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说着说着就来了。这几天,广州白天的气温高达35℃(可能有朋友会说才35℃,我这里都快奔40了),在户外随便走走就已经浑身是汗,好像从水里捞出来似的。
编辑:90后老中医
人在这个时候,汗孔处于开放的状态,气机处于发散的状态,津气耗得是十分厉害的。
这时,一位同事端出一壶酸梅汤。喝上一杯,酸酸甜甜的感觉,口不渴了,人也精神了,一个字:爽!
为什么喝上一杯酸梅汤就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呢?我开始翻查各种的方剂书,中药讲义等等。原来这跟乌梅有着密切的关系。
酸梅汤中的主药是乌梅,有生津止渴、收敛元气的功效,与其他药物配合,在津液消耗得厉害时,有些烦躁,神定不住的时候,一杯酸梅汤能达到酸甘化阴的效果。
乌梅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至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神农本草经》
从这里看它的作用既有敛藏,又有疏泄,其中“主下气”当然是敛藏作用,治“偏枯不仁,死肌”等体现了疏泄的作用。
乌梅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雪里冻出腊梅花儿开”,梅能够生长在雪里,自然禀有封藏之性,相当于有一股往回拉的力量,同时又能在严寒中透出,说明向外宣泄的力量也很大。因此梅的特点就像一只劲弩,强拉强放。
“木曰曲直,曲直做酸”,木的特性是要生长,这是直,但有一种力量拉着它,让它不能遂愿,这是曲。这种矛盾就产生了酸。
乌梅,味酸入肝,《黄帝内经》云:“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说的是酸味能够刺激肝分泌津液。
“热烦满”“偏枯不仁”,乌梅适合用于液枯竭引起的烦满,偏枯。其实偏枯的“枯”字也说明了津液的不足。
《神农本草经》中能够治疗“死肌”的药物很多,常用的就有白术、菊花、细辛、苍耳、厚朴、川椒等。
造成死肌的原因可分为四类:血滞、气闭、痰停、津枯。
乌梅治疗属于津枯所致的死肌。梅能在其他植物都枯萎的时候绽放,说明它有办法对待枯萎,而“偏枯不仁”“死肌”其实就是机体某个部位的枯萎。
“去青黑痣,恶肉”说明了乌梅在助正气的同时又不容邪气,现在有人用它来治疗鸡眼、牛皮廯、息肉都有一定的效果。
在治疗息肉时,乌梅多与虎杖、桔梗、威灵仙、桑枝、小茴香、艾叶等配伍使用。这是个一收一散的配合,乌梅收,虎杖、桔梗、威灵仙、桑枝、小茴香、艾叶散。
息肉这类在中医看来是痰瘀,通常的方法是把它温散开。都说是温散开,为什么会用到乌梅这收涩药呢?在《任之堂中药讲记》中余浩老师是这么说的,因为乌梅本身噬恶肉的功能外,它还有一个大作用,就是“欲散先收”。要把这个息肉散掉,就要先把它收伏住,要先把它定住。
这有点像乌梅丸治蛔虫一样,要把蛔虫打下来,先要让蛔虫收缩不敢动。蛔虫一闻到乌梅的酸味就卷缩(蛔虫得酸则静),安静之后,再用通腑的药,把它打下去。
乌梅既有木气的宣泄作用,同时因为生长环境寒冷,又有制约宣泄的收敛作用个,有时古人单用一味乌梅,既能治疗下痢(烧存性),又能治疗大便不通(外用),随着炮制及用法的不同,其作用就表现出双向性。
有人这么说故:“盖兹味就收而能致其行之用,就行而不离于收之体。夫行在收中,则收之功神,收在行中,则行之元裕。若止谓其酸收而已,是见其半而失之全者也。”
所以当我们理解了体用的关系时,明白以收为体,以放为用,对乌梅表现出来的双向性就就不会被迷惑。
?夏日·酸爽一夏
一杯酸梅汤,酸酸甜甜,解除你在夏日里的各种烦躁心情。
这个夏天,我们一起酸爽。
点击阅读原文,酸爽一下
▼▼▼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