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是一种脚掌或脚趾角质层增生而形成的形似鸡眼的硬块。是由于长时间行走站立或鞋子狭窄导致足底皮肤长期抗体受到挤压摩擦而造成增生的角质层,且向内推进,成为顶端向内的圆锥形角质物,局部一旦受压或受挤就会引起明显的疼痛。
中医也称作肉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肉刺》中这样来描述它“肉刺证由缠脚生,或着窄鞋远路行,步履艰难疼痛甚,玉簪根捣贴涂灵。”
而对于鸡眼的治疗,西医常采取手术治疗进行切除或进行液氮冷冻、激光及电灼烧法,而中医常用药物腐蚀、中药贴敷、穴位注射、火针、熏灼、等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由于鸡眼突入真皮内,根陷肉里,普通外治法通常难以根治,复发率高。而西医手术治疗往往价格较高,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影响正常工作生活。
鸡眼病位在足底,而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指之下,斜走足心,所以此病当从肾治。肾为水脏,鸡眼又是痰瘀凝结成核所导致。因此治法应当温而散之。
宋代医家窦材,写了一部医书《扁鹊心书》,书中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所以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介绍一种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那就是艾灸。
笔者双脚曾分别两次患鸡眼。第一次为左足,表面凸起,疼痛不明显,用艾条灸一小时余,一次而愈。
后一年右足又患,表面凸起色深,行走站立时稍疼痛,因夏季炎热,所以先用针刺法,但是一周不愈,后仍改用艾灸,灸三日而愈,至今未发。所以后来笔者一旦遇到鸡眼患者,均用艾灸疗法,一般数次便愈。
治法具体如下:
用普通艾条,一端点燃,靠近患处,并保持一定距离,使感觉热度适中,以不过分灼热为度。每次灸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一般连灸数次可见效。
有条件者,可将附子煮烂捣成糊状置患处进行施灸,也可以把生姜切成薄片置于患处,隔姜进行施灸。灸后可用淡盐水泡脚。若觉太过干燥,可稍多加饮水。
灸时不可操之过急,如出现疼痛加重或其他不适感,则应停止施灸。愈后注意穿鞋不宜过小、过硬,避免久站或长时间行走,以防复发。
(云南中医学院级中医定向班晏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