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有“苏北夫子庙”之称的海州古城,是连云港市的前身。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在海州建朐县,并立石阙,作为“秦东门”。
相传,秦始皇派遣徐福带领三千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求长生不老药就是从这里下海的。
相比灯火辉煌的市区,海州古城的生活环境相对幽静,生活成本也稍低。
住在海州古城的人,对连云港的物价成本了如指掌,白虎山小商品批发市场和沿街两侧的商铺,几乎承包了连云港人大半辈子都离不开的日用品。
夏日的电扇和凉席,冬季的充电热水袋和挡风毛披,雨天的水靴和雨披,床上用品、内外衣裤……那些摆在市区商场里价格被翻倍的日用品,在这里更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住在海州古城,除了买得起,同样也吃得起,中大街的唐记,幸福路的小曹和相记,还有关庙巷的粉丝,价格很便宜。
小曹烧烤和唐记烧烤都是海州古城经营了十几年的老字号,在历经了“创卫”和“创文”之后,烧烤摊已经不允许露天摆摊,然而当年摆着烧烤架、自己添火烤肉的情怀一直在这里。
相记砂锅只卖砂锅、米线和饺子,花样不过几种,却能牢牢锁住古城里的老海州人挑剔的味蕾。天热也好冷也罢,一碗热气腾腾的砂锅,烫嘴的一口鲜汤总是心头好。
一份牛肉砂锅,满满的牛肉和粉丝,只要15¥
相记砂锅往前走没多远,就是海州黄记炒面(首店)。他们家除了熟悉的酸甜口和辣到爆炸的红椒粉,还有一种吃东西“首选老店”的仪式感。
猛火炒出来的粗面,分量很足
海州古城还有一家神店——红霞米线,不管是老海州人还是在海州读过中学的,经常有人大赞红霞米线甚至比小三元和延中味道都要好。
古城内有条中大街,不知道的人都以为是条“金街”,一进去就是各种黄金珠宝店,往里走才知道里面还住着很多老海州人。
街边的居民小楼高不过三五层,乍一看有老上海的“里弄”风情,细细的就能闻出旧新浦时期老房子里的味道。楼下卖黄金、买衣服的常年打折,竟一点也不比市区生活的便捷逊色。
没有浮夸的商品和虚高的物价,海州古城向来民风淳朴。但这不代表古城生活平淡无味,相反,住在海州古城的老海州人几乎是夜夜笙歌。
每座有故事的城市都有鼓楼,海州也是
只有在古城,才能经常听到带有连云港方言的“牌子戏”,也种来自古城的民间小调十分接地气。
有时候,唱戏的大爷忘了词,救场的方式也简单粗暴,一口流利的老海州话毫无违和感的顺在歌词后面:“海咯,后面的歌词我也忘的咯~”
海州古城也是连云港市井气息最浓厚的地方,这种市井气息与遍布街头巷尾的吆喝声不同,只有在白虎山庙会才能更深切的体会到。
农历四月初八在宗教里是“佛诞节”,白虎山庙会每年都会在这天举行。百家争鸣的庙会,至今也有多年历史了。
每到庙会时期,平日一路通畅的道路必定十分拥堵,人潮夹杂着叫卖声,把个海州几乎掀翻了。
庙会一般可持续四五天才结束,不管是家住市区还是周边县区的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庙会里有唱淮海戏、板琴坠子的,有专给人挖鸡眼的,更有很多非遗手工艺品来这里摆卖……
手工老虎鞋
捏面人
糖画
平日里很少看到的农付产品,箩筐,竹椅竹床,小石磨,小木凳,大到家具、服装、鞋帽,小到针头线脑、挖耳勺是应有尽有。
庙会连带着百子庵、碧霞寺的香火都跟着旺,远近数百里的进香还愿者都要到这里祈求平安、幸福。
图片来自:桐画映像
民间习惯称庙会叫“赶会”,与其说庙会传承了连云港的非遗文化,倒不如说海州古城给了连云港人直击内心的“回忆杀”。
古城秦东门大街上有点历史的建筑还不算少,百子庵对面是双龙井,据说那里有个泉眼,每每路过双龙井,大门都是紧闭的。在海州,关于双龙井的民间传闻不在少数,老人家说这里阴气重,更是添了份神秘。
图片来自:桐画映像
有一种生活,叫住在海州古城;
城里有老海州的烟火气息,
城外是数不尽的繁华盛景;
看不懂海州古城的人,同样看不懂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