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鸡眼 >> 鸡眼咋治疗 >> 湘西北的周家垭

湘西北的周家垭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www.ktyx.com.cn/lehuo/baike/20201222/626.html
(网络图片,图文无关,致谢原创)家住垭上文/周继志

故乡是一个不大好定义的概念。一般来讲,一个人的出生地,总是可以称得上故乡的。

我出生在湘西北的周家垭,一个我们叫它“垭上”的地方。

周家垭是一个四山相夹形成的狭长的山沟,两头低中间高。所谓垭,就是指这中间高的地带。整个村子,也就统称为周家垭了。

垭的东面有黄土凸山,遍布松树,是建房的好材料,也是烧饭、过冬烤火取暖的原料之一。灌、乔木混杂于松树下,矮阔叶林层密茂盛,蜿蜒连绵与南面高大阔叶林相接。灌、乔木蔸是冬季烤火的好材料。

冬季垭上人家的火塘,往往需要很多这样的树蔸。后来,封山育林,树蔸不让挖了,一般人家就改用煤炉取暖。垭上后来有了几座煤窑,烧煤便宜,也比较方便。

垭的南面,是青龙山。与黄土凸山相反,松树少,满山尽是高大的枥树、乌柏,还有蜡树、棕树及其他灌木。

枥树、乌柏春夏秋三季郁郁葱葱,到了冬天,则只剩光光的树干,属于落叶树种。

蜡树、棕树则不然,常年葱郁。

因为有这些常青树,青龙山总是四季葱绿满山,赏心悦目。

我想,青龙山名字的来由,也与它四季常青有些关联吧。

我家就坐落在青龙山脚下。青龙山是我们小时候的乐园。

青龙山半腰,有一个天然山洞,叫燕子洞。燕子洞洞口小,里面却宽敞,可以容纳百十号人。据说,当年日本侵略军经过周家垭时,村人就在此避难,躲过了一场浩劫。

洞中天然形成无数的白色岩石笋,根似笔。最大的根有丈多高,水桶粗细,笔直光滑地悬于洞顶,酷似毛笔,人称神笔。

神笔在,读书人就一定会有出息。而且,一周家地有这个一个传说。说神笔是保佑垭上人读书的。只要神笔与洞底相连,垭上必将出伟人。

且神笔落地——指这根石这一传说,与其说是传说,不如让它就代表着垭上人等对于发达的一份希望、一种梦想。的确、垭上人总是崇尚读书的。

小小一个村落,出过秀才。秀才的官鞋,我们这一代人还见过。近年考学出去的读书人也不在少数。

除了这些石笋,燕子洞的其他岩石,其形状也很有意思。有的像石灶,有的像石床,像极了居家过日子的物什。还有一块石壁兀自突出,状如龙头,岩石孔里还绿光荧荧,就像是龙的眼睛。

青龙山除了多树,茅草也丰盛,那是各种野兽、飞禽的藏身之地。野鸡、野兔、山羊,嬉戏其间,自然也就少不了虎狼出没。

据父亲介绍,在他的小时候,常常于夕阳西下时分,可以听见老虎的长啸由青龙山前沿的团凸岭传来,声似响雷,令人惊心动魄。

他也曾见过,有猎人在山上打死过一只五十多斤的豹子。不过,我小时,这些豹啊虎的,早已绝迹,但野鸡、野兔、狐狸还可常见。

我们那里把狐狸不叫狐狸,叫“奸狗”。直接取狐狸狡猾的特征作为其名称,也是极生动极形象的。狐狸常常在大白天下山来叼鸡吃,追也追不到。眼睁睁地看着它们把鸡叼走,要想追回来,殊是不易。

间或有家狗在这一刻要为主人显功,每遇奸狗出没,必奋起直追。然而只追一程就掉转头不再追了。据说,奸狗会喷出一种特殊气味。一但家狗迫近,便双腿一夹,一股臭气喷出,家狗便晕晕的,再也找不到北了。

黄鼠狼也多。它通常在傍晚的时候来叼鸡。如果谁家天黑前没及时关严鸡笼,黄鼠狼就大胆地扭着它那灵活的身段,摸进某户人家的屋角,蹿进鸡笼咬住鸡就向外逃。快得连逃跑的方向都看不清,更甭说追了。

野兔在青龙山更多。夸张一点说,随处可见。一天早晨,母亲趁露水没干,早起给南瓜苗撒茅草灰,以防虫咬。到得屋后南瓜苗处,巧了,一只野兔正趴在瓜秧边睡觉呢。估计是吃得饱了,正睡得香,有人来了也没觉出动静。母亲轻手轻脚地捡起块石头,只轻轻一砸,那只野兔便成了母亲的俘虏。

周家垭的西面是青岩山,山矮团凸,以茅草为主。山坡是放牛羊的好地方,茅草也是积肥烧土的主要原料。把茅草加土烧,烧的灰含磷、钾,是庄稼的好肥料。不仅肥土,还可以消灭病虫害。

青岩山上也有稀少的松树零星地点缀在厚厚的茅草间,但更多的还是山石。这是湘西北遍地可得的板叶岩,是山地人家的宝物。

农闲的时候,有勤快的人家就寻一处平整些的山地,开个岩石场。用打子把岩石扦出来,薄的加工成岩片,当瓦盖屋;厚的则加工成门框、门块、石碑、猪槽等,当作副业产品销售。这是垭上人家增加收入的一个门路。

周家垭向北是四角寨,是垭上最巍峨的山岭了,同样树木繁茂。

四角寨有两条山脊向南延伸。一条山脚与青龙山脊角相对,中间隔一汪池塘。脊岭上生长着柞古丁、木瓜、松树和棕树等。木瓜的皮放在水里煮后就呈绿色,可染白土布。秋天,妇女们到山脊砍木瓜树剥皮煮布,是垭上人家极好的染料。

周家垭的地质北面和东面是清沥土,又叫麻砂谷,下雨后走路泥不沾鞋。南面是火岩加浅黄色黏土。再往南和西北地段是黄鸡眼土,属于“天晴一-把刀,下雨一泡遭”的土质。一遇雨天,满路泥泞,行走极为不便。

祖上曾经在村里用石板铺了一条路,以方便行走。到我们这一代,这条石板路还存在。只是年久失修,有些地段的岩板被破坏,石板路已基本上看不出原有的模样。

周家垭的北、东、南三面土质肥沃,是农作物的主要产地。肥沃的土地上,春种玉米,秋种小麦,也种植黄豆、绿豆、高粱、薯、稻谷、大麦、小麦、油菜、蚕豆、豌豆、荞、粟米等等。池塘内养鱼,山坡放羊,院子里养猪和鸡,自给有余。

周家垭一年四季盛产水果。春夏有桃、李、杏、枇杷等;秋冬有枣、梨、柿子、板栗和柚子。个别人家的主要收入还是靠梨呢。

山里、田边、沟涧旁、地中间、房前屋后,傍有桐子、木梓(即乌柏)、棕树、油茶生长。

周家垭地下有烟煤、页煤两种。冬闲时节,垭上人家以页煤、石灰岩烧成石灰,卖给周边作为建筑和杀虫的原料。后来,可能是因为页煤资源枯竭,这些石灰窑便不再生产了,但这些石灰窑的遗址还见证着昔日的辉煌。

至于煤窑,是在村上通了公路前后的事。周家垭的煤煤层厚,煤质好,后来修造公路,也是因了煤炭的缘故——因为垭上开了一家规模不小的煤矿,为了煤炭运输的需要,一条公路就从山外开了进来。

周家垭交通十分不便,没有公路,人们进出只有山道可走。但在并不遥远的从前,周家垭却又是条交通要道。石门县的太平街、南嵖、河口,本县的太青、东门等地的山货、桐油、木梓、皮油、棕片、茶叶、皮货、药材、茨藤等,都是人肩背驮,沿着山道经甘溪滩过周家垭到王家厂集散。后来,甘溪滩修通了到县上的公路,周家垭的交通优势一落千丈,日渐衰落。即便是现在,虽然通了公路,也仅为运输煤炭之用,没有与县里的公路网相联结,仍然是交通的死角。

由于周家垭曾经是交通要道,垭上早先有几家小店铺,经营各种副食、茶烟、草鞋等物,还有便餐供来往人享用。这里设有屠宰铺,隔天宰头猪,生意好当天可以卖完。后来,交通优势不再,这些店铺也就成为历史,不再存续了。

编辑:玫君

家乡澧县好视频之二,点击分享

央视大片:澧县

CCTV-1用近半个小时讲述湖南澧县《一辆车的荒诞》

央视国际:澧县人爱吃的那碗醡辣椒末儿

烟雨迷蒙城头山,澧县一位美女的深情独白

湘北名胜天供山,这个视频有水平,拍出了味道

呼南高铁路线图·澧县有望纳入双通道

在全国艺术展演中获金奖的《澧水号子》

龙洞峪,澧县最美的山村,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

第一次听家乡澧县人对山歌

央视揭秘澧阳平原上的一个小村落

如此火爆的场景,你见过吗?而且就在澧县

澧县首部文艺片: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呼唤:澧县欢迎您

澧县在文化部获奖的这个作品太棒了!

澧县有位多次获国家奖的民间艺术家,作品耳熟能详

寻找澧水河上的船工

澧县滑稽方言小品,不上央视春晚真是糟蹋了

澧州鼓王忆亲娘,催人泪下

消失的澧县宜万乡

走进澧县如东镇

记忆中的澧县双龙乡

怀想曾经繁华热闹的大堰垱

美丽乡村金罗镇

澧县中武,有一眼温泉

去看澧县百岛湖

澧县太青山:湘北避暑胜地

澧县闸口仙女洞探秘

没想到澧县这三座古桥它最早

揭秘澧县两座古塔修建选址之谜

从澧州古城墙出发

澧县一中,弦歌千年

澧县王家厂:“哑巴”烧饼店,香飘二十年

寻味千年澧州,献给世界的文化名片

随美女记者走读湖南澧县

这位网络大咖惊叹:澧县县城不得了!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hiqul.com/jyzl/7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