才懂这些话!
京二爷说事第2期:北京话这么说您见过吗?
北京话PK东北话和天津话,太搞笑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