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是一个小班学生的家长了,在育儿日常和与幼儿园老师的深入交流中,我常常会想起自己是一个孩子时我父母的立场。
我妈是个很硬核的人,她给了我秩序意识和坚决。我爸是个温柔细致的人,他给了我自信、自主、自律。我们家的家庭张力相对宽松,让我得以自由生长为我想要的样子。
在父亲的角色下,我是个温柔细致的爸爸,同时也扮演着铁面秩序官的角色,我太太扮演着强硬的妈妈,同时也扮演着温柔避风港的角色。我们家自主选择了自己带娃,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扮演着低频外援的角色。
三岁之前,我太太主理着7x24小时带娃,我是在下班后与周末节假日尽力分担。
上学以来,我负责接送学,太太负责放学后的时间,周末节假日我尽力分担。
当代父母的育儿焦虑,其实从选早教就开始了。
而选早教又很大程度与生活在哪里有关,这是在买房、租房时的问题。
西安是个不太大的城市,它的城市格局是:以钟楼回民街为代表的城墙里+以友谊路为主干的南二环内+以长安南路为主干的南郊+高新+曲江+北郊+西郊+东郊+浐灞。当初在选择生活区域时,为了离哪都别太远,我选择了南二环东段,去城里走经九路、去曲江向南就到、去高新走二环。
西安的中小学名校分布格局非常明显,以高中为例: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铁一中,高考状元每年在这三所之间轮换;交大附中、陕师大附中、西安中学也都不错。西工大在友谊路西头,其附中附小附幼也在;西安交大在友谊路东头,其附中附小附幼也在;高新一中在高新科技路商圈,铁一中在友谊东路铁路局生活圈;西安中学现在北郊,曲江一中是曲江区域最好的学校。
我其实在选住哪时没考虑到孩子上学问题,误打误撞,交大在北面,附幼附小附中也在,铁一中在旁边。
早教是当代社会为一岁多至三岁的孩子提前接受集体课程的过渡产品。我们当时也是在金宝贝、美吉姆、纽约国际、澳洲袋鼠等一众早教机构中最终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本土机构“A索”。早教课基本都是妈妈带去上的。我不会夸大早教的效果,但必须承认早教是非常良性的“度过时间的方式”。
随着孩子年近三岁,选幼儿园的难题如约而至。
对我们家来说,交大附幼离家不远、名声在外,是个理想之选。但交大附幼名义上只接收交大子弟,其他人想进入必须付高额择校费且得有增补路径。西安市第一保育院离我们家也不算远、也是名声在外,但一保名义上只接收政府子弟。铁一幼铁二幼是铁一中的配套幼儿园,离我们家不远,但他们名义上只接收铁路局子弟。我们小区有幼儿园,周边小区不少孩子也都在这儿上。我们周边也有吉德堡。
我们直到最后关头才做的决定,听了交大附幼的宣讲、咨询了一保、铁一幼铁二幼的家长、咨询了吉德堡之后,我们最终决定选择离家并不近的、有外教的、十几人小班制的、我们早教旗下的新开的A索·理想园。
选幼儿园特别像一次遴选,大多数人会在公立和私立之间纠结。我的体会是,公立幼儿园更加可靠,更注重传统和秩序,公立幼儿园爷爷奶奶接送的居多;私立幼儿园更自由、开放、发散,但企业化管理教师会使人员流动性大,私立幼儿园爸爸妈妈接送的居多。
我对于幼儿园的作用是这样认为的:第一,在家成长了三年,小朋友是时候该进入社会集体生活;第二,三岁以后孩子的自主性就开始逐渐高于依赖性,是时候自主应对人际关系、交到自己的朋友;第三,是时候结识父母之外的其他强链接(老师);第四,是时候解除父母7x24的高强度带娃;第五,是时候专门地通过学习来认知世界。
由于当今幼儿园数量之多、种类之广,因此幼儿园的“遴选作用”格外明显。你会通过选择了一家幼儿园,便结识与自己“同类”的家长。幼儿园小班同学们之间的“人生初次社交”挺珍贵的,父母们的良好关系也会为孩子们的友谊增加深度。
在当代社会,随着幼儿园生涯的开始,兴趣班们会如约而至。有个词叫“鸡娃”,指打了鸡血的父母为了不输起跑线玩命地让孩子上各种班,如英语班、数学班、逻辑班、编程班、游泳班、美术班、钢琴班、架子鼓班、街舞班等等。还有个词叫“鸡眼”,指电子设备横行的当下,为了保护孩子视力想尽一切办法的举动,如配戴防蓝光眼镜、严控看电视、看ipad、看手机时间、以投影取代电视、以绘本取代投影、以户外活动尽可能取代室内活动等等。有时候鸡眼和鸡娃会冲突,因为大多数班里的教学方式都是电子屏幕。
我们家没有“鸡娃”,仅仅上了几节英语课、美术课、积木课(编程课的初阶版),还是早教课剩余太多,转过去的。我们家“鸡眼”,严控看电子设备时间、订阅着许多绘本、重视户外活动时长。
“鸡娃”是教育内卷、育儿焦虑的体现。我儿子虽然才小班,但他的教育生涯已经开启,我的育儿焦虑全套而至。
面对育儿焦虑,我从终点论进行推断、思考。
教育的终点是什么?
我们姑且把高考当作教育的终点。考高分就是至高标准。于是,为了考高分,补习班应运而生。为了降维打击,奥赛班横空出世。
世界这么大,其他国家的高考是怎么样的?
有人会说,美国的竞争才激烈。那么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呢?
人这一辈子,就只有力争上游这一种活法么?
我们不妨从高考和“美国”的价值取向来看看。
我们国家,我想包括美国,培养科学家是优先期望。
因为从人类漫长的发展历史来看,农业的出现让大型城市诞生,工业革命让机器替代人畜动力,航空航天让国家领跑全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抱着“培养出科学家”的优先期望,通过教育,在下一代中全面筛选。拔尖的,就实现了期望,其他的大多数就成为了普通大众。
兴趣班的兴起,其实正是大众不甘做大众的需求映射。现实是,大多数人未必能意识到这一点,蜻蜓点水,把这条突破大众的通道,变成了花钱安抚焦虑的消费。
我们通过看我们自己,也能对教育下一代有所思考。
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两方面:对个人来说,人活一生,其实快乐就够了;对群体来说,一个人活着,贡献的价值,能推动全人类的进步,就有意义。
我们既要想办法让自己活得快乐,也应努努力推动推动文明进步。
人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要下一代。但下一代是延续自己的一种方式。通过人类的繁衍,我们得以看到传承了千年的东西。
现在的父母们都对育儿有着比我们父母那一代人更高的热情,但热情不代表清醒,况且全民热情就必然带来“别落后别人”的焦虑。补习班兴趣班就像是救命稻草,像是育儿夜路上的一盏灯。
育儿是修己,把育儿的热情如能转换到自我的提升,那便相当于在育儿的夜路上自带明灯。自己首先非凡,也许下一代才会如愿非凡。
面对教育内卷,我想我们有两条路可选:第一条路是认真、深刻地思考自己的下一代如何成长,为他设计最有利的路线;第二条路是把重心放在自我提升,给下一代做榜样、打基础。
我对儿子的未来构想是“分层随缘递进式”:一楼尽义务,我和他妈将尽义务教给他一种未来能够养活自己的本领,哪怕是弹琴卖艺;二楼投兴趣,我们会全力支持他展露出的浓厚兴趣,比如汽车;三楼看天赋,假如他在学习上极其有天赋,那我们就支持他做科学家。
我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为了接送孩子和寒暑假,放弃了原本规划师的工作,自己干。
秋季学期开始,我在儿子幼儿园旁边租了一间办公室,接文旅规划的活。
春季学期开始,我在离幼儿园不远的回民街拿了一个独栋民宿,留了一间专门的琴房给他。
夏天,为了分担我的忙不过来,退了休的老爸决定加入。我们家也过上了三代同堂的生活。
他不知道的是,这对我来说多么开心。
我开心,我的还不错的幸福生活老爸终于也来一起;
我开心,我的宏伟蓝图能有老马这么一员大将加入;
我开心,我对他的爱终于能够以最擅长的方式表达;
我开心,有老爸的分担我能够有更多时间精力战斗;
我开心,他的加入为我的幸福板块补上了重要一块。
人,从父母而来,成长为自己,有下一代。
无论是父母、自己、还是下一代,追求幸福、快乐、自我实现,千百年来,永恒不变。
马老师的育儿哲思,正是作为一个旁观者,马老师看自己、看世界、看历史、看儿子、看生活的所感、所思。
以期共鸣,以期世界因我们,而更加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