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禽病之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烈性传染病。国际兽医局(OIE)将高致病性禽流感划分为A类疾病。本病一旦传入鸡场,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该病有以下特点:
1.临床症状复杂,不同毒株感染不同日龄,品种和免疫状况不同的禽类,临床表现不同,病死率在0~90%不等。
2.禽流感病毒亚型很多,亚型间交叉保护弱或无交叉保护。
3.禽流感病毒相对于其他病毒变异频率高,容易发生抗原漂移和转变,也易发生致病力的变异和易感宿主增加。
4.禽流感病毒毒力与病毒亚型没有固定的关系,同一亚型不同的毒株毒力差异很大。
5.本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鸡新城疫相似,需经实验室进行鉴别诊断。
病原学
1.分类:禽流感病毒为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见表1),病毒粒子一般呈球形,直径80~nm,但也常呈同样直径长短不一的丝状形态。具有囊膜,囊膜上有12~14nm的两种不同的纤突,即红细胞凝集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A型流感病毒根据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的不同,又分为许多亚型。目前报道己分离的HA有16种,NA有9种。根据其致病力不同又分为无致病力、低致病力(LPAI)和高致病力禽流感(HPAI)毒株。高致病力毒株鉴定标准是将无菌的感染性鸡胚尿囊液1:10稀释后静脉接种8只4~8周龄易感鸡,每羽0.2毫升。若接种后10天内死亡率≥75%,则可认为该分离物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2.抵抗力: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对乙醚,氯仿、丙酮等脂溶剂敏感。热、干燥、阳光照射和常用消毒药容易将其灭活,如福尔马林、季胺类、酸类、碱类、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在自然条件下,存在于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到有机物的保护,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可长达30天以上。
3.生物学特征
(1)抗原性变异: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变异频率较高。主要是以抗原漂移和抗原转变两种方式进行。抗原漂移是由基因组自发点突变引起的小幅度的变异,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或突变氨基酸正好使抗原决定簇改变,引起抗原性的变异,称为抗原漂移。抗原转变是由于突变幅度较大或基因重排而导致产生新的亚型,这种变异称为抗原转变。抗原性变异是A型流感常见的一种自然变异。变异频率最高的是HA,其次是NA,这两种抗原性变异独立发生,有时同时发生变异。
(2)禽流感病毒的囊膜表面具有血凝素(HA),能凝集多种动物的红细胞并被特异的抗血清抑制。禽流感病毒凝集的红细胞种类与鸡新城疫病毒凝集的种类有所不同,依此可鉴别两种病毒(见表2)。
(3)致病机理:不同的毒株感染同一宿主,或同一毒株感染不同宿主后其临诊症状和发病程度都不一样。此现象的发生主要与流感病毒的HA与宿主细胞能否结合和结合后病毒的HA是否易被裂解为HA1、HA2有密切的关系。流感病毒感染的第一步就是依靠病毒的HA与宿主的细胞结合。宿主细胞受体与病毒HA的结构是决定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的主要因素。另外许多动物血清中含有HA受体的竞争抑制剂,这也是流感病毒宿主特异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流感病毒HA的裂解性是流感病毒毒力的决定因素。HA裂解位点的结构是影响其裂解的主要原因。裂解位点HA1羧基端含有较多碱性氨基酸的结构,易被宿主体内的蛋白酶识别和裂解。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HA可以被禽体内广泛存在的蛋白酶所切割,在许多不同的细胞中产生有传染性的病毒,从而引起全身感染,如亚洲流行的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裂解位点之前的8个氨基酸有7个是碱性氨基酸(如下表3)。而非致病力或弱致病力毒株的HA,由于对蛋白酶切割敏感性较低,不产生或较少产生有传染性的病毒,只能引起局部感染或轻微临床表现。另外一些细菌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泌的胞外酶能裂解禽流感弱毒株的HA,使其非感染性的病毒粒子的感染性和毒力增强。所以大肠杆菌与弱毒禽流感混感后往往引起严重的发病。
(4)禽流感病毒还存在相的变异,禽流感亚型病毒株按其血凝抑制试验中所表现的亲和力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对本株和异株免疫血清均呈较高效价的为“R”相;对本株效价高对异株低的为“P”相;对本株及异株均低的为“Q”相(见表4)。
(5)在禽流感的免疫保护中,HA起主要的免疫保护作用,只要禽流感病毒亚型中的HA一致,就可以达到有效的保护;NA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亚型中NA一致,也有一定的交叉保护。
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火鸡、鸡最易感染,在鸡群中,产蛋鸡最易感,其次是青年鸡,再次是雏鸡。水禽和海鸟有一定的抵抗力。有些水禽或野禽可以感染多种流感病毒亚型成为带毒宿主。但也有一些亚型流感病毒对多种日龄和多个品种的鹅、鸭均有高度致病性,如H5N1。
2.易感日龄: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多发于产蛋鸡群(H9N2);高致病性禽流感可引起各种日龄的鸡发病。
3.易感季节:主要发生在冬春和秋冬交替季节,在寒流突袭,气温变化较大的时节多发。
4.传染来源:主要是患病家禽的相互传染;另外野鸟和水禽也是疾病的传染源。有些水禽或野禽可以感染多种流感病毒亚型而成为带毒宿主,从而野生水禽成为病毒循环的贮存库。
5.传播途径:禽流感病禽可以从呼吸道、结膜和消化道排出病毒,感染方式包括与易感禽直接接触、空气传播及受到污染的多种物品接触等。由于粪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使其受到污染的多种物品如器具、设备、授精工具、动物、饲料、饮水、衣物、运输车辆等均可以成为传播媒介。
6.本病易与大肠杆菌、支原体、新城疫等疾病混合感染。混合感染时鸡群的死亡率升高。
7.禽流感的发病和死亡的因素与禽的种类、易感性、病毒毒株的毒力、禽类的年龄、性别、环境因素、饲养状况、免疫状况及疾病并发的情况密切相关。饲养管理不当、鸡群营养状况不良及环境应激因素的存在,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发病。
临床症状
禽流感的症状极为复杂,根据禽的种类以及感染病毒亚型类别的不同。表现多种多样,潜伏期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
1.高致病禽流感(H5N1亚型)
(1)典型症状:病鸡呈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流泪,羽毛松乱,身体蜷缩;头、面部和下颌水肿,皮肤发绀,冠和肉垂肿胀、发紫。个别鸡眼外观呈现“金鱼眼”状,腿部鳞片发紫或出血。少数鸡出现点头、扭颈等神经症状。在发病初期,大群精神正常,产蛋率和蛋壳质量无明显变化。鸡群多从鸡舍靠门或窗的一边首先发病,鸡只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死亡,然后向周边扩散。鸡只一出现精神不好很快死亡。发病后期出现“教堂效应”,整个鸡群鸦雀无声,7~10天死亡率可达90%~%
(2)非典型症状:免疫过的鸡群,在保护期内,由于饲养环境严重污染或部分鸡免疫应答低下,引起发病。发病后大群采食量、精神、产蛋率及蛋壳颜色无明显变化。鸡群只表现每天都有一定数量的死亡,但死亡的鸡则表现出典型禽流感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在发病早期,紧急接种后一般7~10天即可恢复正常,鸡群停止死亡。
2.低致病力禽流感(H9N2)主要发生在产蛋鸡群,产蛋鸡群发病后临床表现严重、典型。育成鸡、雏鸡也可感染发病。
(1)典型症状:发病突然,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咳嗽、喷嚏、罗音,病鸡表现伸颈喘。大群精神沉郁,羽毛逆立;鸡冠发紫;采食、饮水下降,一般下降30%~60%,拉黄绿粪便,鸡体脱水、消瘦;产蛋率下降50%~90%不等,蛋壳褪色发白,软皮蛋增多。死亡率0~50%不等。
(2)非典型症状(H9N2):鸡群多发生日龄左右,主要发生于污染严重的地区或鸡场,鸡群都有一定的抗体水平,但抗体水平不整齐。发病后,大群精神正常,采食量略下降,少数病鸡拉稀;鸡有轻微喘叫声;死亡率较低,但比正常偏高;产蛋率下降10%左右,蛋壳变为白色。紧急接种后5~7天即可恢复。
(3)发生在育雏、育成鸡群的低致病性禽流感(H9N2),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鸡群长时间的呼噜、咳嗽,一般可持续1月或更长,药物治疗无效。鸡群精神、采食、粪便、生长发育、死淘等方面基本正常,康复后的鸡群后期产蛋基本无影响。
解剖学诊断
1.气管充、出血,有血痰(粘液和血液的混合物),气管粘膜增厚,有坏死点,当有并发感染时在气管内有黄色干酪物阻塞,有时堵在气管下端分叉处。
2.腺胃肿胀,乳头基部出血,乳头化脓性出血;腺胃基层出血,有大量浓性分泌物;肌胃内膜易剥离,内膜下基层有出血斑。
3.腹部和腺胃附着的脂肪有出血点;脾脏肿大,有坏死点;肝脏肿大,有时毛细血管破裂出现肝血肿或出血;肾脏肿大、淤血。
4.卵泡变形、出血,腹腔内有新鲜破裂的卵黄;输卵管内有白色分泌物或干酷物。
5.高致病性禽流感除有上述病理变化外,死亡鸡肠道有出血坏死,有血和肠道分泌物混合形成的粘液性物质。鸡冠、肉髦肿胀、发紫,肿胀部位解剖呈“果冻”样。
防治措施
1.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同时注意:
(1)鸡场实行“全进全出”,避免各种日龄的鸡群混养。尤其要注意鸡与水禽或其他鸟类不能在同一养殖场中饲养。
(2)进入鸡场的人员、车辆和物品等(尤其是来自疫区的)要严格控制,彻底消毒后,方可允许进入鸡场。
2.鸡群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可参考“紧急动物疫情处理技术规范”。
3.做好免疫接种,增强机体特异抵抗力。
(1)疫苗种类:目前我国禽流感疫苗主要为油乳剂灭活苗和基因工程疫苗(AP-H5),制苗所用的毒株为H9和H5两个亚型。
(2)免疫方法:颈部后段皮下注射、胸部浅层肌肉注射。
4.免疫注意事项
(1)品质优良的疫苗在免疫两周后对鸡只产生保护作用,一次免疫其保护期约为10周(免疫保护期是基于良好饲养管理条件下健康鸡群的免疫保护期。实际生产中,受环境污染、应激、饲养管理及免疫抑制因素的影响,会缩短免疫期。有母源抗体的鸡群,首次的免疫期会缩短)。应用灭活苗时需要免疫二次以上才能诱导更高抗体并维持较长保护期。LPAI的禽流感(H9N2)临界保护抗体为26,HPAI的禽流感H5N1临界保护抗体为25。
(2)禽流感病毒亚型众多,不同亚型之间的免疫交叉保护性差。要预防的亚型一定要与接种疫苗的亚型一致,否则无效。
(3)在秋冬高发季节,日龄左右鸡群需补接种禽流感油苗。当周围的鸡场发生禽流感时,应对未发病的鸡场紧急免疫;当鸡场内发生禽流感时,应对未发病鸡舍紧急免疫禽流感疫苗。
(4)不健康鸡群或表面健康但处于禽流感潜伏期的鸡群不宜接种。
(5)建立一个疫情信息平台,及时掌握疫情流行状况,避免盲目的接种。
(6)定期进行免疫检测,按照检测的抗体水平,结合环境污染状况等因素及时调整免疫程序。
5.治疗措施:发生禽流感后无特效的治疗方案。
(1)发生低致病力禽流感的鸡群:以下方法供参考。只有在发病初期用药,才有一定疗效,可减轻发病程度,但对产蛋鸡群的产蛋恢复作用不等。
①芪蓝囊病饮,千分之二饮水。
②弗莱尼(氟苯尼考粉10%),万分之五饮水,配合盐酸多西环素可溶性粉10%,万分之五饮水。
③优必清(卡巴匹林钙可溶性粉50%),万分之五饮水。
④发生非典型AI可用禽流感油苗紧急接种。
(2)发生高致病力AI的鸡群:无有效的治疗方法。
下次再来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