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游戏背景:
在众多游戏类型中,以积木为主要材料的“建构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在这里有着各种形状的积木,方便幼儿搭建,还能潜移默化的让幼儿对图形进行初步的认知,培养数学、空间思维等能力。最初班里的孩子喜欢拿着积木以物代物,假装“大炮”,慢慢地开始简单的垒高,搭房子。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班幼儿没有再搭建出新的花样。于是,我便在建构区的墙面上又添加了几幅建构图:动物造型、交通工具等搭建作品;围拢、垒高、架空等积木搭建技巧(图1)。那么在教师提供这些支持和引导后,建构区会有什么新变化呢?
游戏过程
一、火车应该怎么拼?
建构区里,梓睿小朋友正在用两根长方形积木和方块积木进行搭建,旁边的淯桤观察了一会儿,问他:“你在搭什么啊?”梓睿笑着回答道:“一辆火车。”(图2)淯桤听完连忙摆着双手说:“不对,不对,火车不是这样的,火车是很长很长的。”梓睿便又拿了几块积木,默默地延长了车子的长度,这下是长长的火车了吧?梓睿抬头看着淯桤,眼神带着询问。淯桤想了想,抬头看到了墙上的火车图片(图3),他指着图片说:“火车还要有圆圆的轮子,你也没有轮子啊。”
图2最初搭建的火车
图3对照图纸提出质疑
师:“那火车到底怎么拼?”
淯桤说:“应该给火车加上轮子。”子栋说:“而且是很多很多的轮子!”边说边对着图片数了起来:“1.2.3......”淯桤接着说道:“对,还得有高高的烟囱!”说完淯桤用一根长长的积木,加一块三角积木,叠加在一起,搭成了一烟囱。(图4)
图4搭建烟囱
子栋凑过来问:“但是火车轮子怎么拼呢?圆形积木摆在两边吗?”淯桤想了想,坚决地认为要和图片上一样,那种小小的轮子才是火车的轮子。然而积木筐里的圆形积木不仅块头大,数量还少,那到底用什么来当火车的轮子呢?三人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图5火车遇到轮子难题
“我找到轮子啦!”(图6)子栋惊喜的声音传来!原来是两根圆柱形的积木,听到声音的两个小伙伴,抬头望去,圆柱形积木又长又圆,当轮子正好合适。三人立即分头去找圆柱形的积木。
图6圆柱积木做轮子
?
怎么把轮子装上呢?子栋先将圆柱积木一个一个的往车厢底下塞,淯桤在旁边帮忙递轮子,可是轮子会滚动,火车又容易断节,轮子并不好塞。眼看这项工作要停滞不前时,一旁的梓睿伸出援手帮忙抬着火车车厢(图7),于是三人分工合作,一个架起“火车车厢”,一个铺“轮子”,一个递“轮子”,依靠团结合作的力量,三人不一会儿就搭好了一辆他们满意的小火车(图8)。
分析解读:
1.淯桤的质疑,让搭建火车有了方向,热烈的讨论也让3人陷入了思考。可见,同伴的质疑既激发幼儿思考,又能成为促进三人继续探索的动力。同时还让我感到开心的是,新图片的投放在幼儿搭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小班孩子能将图片和搭建进行对比,并一步步按照图纸操作,这种能力也让我对幼儿后续的活动安排产生了新的认识。
2.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游戏中习得的,他们在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理解交往的基本规则,形成对人对己的正确态度。《指南》社会领域指出:“幼儿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承担一些小任务,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淯桤在搭建火车轮子时,一板一眼的认为要和图片上一样的轮子才可以,而子栋却没有被图片固化,而是用行动去寻找能滚起来,并适合当轮子的积木。梓睿则是暗中观察型的孩子,先去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再适当的伸出援手,或者听取别人的建议。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能力,他们三人却能在游戏中团结合作,发挥各自的智能优势,使得愉快的完成搭建。
我很期待他们接下来又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并如何解决呢?
二、怎样让火车动起来?
“火车搭好了,可是怎么能让火车动起来呢?”子栋提出新的问题。
“用手轻轻地推就行了呗。”说完淯桤用手在后面推火车车厢(图9),可仅仅走了一步,“啪”火车头掉了下来。看来让火车动起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梓睿把火车重新搭好后,吸取淯桤的教训,他这次用手轻轻推后车厢底下的轮子,轮子动了,但是车厢并没有随着轮子向前走。
“我知道了,火车动起来不能推后面,要拉前面的火车头才行。”子栋边拉着前面的火车头边说,结果火车直接从中间断开了(图10)。
一直研究火车的梓睿还在一遍遍的尝试着,他一推,前面的火车头差点掉下去,子栋眼疾手快地往车厢底下又塞了一块轮子。子栋这无意识的动作,却让火车不仅站稳了,还前进了一步。子栋忽然明白了,火车每前进一步,马上在前面垫一个轮子就可以啦!
心领神会的子栋立马对三人进行明确的分工,淯桤负责在后面轻轻地推火车,梓睿则把车厢下面漏出来的轮子递给子栋,子栋便赶紧把轮子往火车头底下塞。“呜--老师,你快看,火车动起来啦!”孩子们开心的叫我一起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在一旁观察的我打心眼里为孩子们的机智感到自豪!
分析解读:
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正是幼儿学习的核心。怎样让火车动起来时,三人都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自己再尝试不同的操作方法,这表明小班幼儿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他们找到的答案竟是无意间的一个发现,而且及时的被孩子抓住,拿来运用。游戏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会给幼儿带来始料不及的问题,也会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潜力。我意识到不仅要培养孩子的多元思维,在思考解决问题时,要善于变换思维的角度,进行多方位,灵活变通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学会细心观察,在“无意间”习得方法。
三、如何让火车走的更远?
三人趁着兴奋劲玩了好大一会儿,除了淯桤只负责推火车比较轻松,子栋和梓睿则需要不停地搬运轮子,“好累啊,这也太累了吧!”两人一屁股坐在垫子上抱怨的说道。
淯桤比划着双手说:“如果我们有很多很多的轮子就好了。”
“对啊,我们给火车装上很多很多的轮子,火车就能不停向前跑啦!”梓睿赞同的说道。说试就试,三人又找来一些圆柱积木,紧挨着摆在一起。现实并没有达到淯桤想象中的美好,淯桤摊着双手叹气道:“这些轮子还是不够啊,轮子太少火车走不远的。”
(图11)可是圆柱积木已经没有了。唉,拼个火车可真难呀!
“砰砰砰,你们3个都被我打倒了,火车也被我炸坏了,哈哈哈。”涵涵两条胳膊插着薯片桶当作炮筒开心的玩着。睿睿看了眼薯片桶,低下头又猛地抬起来说:“薯片桶也可以滚啊!”“对啊,薯片桶不就和圆柱积木一样嘛!”两个小伙伴应和着,三人兴奋的去拿薯片桶,他们用薯片桶和圆形积木连在一起(图12),这下摆出了好多好多的轮子。淯桤小心的推着火车车厢,在加长的轮子上向前推进,“呜——”火车成功的出发啦!(图13)
分析解读:
1.在小班孩子的搭建水平中,常见的便是幼儿的重复搭建,三人将圆柱形的积木一根挨着一根重复的摆在一起。由于圆柱形的积木太少,摆出来的轮子并不长,淯桤一眼就看出了整个轮廓的长短,叫着:“太短了吧?”这正是幼儿在搭建中的数学表现,量的比较:幼儿通过目测,比较长短。
2.三个孩子围绕“火车怎么动起来?”这个话题,自己想办法并及时去尝试解决。虽然刚开始没有成功,但是三个孩子并没有气馁。对于他们这份坚持探究操作的毅力,正是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四、火车怎样才能拐弯呢?
火车正在行驶中,子栋走过来对我说:“老师,我想让火车拐弯!”听到他的新想法,我感到非常的兴奋和惊喜。
我问道:“为什么要让火车拐弯呢?”
子栋认真的回答道:“小朋友走来走去,差点踩到我们的火车,如果能拐弯的话,我们就能保护火车,还可以不碰到小朋友。”
我追问道:“让我们想想火车怎样才能拐弯?”
淯桤抢答道:“在后面变方向推。”
子栋摇摇头,否定的说:“不是,应该是推火车头!因为我们平时玩搭火车的游戏,都是排在最前面的小朋友当火车头,他来领方向,后面的小朋友跟着他走的。”
两人都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自己才是对的。谁也不让谁,就默默地僵持着,我试探的问道:“要不先试试?”淯桤听后,先动手去推火车车厢,火车还是直直的往前走,并没有拐弯。子栋在前面将火车头调整方向往前拉,只有火车头在拐弯前进,后面的车厢一动也没动(图14)。两人看着火车思考片刻,抬头相视一笑,同时伸出手,一个向前拉,一个后面推,这下火车真的拐弯啦!
“小心,小心!”梓睿发现火车拐弯的时候,差点从前面的轮子上翻车,赶紧提醒他们,并用手去调整轮子,火车走着走着还走出了一条弯弯的路线(图15)。我为他们的成功而点赞。两个小家伙开心的掌控着小火车的方向。
分析解读:
子栋能提出让“火车拐弯”的理由,并且他能联想到将平时小朋友玩搭火车的游戏迁移到建构游戏中,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思维能力非常活跃。两个孩子一个坚持从后面推、一个坚持从前面拉,他们敢于尝试错误,从而通过实践,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共同协作才能解决难题。这对小班孩子来说,是多么难得的学习品质。我为他们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由衷的佩服。
游戏价值:
1.《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去模仿、感知、探究,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地建构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就这次的搭建游戏为例,幼儿通过反复操作,感知圆柱体的形状,加深对圆柱体滚动特征的理解,并在游戏中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小步递进。特别是子栋在无意间的一个动作,帮他解决了“火车怎样动起来?”的难题,极大的促进了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的快速发展,并为幼儿以后的认识和学习提供了良性的基础。
2.在活动中,三个孩子的交往无处不在,一起沟通,一起想办法。特别是当他人的想法与自己不同时,便激发幼儿自行进行思考,进而不断从周围同伴的身上学习经验,不仅分享来自他人的信息,也将经验分享给他人,这种对他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得以自我构建;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思维活跃能力的快速发展。
教师反思
在接手小班的这段时间里,起初我对小班的幼儿年龄特点了解的并不透彻。在与小班孩子慢慢接触后,发现很多孩子的外在行为和语言表达,时不时的就会给你带来一些思维上的冲击,这让我不得不重新调看待小班幼儿的能力。就这次的搭建游戏为例,孩子在具体的操作、感知和体验中,不仅掌握了新的搭建技能,还表现出对数学的认知,并且能够将已有经验迁移到游戏中。让我惊叹的发现,小班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迁移能力如此优秀。特别是子栋在无意间的一个动作,却让他解决了“火车怎样动起来?”这个难题。也让我更加重视孩子在生活和游戏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经验。
教师作为引导者,适时的介入和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投放图片带来潜移默化的作用,活动中我注意观察幼儿的表现,在幼儿尝试的过程中,尽量不去干扰或打断幼儿的思维。在幼儿停滞不前时,再介入引导,以适当的语言提示,让幼儿找到问题所在,他们会更愿意动脑筋,想办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认真观察,才能及时给予恰当的指导。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