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将至,霜降是什么意思霜降和降霜有

导读:霜降将至,“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啥意思,霜降和降霜有什么关系?

就要迎来今年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了,这也是秋季向冬季进行过度的一个节气。那你知道“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是什么意思吗?霜降节气和降霜又有什么关系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霜降节气简介

对于霜降节气的解释,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也是有记载的:“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意思是说这个节气是在农历的九月到来,而这个时候因为天气进一步寒冷了,地表的水蒸气凝结成为了冰霜,所以称之为“霜降”。

霜降是24节气中第18个节气,当太阳达到了黄经°时就交霜降节气了。其时间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24日交节。而今年的霜降节气是在10月23日,农历九月二十八日。在霜降节气的时候,由于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明显下降了,早晚的温差大,而秋燥也更为明显了。

在霜降节气的时候也有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蛰虫咸俯。它的意思是说,到了霜降节气的时候,豺狼等猛兽就要开始大量捕获食物为过冬做准备了。

而且它们捕获的食物不会马上吃掉,而是悬挂在树上晾晒。之后就是树叶开始大量掉落,而因为感受到寒义,很多的虫子也躲藏起来过冬了。

俗语“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

这句俗语的字面意思还是比较简单的,它说的是霜降节气这天的时候,如果还没有看到霜,那么来年的粮食产量就会受到影响。而之所以说“老鼠啃仓”,是因为粮食的产量低,甚至粮食会绝收,而野外的老鼠没有食物可吃了,就只能是爬到农民的家里面,来啃粮仓偷吃粮食了。

在民间类似的俗语还有很多,比如“霜降见霜,米烂成仓;霜降无霜,会闹饥荒”,它的意思是说霜降节气的时候降霜了,这个就是好兆头,来年的粮食会大丰收,因为粮食吃不完而会烂在仓库里面。

但如果在霜降节气的时候还没有降霜,那么来年的粮食产量就会大受影响,甚至还会粮食绝收,而农民没食物可吃,也就会出现大的饥荒了。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满仓”的说法。

其实吧,这些农谚背后的意思是说如果霜降节气到了,还没有见霜,那就意味着这个期间还是比较暖和的,而且在冬季的时候也会偏暖和。

而冬季暖和让人感觉是好过一些了,可是对于农作物而言却并不是好事。因为“该冷不冷,不成年景”,如果本来寒冷的冬季,却变得比较温暖了。

那么这样的气候是比较反常的,来年就容易出现一些灾害。同时冬季天气偏暖和,而地里的大量害虫及虫卵就能轻松地熬过冬季而不被冻死,这样到了第二年的春节它们就会大量的产卵,自然就容易导致一些病虫害,尤其是虫灾就会很严重。

要知道在以前农民都是看天吃饭的,当时也没有什么农药,如果庄稼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病虫害,农民也是没有什么办法的,所以产量肯定是受到影响的。

农谚有没有道理呢?霜降就会降霜吗?

实际上很多人都以为霜降节气到了,就能看到霜了。但实际上这是对霜降节气的误解。霜降节气的意思,并不是说这个期间就一定会出现“降霜”的天气了,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而且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霜降节气期间的气候特点就是“早晚天气较冷、中午则比较热,昼夜温差大,秋燥明显”。但是把霜降节气和“降霜”划上等号,这个是不科学的,因为“霜降”节气与“降霜”无关,并不是进入霜降节气就会“降霜”。

实际上在气象学上,根本就没有“霜降”这个概念。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霜也并不是从天上降下来的,它是地面的水汽由于温差变化遇到寒冷的空气,然后凝结而成的。一般来说,在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称做“早霜”或“初霜”,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霜称为“晚霜”或“终霜”;从终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无霜期。

其实未必要等到霜降节气的时候才会降霜,只要当地降温了,地表的温度接近0℃了,那么就会出现降霜的情况,像北方地区就有些地方霜降还没到就降霜了,而在南方好些地区霜降节气期间还是处于初秋,日平均气温也有十几摄氏度,自然不太可能出现降霜的情况。

写在后面

因此说“霜降不见霜,来年鼠啃仓”,这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尤其是在农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这句农谚过时了。

不过当霜降节气到了,也预示着很多作物要马上收获回来了,在农村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谚语,比如“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还有“霜降摘柿子,立冬打软枣”、“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等。另外还有“种完麦,忙完秋,快采藕”,由此可见霜降节气对于农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忙碌的节气。

霜降节气到了,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霜降的俗语呢?也欢迎大家分享。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yfjy/10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