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人生就是一场醒悟再忙也要看一看

雪来松更绿,霜降月弥辉。

古人云:“暮色秋烟重,寒声牖叶虚。”

秋意渐浓,深秋已至,今日便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霜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气候肃凉之时,露凝结为霜,万物凋落垂败,此之为“霜降”。

时令转换,霜降万物,世间从欣欣向荣变得萧瑟衰败,迎来生命终结。

人生亦如此,因果轮回。

唯有历经世事冷暖,看遍人生百态,才能发现,人生其实就是一场醒悟。

在这个过程中,看透,而后清醒;放下,而后幸福。

人生如霜降,没有白走的路

白居易有诗云:“霜降水返壑,风落木归山。”

秋风起时,百花零落,万物萧条,生命未曾结束,而是回归本源,重待新生。

人生之路漫长,你所走的每一步,都在不断接近终点。

在《年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上,年逾50岁的农民工朱彦军,实力超凡,喜得亚军。

舞台上的他才思敏捷,妙语连珠,令观众们为之拍手叫绝。

然而不为人知晓的是,朱彦军为走上这个舞台,背后经历的故事。

他本是来自甘肃的一个农民,从小酷爱诗词。

初中时因家境贫寒,不得已放弃学业,外出谋生。

在异乡漂泊的几十年里,他从事过各种水暖电器工作,疲于生计,却从未放弃过热爱。

夜深人静时,工友进入梦乡,他还在灯下读诗;闲暇时分,他就去当地的图书馆翻阅书籍。

因为学历有限,朱彦军便用词典查生字生词,边读边学。

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全是密密麻麻的标注。

年,朱彦军报名参加并通过了诗词大会的海选,前往北京参赛。

在几十年如一日的积累与付出下,他凭着深厚的诗词底蕴,在一众高手中名列前茅,成功进入决赛。

行走于漫长岁月之中,我们方能懂得,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长跑。

不论路途多遥远,只要踏实前行,历经长途,终会抵达终点。

正如胡适先生所言:“昨日种种,皆成今我。”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过往所经历的种种,皆是在为将来铺路,最后成就今天的自己。

霜降过后,冬去春来,万物向好,四季明媚如春。

跟随你的心,亦步亦趋,步履不停,终会抵达心之所向。

苦难,是最好的修行

《道德经》有言:“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

世人皆厌恶苦难,恐惧人生缺憾。

可实际上,人生在世,苦难十之八九,无人能幸免。

心学大师王阳明,为官期间因得罪权臣,被贬去贵州龙场。

后来又被人追杀,中途遭遇飓风,差点命丧黄泉。

等他抵达龙场,发现此地瘴气弥漫,民风愚昧。

在居无定所的情况下,王阳明便在山洞安身,靠野菜充饥,常常食不果腹。

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侍从接连病倒,他却依旧保持乐观,照顾侍从之余,还亲手为自己搭建了“何陋轩”和“玩易窝”。

世人所惧怕的龙场,最后成为王阳明静心开悟,立地成圣的圣地。

真正的智慧便在于此,越是身处绝境,越是修行磨炼自己的绝佳时机。

贾岛诗云:“雪来松更绿,霜降月弥辉。”

人生逢苦难,修行正当时。

苦难即修行,逆境即沉淀,才能成就更好的人生。

人行于世,若是高低无所区别,喜乐一般无二,便是人生大自在。

一切顺其自然,老天自有安排

《道德经》中讲:“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人生苦短,看淡得失,顺其自然,才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从前,荒山脚下住着一位樵夫,生活穷困潦倒。

一日,有位道长云游至此,向樵夫讨水喝,樵夫热心接待了他。

于是,离开的时候,他便给了樵夫几颗种子,告诉樵夫:

“把这些种子种在荒山上,将会改善你的生活。”

樵夫听后便立刻上山,把种子种在地里,每天浇水施肥。

在他的日复一日的细心培育下,种子长成了果树,结了许多果子。

于是,他便摘了些拿去集市上去卖,不一会儿就销售一空。

樵夫高兴极了,心想,“这下能过上好日子了。”

然而,当他像往常一样上山时,却发现狗熊偷吃了果子,还把树折断,只剩一地果核。

樵夫沮丧不已,自己的辛苦全都付之东流。

他继续靠砍柴为生,生活依旧贫苦。

时隔数月,樵夫上山砍柴,却惊喜的发现,被折断的果树,已长出一片果林。

原来是掉在地上的果核,在土里生根发芽,变成了现在的果林。

而樵夫也因为这片果林,收获满满,生活日渐变好。

天道轮回,人生便是在这因果循环之中,有得有失。

得到,不必欣喜若狂,失去,也不必悲伤至极。

人生从容淡然,岁月悠远绵长。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顺其自然,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世间万事。

凡事都看开,好运自然来,老天自有安排。

《菜根谭》有云:“事来如沤生大海,事去如影灭长空。”

人生,其实是一个不断醒悟的过程。

从前种种,无论喜与悲,今后种种,譬如逆或顺。

物来顺应,既过不恋,事来随遇而安,事去而心随空。

人生譬如朝露,转瞬即逝,唯有不断醒悟,活得通透,才能心如旷野,潇洒自在。

今日霜降,秋将逝,冬已至,霜寒露重,愿你心宁身健,万事顺遂。做一个明媚热烈之人,照耀生命温暖如阳。

点个赞,请您转发分享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yfjy/12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