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十四节气中,“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它的到来意味着严寒已近在咫尺。随之映入眼帘的景象将是黄叶铺满地的暮秋凋零之色,一年四季中的春夏秋已经渐行渐远。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无论哪个节气到来时,都会有对应的俗语存在,而且几乎都有一定的警示作用。“霜降”也不例外,民间有这样一句话:“九月霜,来年荒”,看似简单,其实里面包含了很多细节。
首先我们要明白,老祖宗说的月份,都是指农历。在农历九月里,“霜降”节气到来,则预示着来年定是一个灾年,庄稼难有好收成。
至于“霜降”出现在农历的九月为什么不好,其原因大致如下。这也是我请教了村里长者后,加之查阅了诸多史料才总结出来的结果。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了解了一句俗语:“九月霜降霜不打,十月霜降霜打霜”,这里的九月和十月,也是指的农历。按照历法来计算,现在正处于农历的九月。
这句俗语讲得很清楚了,霜降这个节气如果在农历九月到来,则很难看到有下霜的迹象,因为此时还处于秋季,并没有凌冽寒冬的气息。
反之,如果霜降到来的时候,正好是在农历的十月,那就说明看到霜的可能性极大,因为那个时候已经是冬天了。要知道,在古人生活的年代里,农历的十月已经是孟冬时节了。所以,才有了“霜不打”和“霜打霜”的鲜明对比。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解答标题中提到的问题:霜降在九月为什么不好?
今年的“霜降”具体时间是在阳历的十月二十三日,农历正好是在九月,恰好应验了俗语中“九月霜降霜不打”的说法。
农历的九月,天气并不是太冷,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四川已经可以重新穿上短袖出门了,这样的气候回暖别说是看到霜了,就连下雨的时间都很少。
然而,就是在这个农历九月里,“霜降”节气到了,从某种意义上来理解,可以说是来得早了些。按照正常的时间节点来推算,今年的寒冷冬季会来得稍晚,冷空气滞留的时间大致不会变,这也就意味着冷空气走得也比较晚。
气候变化有了延后,但农作物的生长速度却不会变,过完春季后,本应该是幼苗茁壮成长之时,需要的是充足的水分滋养,还有暖和的气候做保障。
此时冷空气还恋恋不舍地留在春季,也就有了典型的“倒春寒”,这会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长势,前面身体发育不好,想要在秋季里获得丰收,那简直就是白日做梦。
因此,就有了“九月霜,来年荒”的说法,这也是老祖宗在历经了千百年的生活磨难之后,才总结出来的经验,非常实用。
结语俗语农谚,本就是一种文化传承,抛开其实用性不谈,这种期盼丰收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农民都是看天吃饭,能够准确地预判往后一段时间里的气候变化,对于农耕而言,实在太重要了,即便无力回天,至少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操控,把损失降到最小。
天气渐寒始于霜降。
诸多古籍中早有记载,《逸周书·周月》:“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东汉王充《论衡》曰:“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非从天降。”
时至今日,大多数俗语已经失去了原本的色彩。有人说:中国跨纬度太大,北方已下雪,而南方还在穿着裤头汗衫,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不是不灵验,而是地区气候不同造成的,归根结底还是要相信科学,理性去对待,这其实并没有错,可观的看待事情。
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传承,也是有必要的,即便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我们要明白,大自然的变化确实是存在一定规律的,只要不人为去破坏,我们美好的家园,依旧可以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