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东
文
学
秦东自古出英才,人杰地灵美如画。人生自是有情痴,此"爱"不关风与月。文学是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镌刻在我们的骨子里,它风情万种,百般妩媚,让多少英雄竟折腰。
注意
欢迎大家点赞留言,留言点赞数量最多的十名作者授予优秀作者荣誉,重复留言不算。
诗词赏析
《小重山》
《踏莎行》
《追梦》
《七律上学即吟》
《千钟醉》
《游园有感》
《知行》
《无题》
《昼锦堂(外一首)》
《临江登楼客》
小说赏析
《逝年流风》
《上海的上,大学的学》
《胡婆》
《永不停止(微小说)》
其他赏析
《初冬随笔》
《皈依(剧本)》
《听见远方(影评)》
诗词赏析
小重山
文/渭南师范学院章婷
春到吴门衰草迎,梨轩才始发、未开盈。
淡云天长杜鹃嘤,丝竹乱、惊破旧平生。
花影罩双城,寒窗残月疏、怨功名。
三年三度付前程,归去矣、夜半笛声倾。
踏莎行
文/渭南师范学院章婷
轻上西楼,锦筝谁弹?雁声无意愁凭见。去年旧景禁杨花,千金难赋归人钿。
隔世别离,残红断苑。天涯芳草时时遍。春风不解世情薄,浮生长恨抛亭畔。
追梦
文/渭南师范学院张宇博
落木无边日色嗔,秋风戏雨叶脱尘。
举杯笑叹随心在,问世千秋几梦真。
七律上学即吟
文/渭南师范学院周阿兰
当时捷报夺先声,背起行囊赴渭城。
两眼风光一路退,山间铁轨雾中生。
原知四载心无碍,已废三年事不惊。
幸甚中华复兴梦,从今唤我伴鸡鸣。
千钟醉
文/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赵伟
一钟醉。
此时为君一盅醉,不诉离伤说梦追。红尘绝恋,一世相牵,云风永相随。
二钟醉。
相思树下黄连悲,琴音做伴泪纷飞。誓言再美,凄凉悲催,觅君人心累。
三钟醉。
夕阳漫染水之眉,画面如从两双随,犹记当年,彼岸携手,共闯天涯去。
四钟醉。
此生不羡鸳鸯会,孤零半世饮千杯。梦里花开,醒来花散,思续千般堆。
五钟醉。
效仿古人学词汇,笔下情书寄与谁?空城旧梦,独赏情盅,良辰景不美。
六钟醉。
玉手描绘君颜醉,只待梦里再相会,还盼当年,并肩手挽,却是梦里追。
七钟醉。
西楼邀月蝶双飞,几更夜尽把情绘。东君谁点,红线谁牵?转身泪滴碎。
八钟醉。
每缝佳节孤独随,望尽双影两连追,怎就无缘,与我无份,只有笔墨挥。
九钟醉。
风卷西窗影凄悲,造化弄人物已非。人情冷暖,谁知我心?泪化黄连水。
十钟醉。
湖塘鸳鸯与月随,一夜愁成断肠碎,欲问西风,多少愁思,思念泪横杯。
百钟醉。
人生如梦已成昨,愁续三千葬花碑。思来想去,想去思来,谁解其中味。
千钟醉。
任凭一世孤独随,只想此生佛前追,不问前程,由天注定,过往随它去。
静夜行
文/渭南师范学院杨柳.
皓月悬高空,撒落碧玉盘。
眺望夜色浓,深秋微知寒。
星辰非昨夜,初静人已寐。
忆旧时月色,令人无比美。
游园有感
文/渭南师范学院蔺世航
低头只是看不尽,抬头也许又徒劳。
庭院深深路漫漫,幽雅如歌梦生幻。
流丽亭阁披彩云,湖水绕腰作绸带。
可怜无识织家女,除却云锦不是裳。
知行
文/渭南师范学院牛海鹏
燕赵出深涧,三秦有巨岩。
云飞经柳岸,雪静落桃源。
淡雨三三暖,覃烟九九寒。
安能因水远,自叹行路难?
无题
文/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王平川
暮色渐浓乱玉魂,青灯幽案墨留痕。
平平仄仄吟惆怅,半盏相思寄何人。
昼锦堂(外一首)
文/渭南师院学院吴大伟
朱桐凤鸾,鹊桥犹显。湖心鸳鸯绵绵,红轿凭颠,唢呐欢、银鼓颤。骏马花郎春风颜,十里长街争相看。堂前院,柳裁云妙剪,蓝桥千古姻缘。
婵娟,青丝绾,只盼得、年年齐眉举案。金凤冠,朱纱绛袍解愿。文窗绣户卷玉帘,银烛金杯映远山。念去去,几度信笺,字字写来款款。
临江登楼客
清秋谧馆井桐坠,斜月江口万艔归。
一任霜风萧瑟重,千家客舍扣门锤。
更深玉被沉香梦,血葬飞蹄战事催。
浅画烟眉凭北望,忽闻断雁叫西晖。
小说赏析
小说鉴赏
逝年流风
文/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丁仰豪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进来的地方。
——莱昂纳德·科恩
一
几年后,我又回到了陵城。在和众多已经不大相熟的朋友有一句没一句聊天的时候,我才知道她已经去世了。不过,我却没有之前想象中的那么悲伤,毕竟她已经很老了,而且多病。我就这样告诉自己,慢慢的几杯酒之后,我也就相信了。可在半醉之间,我被一个朋友开车送回家的时候,忽然间路过了她的住处,便挣扎着从车上下来,让朋友先行离开,自己一个人走向几十米外的那座老宅子。就和记忆里一样,它总给人一种尘封了许多年的感觉,到处都是灰蒙蒙的。就连那扇老式的木质大门也是一样的斑驳。而我却一直固执的认为这座老宅就是因为早已经腐朽了,所以才没有了再变得腐烂的资本。
也大概是因为这样,所以它才在这几年的光阴里,没有一点的变化。和我几年前见到它时一个样子。
那个时候我刚刚二十岁,是一个刚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因为没有找到工作,也不想再待在家里。所以便一个人来到了陵城。而我那时之所以选择了这里,并不是因为了解这里,也不是因为这里有我喜欢的人或者是事物。而只是因为,那是当时最近的一次列车。我太想离开了,所以便买了票。
我到陵城之后,才发觉这里的贫穷落后。入目尽是一片矮矮的房屋。不
过却很是明亮,就和天空上泛着的光彩一样,让人感觉到清爽舒服。
就这样我留了下来,在城南的一角找到了一处住所。是比这个城市更加老旧的建筑。我手触摸着这斑驳不堪的朱红色漆门,敲响之后,很长的时间没有回应。我以为没人,转身要走。便真的像平庸的小说里描写的一样,身后传来了一个声音,很是老迈。我随着老妇人进去,一路上都是南方建筑常见的长廊。她絮絮叨叨的一路低语,让我也随着别的住户称呼她王婆。
我最终被安排到了一楼那个最深的那个房间。她说正符合我希望安静的要求。我就这样生活在这里,一日日的看书,收拾院子里的花草。整天整天的和她聊天,听她口中轻诉的,年轻时的情事。也和我之前一样的无措与荒唐。直到有一天,她忽然说我该出去工作了。并且介绍我去了小城里唯一的那家小书店。她说那家的老板与她是老相识了,所以让我放心的去。我却只是轻轻的应了一声,便继续的看着那棵开满了小朵花型的桂花。它四散的飘着浓浓的甜腻花香,就好像是劣质的香水味。
而当我再次闻到这种味道的时候,已经是几周后。桂花的花期早就已经过了。
二
那是一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快要睡着。房间的门忽然间被人敲响。我知道不是王婆,她敲门从来很轻。不像现在,声音大且不规律。
我满怀着疑惑打开了房门,看到一个极其俗媚的女子站在外面。身上穿着不符合季节的衣服。面上画着浓浓的妆容,以及身上那种廉价的香水味。都使我不想和她再聊下去,便很直接的问她干嘛。她先是一楞,之后笑了笑,从身后的包里拿出了一个很小的陶杯,塞给我。说她是今天刚刚入住的住户,希望我以后多多的指教。言语之间我哪怕思绪游离,可还是听着她那古怪的口音。问过之后才知道她是日本人,来中国就是为了找这栋建筑。我正想问她为什么的时候,她已经用手挠着自己的头发,说是打扰了,便转身离开。
三
再见到她的时候,依然是她来找的我。问我有没有在房间里看到过一本老册子。我因为正在收拾着书店里一些被翻乱的书籍,就摇了摇头。她很失望的应了一声,便朝着里面的书架走去,拿着一本什么看着。
等我收拾完后,她仍然立在那里翻着手上的那本书。而天色已经很暗,光线透过了窄窄的窗子照进了,并不是很清晰的可以映出她的轮廓。我走过去,还没开口问她。她就已经挪动了视线,向我望来。
“在看什么?”
她转过那本书的封皮给我看,老旧的墨迹间我只能看出“县志”两个字。她看出了我的疑惑,给我解释。这是陵城的县志,她看的这一章,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栋老宅子的来由。上面很清楚的记载了是一个日本人出资建的别宅。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故意建造成了中式建筑。而那个出资的日本人,就是她的祖父,江户三键。而她则叫和子,江户和子。
四
她之后又告诉我,现在的王婆只是当时看宅人的女儿。当时因为一些原因,所以她的祖父走的情急,忘了一些东西。所以现在由她来取。因为她始终记得小时候答应他的话,哪怕是她的祖父在现在早已亡故。
而除此之外她还要做一件事情,就是将老宅赠送给王婆。
五
“那是她应得的。”
和子在说这句话的时候,脸上带着笑容。
我想问她。
可是始终没有问出口。之后漫长的沉默过后,她告诉我她明天就要走了。回日本。我久久不语,最后还是祝她一路顺风。
六
她走之后,我又住了一年。一直等到母亲病危我才离开。在收拾东西的时候,我在一个墙壁的夹层里发现了一本老日记。翻开尽是日语。
我拿给王婆看,她说她也不懂日语。不过这大概就是和子所寻找的她祖父的遗物了。可是她和我一样,没有和子的联系方式。便让我先拿着,以后遇到了她就给她,毕竟我的时间比她的要长。
以后,我再也没有回过陵城。也没有再遇到见过和子。
直到有一天,我一位懂日语的朋友来家里玩。看到了书架上的那本老日记,便拿起来看。问我是从哪里得到的。
我便告诉了他。
他点了点头,说可以帮我翻译,问我愿不愿意。
我自然抵不住诱惑,便答应了。
七
故事的开始自然庸俗,是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继承了家族产业的日本男
人。一个则是家丁的女儿。身份相差悬殊,却依然相恋。后来那个男人要回国,女人说要照顾生病的父亲,所以留了下来。
日记的最后一句,结束是很温柔的一句话。
江户三键这样写道:她说:“我会记得你,一直记得你。”
而那个家丁的女儿,就是王婆。
我忽然间明白了,为什么王婆会在和我聊起她的情事时,会忽略了对方的姓名以及细节。只是告诉我,那人如何的在她耳边低语,以及如何与她相恋。
八
不自觉间,我竟在老宅的门前站了好久。却久久的没有进去,哪怕我知道,在墙角靠左的第三排、第六块砖的缝隙里就藏着老宅大门的备用钥匙。可是当我的手触到那斑驳的时光印痕时,我就再不想进入。
便转身,向着宾馆的方向走去。
一直等遇到了一个女人,在和她擦肩之后我才停了步子。看着她走进了老宅。我虽从未见过她,却知道她的名字。江小思,很好听的名字。她是王婆和江户三键的女儿,只是王婆从未告诉过她,她父亲的事情。
我其实一直也不明白,王婆为什么不去找江户。也问过她。她笑了笑,说她接到过从日本的来信。信里那人说她是江户的新婚妻子,说她知道她的存在。所以希望王婆不要去打扰他们,而且江户也向她保证,不会再来中国。
一直等到了和子的前来,王婆才知道江户从未忘记她。只是他早已去世。而那本他忘了的日记本,却一直在我的手里。我会一直遵照这王婆的遗愿,一直等着和子。等到她把这厚厚的本子带回日本,埋在江户键三的坟墓前。
上面的封皮上,有着王婆的笔迹。写着:“爱着你。”
三个墨迹浓浓的笨拙的字体。
上海的上,大学的学
文/渭南师范学院强凡雪
“小念,我要去新加坡了。”
“那还不好,新加坡可是花园城市,出去了好好逛逛……”
“要去三年。”
“你,不念书了?”
“不念了,考的不好,家里供不起,早点出去。”
阿九也是过了几天才知道还要去上海面试的,上海是个大城市,她不知道要穿什么。去西安买了一件白色的衬衫,黑色的九分裤,一双小白鞋,一支廉价的口红,阿九觉得这样才像个大人。三天火车,六盒泡面,出了上海南站,阿九只想找个地方吃点东西,进了一家面馆要了一碗最便宜的面,面端上来,她觉得这面片白亮白亮的,桌子上的辣椒她挖了一大勺,老板看着她说:“这姑娘真能吃辣”,阿九忍着再放一勺的意思想这老板真小气。
上海的空气湿湿的潮潮的,阿九很不舒服,明明大太阳却下着雨,阿九想起地理老师讲过的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是这样,黏黏的。
第二天,阿九早早起床,洗漱完毕,换好衣服,去面试。面试官是个四十多岁的上海女人,她说的普通话像糯米饭,黏黏的,阿九半听半猜,于是第一次的面试就在阿九迟钝且胡乱的作答中结束了。路痴的阿九找不到同伴,自己一个人站在上海街头的天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她看着热闹的人群中女人们登着高跟鞋行色匆匆,她终于满足多年的好奇心看到了好多的外国人,她看到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打电话说着一口流利的英文,她突然想到自己学了六年的蹩脚的英语,她看着这些人身上散发出她所没有的气质与自信,阿九抬头看了看太阳,今天的太阳好像格外的毒辣,阿九就这样面向人群站着,一点点暴露着自己的无知与渺小,那种感觉,就像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小孩。
阿九看着这些高高的楼,看着桥下一排一排穿梭的车,看着随处可见的英文标语,自己十二年的知识完全撑不起外面的美好,这个世界日新月异,已经要跟不上了么?阿九突然想起高三每天下午的第二节课,她的位置有着最好的阳光……
傍晚阿九去了一趟外滩,阿九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究竟把她落了多远,原来井底之蛙并不是自愿的。外滩的人特别多,黄的白的黑的,十几年的见识全长了。灯光慢慢的升起来了,黄浦江在灯光的映衬下波光粼粼,安静而迷人。她看着对面的东方明珠和不断变换的灯光,突然想起一句电影中的台词“你知道每年有多少人挤破了脑袋想在这些高楼里有一个位置吗?”阿九想,她大概连挤的机会都永远没有了吧。
就这样靠在江边看着过往的游人,就像中午在天桥上一样,就像看着整个世界。她想,她会成为其中的谁呢,或许谁也不是,可是如果有人要成功,为什么不能是她?为什么异地劳苦不得归家,偏偏只能是她?
面试第二天中午就结束了,当然,只是对阿九而言,面试官说她,太瘦了。晚上,父亲拿了几瓶啤酒来找阿九说:“八月份还有一个去日本的……”
“几年”
“三年”
“那三年之后呢?我该干什么?”
父亲并没说话,只是深深地灌下去一杯酒。
“让我念书吧”阿九静静的看着杯子中的酒。
“我想再复习一年。”
……
后来阿九留在回忆里的那天晚上的月亮,出奇的漂亮。再后来,阿九把高三用了两年的课本收拾的整整齐齐,穿好衣服,带好眼镜,坐上了开往大学的火车……
胡婆
文/渭南师范学院慕婷婷
胡婆生有一男一女。用农村的话,就是光拉屎不下蛋的母鸡,意思是嫌生少了。这样的女人总是遭嫌弃的。
文革前,她中意一个卖书的。可奈何好鸳鸯都散在棍棒下,卖书的男人拖着半条命跑了。胡婆被她娘逼得嫁给了一穷二白的刘瞎子,这刘瞎子也不是什么好人,年轻时跑去偷睡人家媳妇,被她男人当场抓住,她男人一气之下拿筷子戳瞎了刘正气的眼,所以成了刘瞎子。
名字倒是起的很正气,却是干些不正经的事。
所以这俩在一起可没少被街坊磨嘴皮子,地位最低的还是女人。刘瞎子不高兴了,回家就对胡婆一顿毒打。更何况女人才生了一个儿子,这让他很没面子。外面都嚷着是他不行,这就让他更气了,刘瞎子决定今天回家要好好收拾那个死婆娘。
胡婆也是个硬气的,丈夫摸瞎打她她也不躲,只是今天丈夫的话过分了些。
男人说女人偷男人了。
胡婆气了,俩人扭打起来。瞎眼的刘正气哪是胡婆的对手,被胡婆一把推到地上,头磕在门槛上,没起来。
胡婆还在大哭大喊着,只当他是累了,可觉察不对时,刘瞎子脸是紫青的,脑子里的血都聚到脸上的皮肤里,像要马上爆炸,胡婆的心跳一下,停一下,没了后话。丧后事办的简陋,就单单挖了个坑,把刘瞎子的头卷了一层布,头朝下,倒栽进去给埋了。胡婆用了半斤糙玉米面的粮票换了个木头牌子,上面写着:刘正气。
或许是刘瞎子名气太差,竟然没人怀疑他是怎么死的,只当他看不见,自己倒栽门槛上,落了个不明不白。
胡婆将这一儿一女独自带大。这其中的辛苦或许只有当娘的知道。可是依旧没人理解,只有闲言碎语。
胡婆老了,儿子女儿也大了,既然老了,也就没什么新鲜话题了,胡婆也落的清净。想法把女儿安置了,儿子却成不了家,为啥?为的是胡婆的名声,儿子想找媳妇,难。只好凶他的娘。
这一闹可了不得,女儿也跟着凑热闹,哭诉着自己遭到丈夫的种种虐待
儿子闹分家,女儿要断绝关系。
到头来只剩下胡婆一人,住着摇摇欲坠的房子,种着半亩杂草地。
后来,胡婆生病了,脚全烂了,下不了地了,粮食吃完了,没有钱。一双儿女未曾出现。
这天,胡婆在鸡鸣之前就哆哆嗦嗦的下了床,用捡来的木头当做拐杖,一点一点挪到院子。刚下完雨,猪槽里积了点水,猪在供儿子上学的时候当了学费,猪圈里连猪粪都没有。
胡婆从地上拿起瓢,从猪槽里舀了点水,喝一口,停一下。喝了三瓢。
算起来胡婆有六天没吃过饭,只靠着喝猪槽里的水撑日子。胡婆用手捞了一点点水,抹了一把脸,冰冷的水刺激了胡婆,胡婆稍微有点清醒。她看着槽子里快见底的水,她决定去找儿子。
儿子家离的不远,正常人走十来分钟就到了,胡婆用了半天,就仅仅是这半天就要了老人的多半条命。
她敲门,开门的是儿子。
“你来干啥了。”
“儿子,我饿了,能不能给我点吃的?”娘小心翼翼。
“饿了就找我,你不会找你女儿吗?”
“那你告诉我你妹妹在哪,我好去找她。”
“我也不知道,别问我,去问别人。”说完门就被狠狠的关上,将胡婆拒之门外。
胡婆拄着拐,往集市走,慢慢的,一步一步的,留下脚印,略显疲惫劳累。只当她人缘还是好的,一个亲戚瞧见了她这模样,着急忙慌问她咋滴啦,胡婆只是说饿着了,并未提起儿子半分。
这亲戚跑回家拿了三个干瘪的馒头,揣在怀里,出门塞给胡婆,然后说了句:这您先吃这,回头没了再跟我要。
胡婆也学她揣在怀里,抖抖索索地出了村口,坐在地上。掏出馒头仔细看着。
胡婆早就没了牙,这馒头硬到骨子里,没个细小的缝,胡婆下不了口,只好把它放在地上,找了个小石块,在上面敲了几下,敲出一条缝,她有力扯下了一块,放在嘴里细细嚼着。
只还是嚼不动,没力气。把另两个放在鼻子尖,闻闻味道,总归老了,闻不见了,可惜了。
挺好久都没有胡婆的消息了,她儿子也不着急找,只会说到时间就会回来了,那个老不死的又跑哪浪了。过了十几天,邻居在山脚下放羊,看见了胡婆,只是这脸和手都被乌鸦吃了去,也不确定是不是胡婆,就剩个骷髅头,怪渗人。看衣服确实是。尸体烂成这样,她儿子也不想拉走,就在跟前挖了个坑,用布把头包住,倒栽着给埋了。
没立牌子。
永不停止(微小说)
文/渭南师范学院李梦瑶
大雪铺满了整座小城,在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两位绝顶高手在此间决斗。刹那间雪花飞舞,人影如舞者般飞旋。而又顷刻之间,万籁俱寂。两位高手四目相向而立,一位是身着青衣身披蓑衣头戴笠帽的少年,另一位是身着黑色长袍身披貂绒披肩头戴纹龙暖帽的老者。
灯笼摇曳,噗的一声,长袍老者口中喷出一股鲜血,旋即身体前倾,双膝跪地。
老者艰难起身,站定,目光如炬,说道:“我的世界没有认输与求饶,尽管来吧。”
青衣少年手持利剑一步步向前走去,笠帽遮住了少年大半的脸颊,看不清他的神情。
少年走过老者,说道:“你老了,剩下的路请让我带着你走,父亲。”
其他赏析
初冬随笔
文/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王萍萍
在初冬早晨氤氲着雾和着阳光,洒在地面,经过一晚上的调和,晶莹的露珠在草叶的边缘徘徊,有些上面轻轻蒙上一缕薄纱。伸手用指尖触摸,一瞬间从指尖,滑落到心里的每个角落,我不由的缩了缩脑袋。带着满满的好心情,不知道去哪,却也并不茫然,有过我足迹地方,我与它们相谈甚欢。
穿过稀稀疏疏的小路,旁边还有不知名的小花陪伴我一个人的旅途;它们有的并在一起努力的向天空伸展,有的扮做娇羞的样子将自己的面旁遮挡住半边只留下一道背影。有的在青草中悄悄的探出头来,寻着一个好去处。有的红,有的粉,虽说已是司空见惯,可在此刻却也并不俗气。甚至比玫瑰,郁金香更多一丝韵味,小小的五片花瓣在枝头傲然挺立,嫩黄的毛绒绒的花蕊在花瓣的保护下显得格外明亮。太阳穿过黄绿相间的树叶映射在地上露出斑驳的影子。在这阳光盛放的午时,虽说倦意涌上心头,可却不忍睡去,想要把这暖暖日子,暖暖心封存在永不消逝的记忆里。
一路边走边停,忽然看到一座刚修葺一新的亭子。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了进去。朱红色的柱子立在亭子的四个方向,一张石桌摆在亭子的中央,旁边的四个石凳也乖乖的待在守护在旁边。我想我也有要守护的东西:单纯善良的心和那个忘不掉的人。石凳上面有着石头的纹理一层层,留着细细镌刻痕迹一笔笔;荷花侧着身子,一阵风吹来,也依然精神抖擞。旁边的瘦金体文字成了点睛之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顺势而下。一块块青石板在青色的草的簇拥下隔海相望。有了它们,我并不孤单!
几经辗转,我来到了人群密集的广场。周末大都是全家出游的好时光。爸爸妈妈依偎在一起,四目相对,不远传来孩子嬉笑的声音;亦或是约上三五好友,放下久未休憩的心,在青草密密处,谈天说地,任思绪满天飞翔。
一条明亮的路,不会因为簌簌落下的法国梧桐的叶子而打扰到难得的幽静。偶尔会有一两个结伴同游的行人,踩在上面,发出干脆而又悦耳的声音。
一把把木椅别致的错落在四周。西式的椅脚上镂空的花纹被安放在最显眼的角落;拱形的椅背,弯出了特有的弧度,悄悄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平整的椅面展开自己的怀抱,迎接着每个朋友的到来;上面木头的年轮一圈一圈,仿佛它的前世今生在这里上演。木质特有的黑色圆圈,夹着灵星的白点,像极了天空中美丽的极光,衍生出一圈圈白色光晕,令人产生无限暇想。
我坐在上面,感受着初冬不算寒冷,又夹杂着太阳烘烤过的大地散发着甜蜜的味道。任时光悄悄流走。
不一会,在我不远处的一对老人互相搀着走到一把椅子上。他们互相整理彼此的衣服,将双手紧紧握住,他们在说着什么,眼里,嘴角上不时挂着微笑。我猜他们在说,当年的他是怎样的锲而不舍;是怎样跨越天南和海北,只为见她一面;是怎样几十年如一日,走到今天,可以陪伴她深情共白首。
虽然此刻对面的她,娇嫩的肌肤,偷偷的爬上皱纹的身影。看着雄伟的脊背,在风霜的侵蚀下,悄悄的弯成了90度。
但在彼此的心里她依然是美丽的姑娘,他依然是风发的少年。
我不禁羡慕,人生有如此伴侣足矣。
不知不觉中,太阳悄悄的挪着它的方向,寒气袭来,我才意识到,我该带着我的简单,开始我的归途了。
皈依(剧本)
文/渭南师范学院毛婷
(场景一)
地点:寺庙内禅房大树下
人物:小和尚七秀
咚——咚——咚——(敲木鱼声)
小和尚:“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叩叩、叩叩(敲门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敲门声再一次响起,伴随着模糊不清的女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
“叩叩!叩叩!叩”(敲门声更大)只听一女子话起(声音故意压低像是怕被谁发现似的)
七秀:“小和尚、小和尚...”一声比一声高。“小和尚,我又来听你讲故事了。小和尚,你开开门。小和尚,我又来听你讲故事啦......”
小和尚:“唉。”(小和尚叹息一声放下木鱼起身开门)
吱——(开门声)
小和尚:“秀姑娘今日想听什么?”(无奈)
七秀:“嘻嘻,什么都行。”(面带娇憨)
(场景二)
地点:寺庙内大树下
人物:小和尚七秀
小和尚:“从前有个老和尚,总是被贼光顾,他终于忍无可忍了。有一天,贼又来了。他就对贼说:‘请你把手,从门缝里伸进来。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语速缓慢)那贼听了高兴极了,就把手从门缝里伸了进去。谁知老和尚一把揪住他的手,捆在柱子上。然后用棍子痛打他。一边打一边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语气怒极)那贼痛极了,无奈跟着喊:“哎哟!皈依佛!啊哟!皈依法、哎哟、皈依僧!(模仿贼被痛打的叫唤声)”这个便是佛经著名的三皈依的故事。”
七秀:“你那是三皈依,我这却有四皈依。”(停顿)“要不要听啊?”(紧张)
小和尚:“何谓四皈依?”(低下头随意一问)
七秀:“(呼吸紧促一下作笑状)把手伸过来。”(伸出手语气不容拒绝)
(小和尚虽觉今日的秀姑娘不同往日,却不明所里,便伸出手。七秀握住小和尚的手,两只手握住的瞬间同时颤抖了下。)
(场景三)
地点:寺庙内大树下禅房
人物:方丈小和尚
(小和尚呆立于树下,方丈出现叹息一声。)
方丈:“唉——徒儿。”
小和尚:“师傅?!”不知何时方丈到了自己却没察觉?(惊慌失措状)
方丈:“那女施主走了。”
小和尚:“徒儿与往常一样与她讲了佛理,她便回去了。”
方丈:“哎——去诵经罢。”小和尚:“是,师傅。”(小和尚走回禅房)
方丈:“阿弥陀佛。”
小和尚:“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声音急促)像是在逃避着什么似的不停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
(场景四)
地点:寺庙内大树下
人物:七秀小和尚
七秀:“皈依佛。”小和尚:“呵,皈依佛。”(语气无奈)七秀:“(犹豫状,紧张)“皈依——秀姑娘。”(声音颤抖,眼底更加坚定)小和尚:“皈依...啊?”(小和尚没反应过来,就这样定定的看着七秀。)
七秀:“说啊?皈依——秀姑娘。”(七秀眼神渴望的望着小和尚,渐渐眼底布满忧伤,却还是颤抖的说出来。)(小和尚沉默)
(场景五)
地点:半路树下
人物:七秀方丈
(七秀含悲忍泪地转身离去,方丈在半路等她)
方丈:“阿弥陀佛,秀姑娘,老衲有几句话想对秀姑娘说。”(慈眉善目,从容淡定地说)
七秀:“老师傅请讲。”(红着双眼,声音哽咽)
方丈:“你喜欢小和尚,是吗?”(微微一笑)
七秀:“我们……”(大吃一惊,想急于辩解。有似是想通什么一般坚定状)“是的,老师傅。我也不知道喜欢小和尚什么,只觉得在小和尚面前,我可以那样信赖他,就如前世就已经认识了。我也知道我会影响他修行,可是我控制不了自己的心。老师傅,我不知应该怎么办?”(一口气说完,无助地茫然的又救助般地看着老和尚)
方丈:“善哉善哉,佛度有缘人。”
(七秀低头沉默一会,抬头时已是一脸的释然)
七秀:“老师傅,您说佛祖他老人家是有情还是无情呢?说有情,却抛弃七情六欲出家;说无情,却又心怀众生,慈悲为怀。”
方丈:“多情亦无情,无情即多情,阿弥陀佛。”
(方丈双手合什,微笑转身离去。七秀似有所悟,看着方丈离去的身影,脸上浮现出解放般的笑容)
(场景六)
地点:寺庙禅房
人物:小和尚
(小和尚独自一人诵经)
小和尚:“皈依——秀姑娘”(神色隐忍,忍不住边叹息边呢喃着)
听见远方(影评)
文/渭南师范学院张义花
电影《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唢呐匠人一生的故事,也暗含着唢呐这一门艺术的兴衰荣辱。
其实大多数人听闻《百鸟朝凤》这个电影名字时,大概是因为制作人方励的那一跪,也正是因为那一跪掀起巨大波澜,也是因为那一跪的议论纷纷,我决定去看看这个电影。
大年三十夜,十二点多的钟声敲响时,我突然感慨,终将是过去了。外面灯火璀璨,热闹起来了。开始看《百鸟朝凤》。
在电影里,好似万籁俱静,而寂寞永生,也许太过年轻,总觉得电影画面太过粗糙,显得冷清而又单调,不像其他电影那样浓墨重彩,很多地方不加修饰,却又真实又有种归属感。电影中的许多场景在生活中显而易见,我实在想不出,我所看过的电影中,没有哪一部像《百鸟朝凤》这般还原现实。
我曾看到一个影评人,他说,“这些年来我在电影院看过的国产电影大概也只有《痞子英雄》和《战狼》这种动作片了。但是今天我这部电影我不得不推荐,无关爱情,也没有拯救世界特效酷炫的超级英雄。”
是的,看这部电影,无关爱情,无关风月,无关英雄,只是关于导演的执着和对落寞艺术的追求与热爱。
整个电影好似无双镇的水一样缓缓流逝,从拜师学艺,到接管焦家班改名为游家班,再到后来西洋乐器流行下的日渐衰微,再到后来唢呐艺术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曲折起伏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代唢呐匠人对唢呐的细心呵护,有的只是对于一种传统艺术正在消失的生生叹息和无奈。
导演的执着,影片主人公游天鸣与他的师傅焦三爷对唢呐的执着,相互交织,相伴相生,浑然天成。就好像天鸣父亲年轻时想学唢呐,结果因为天资太差,被拒之门外,而让天鸣去完成他曾经的梦想,执着的让天鸣拜三爷为师,不惜动手打骂;就像天鸣练习吸水,即使下雷雨时也坚持站在湖边不回家;就像天鸣在草堆起火时,也是想着把唢呐从火里抢回来;就像三爷,一生对唢呐爱不释手,渴望找到接班人,不至于后继无人,他说,这里不能没有唢呐;就像三爷与天鸣饮酒,醉的不亦乐乎,吹起了欢快的唢呐,我想那一刻是他人生中最快活肆意的时刻;就像游家班与西洋乐队一争高下,唢呐被摔了一地,后来,三爷卖掉了家里的牛,为天鸣置办一套新的唢呐;就像三爷听闻游家班解散时,一家一家的去找,去质问,一家一家的失望;就像三爷给村里的老村长吹奏《百鸟朝凤》时,吹出了血,还是不能停。这些个画面交汇交融,构成一曲荡气回肠的歌谣。
后来,我查阅资料,我才知道,这是吴天明导演的最后一部电影,他和焦三爷一样,为所热爱的事业,奉献一生,直至生命尽头。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唢呐的故事,也是吴天明导演的故事。
在如今的世界,大浪淘沙,很多文化正在悄悄流失,我们该记得,这绵长一生,不妨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比如坚持某种我们所热爱的事物,何乐而不为。
渭南高校文学联合成员
会长:姚姜璞
副会长:李金阳曹进锋徐姣唐英杰
会长助理:于欣跃
文创中心
主任:章婷
副主任:崔格张睿豪
新媒体部长:张睿豪
干事:毛婷宋捷罗兴
宣传部部长:崔格
干事:陈苗苗樊成楠张怡洁池静乐
编辑部部长:赵浩东
副部长:王金旗
执行编辑:李光辉成紫颖王探伟王安
编辑
罗兴
初审
王金旗章婷
终审
姚姜璞
以尺寸之地,
聚文友之志。
展学子风采,
扬文学之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